基本信息
書名:道德經精髓
定價:29.80元
作者:郭永進 口述
齣版社:華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80252376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對宇宙人生真相的認識*深刻的人中,是其中之一。《道德經》也被譽為“經中”。整部《道德經》可以說是對後人的句句叮嚀、聲聲呼喚。短短五韆文,體現齣他對後人的一片悲心。但能夠真正讀懂《道德經》的人卻少之又少,更可惜的是又常常被麯解、錯解,變成瞭後代子孫望之彌高的玄學而隻能夠望洋興嘆、抱寶而眠。
曆經幾十年的辛苦求索,不斷的求真求證;曆經幾十時滾滾紅塵的曆練,來自於寶島颱灣的郭永進老師終於為大傢揭開瞭《道德經》之迷。
這《〈道德經〉精髓》是郭永進老師在長春文廟國學大講堂講話的整理稿,他為我們揭開瞭《道德經》神秘的麵紗。
目錄
前言
目錄
序章
章 “道”是什麼 “道”在哪裏
第二章 “道”的特徵 特性
第三章 成道之道 二元對立
第四章 開啓高等智慧 利國利民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哲學經典,初讀時總覺得雲裏霧裏,像是在迷宮裏摸索。那些關於“道”的闡述,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宇宙運行的深邃規律。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慢慢捕捉到其中一鱗半爪的智慧。它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說教,更像是一麵古老的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迷茫與渴望。書中關於“無為而治”的觀點,在今天這個充滿功利和競爭的社會裏,顯得尤為珍貴和反叛。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強大並非外在的爭奪,而是內在的沉靜與順應自然。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仿佛撥開一層又一層的迷霧,看到更清晰的風景。那些關於水德、柔弱勝剛強的比喻,更是精妙絕倫,讓我對事物的對立統一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對於那些渴望在紛繁世界中找到片刻安寜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良藥,能讓人心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軌跡和價值取嚮。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知足常樂的論述,那份淡泊名利的氣度,是現代人最稀缺的品質。
評分我最近在整理書架時,又翻開瞭這本承載著韆年智慧的古籍。與其他晦澀難懂的版本不同,這個版本的譯注和解析做得相當到位,對於初涉此道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方便之門。它沒有過度地神化老子的思想,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解讀,使得那些看似玄奧的詞句變得鮮活起來,貼近生活。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辯證法”的早期雛形,比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種對事物兩麵性的深刻洞察,至今仍是指導我們處理復雜人際關係和商業決策的黃金法則。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場心靈的“斷捨離”,它教你如何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執念和傲慢,以一種更謙卑、更包容的姿態去麵對周遭的一切。尤其是對於領導者而言,書中關於“不爭”纔是大爭的哲學,提供瞭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管理思路,強調通過服務和滋養來達到最終的目的,這在當下浮躁的管理學界,顯得尤為清醒和深刻。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對自我精神疆域的拓展訓練。我注意到,不同的人生階段閱讀,感觸會産生極大的分野。年輕時讀,或許隻關注那些關於權術和治國的皮毛;中年後重拾,方能體會其中關於“知止”與“知足”的深意,那是對生命長度的敬畏。它沒有提供具體的行動指南,比如“你應該做什麼”,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框架,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那就是去觀察“空”的力量。建築的妙用在於它的“無”,器皿的價值在於它的“虛”,人的生命力在於他的“靜”。這種對“虛”的推崇,是對現代社會過度強調“實有”和“量化”的一種深刻反思。每次讀到最後幾章,我都會不由自主地去思考生命的本質,那種超越物質層麵的精神追求,是其他任何工具書都無法給予的。
評分對我而言,這本“道德經精髓”更像是一份精神的“工具箱”,裏麵裝滿瞭解決人生難題的非傳統“工具”。它的力量不在於直接告訴你答案,而在於通過一係列精妙的悖論和對比,激活你自身的智慧。比如,如何看待成功與失敗的界限?書中巧妙地指齣,過度的成功本身就孕育著衰敗的種子。這種警醒是極其必要的,它防止我們在得意忘形時,忘記瞭事物循環往復的本質。我特彆喜歡它那種不動聲色的幽默感,比如描述聖人如何治理天下而不讓人察覺,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境界,簡直是管理藝術的巔峰。它不是要求我們變得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要求我們在入世的同時,保持一份齣世的清醒,看透繁華背後的虛妄,這纔是真正的大智慧。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接觸這類古籍,我內心是抗拒的,總覺得它離現代生活太遙遠,充滿瞭神秘主義的色彩。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偏見。它不是讓你去膜拜一個神祇,而是邀請你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它的語言風格極其凝練,字字珠璣,像詩歌一樣富有韻律感,但其內涵的豐富性又遠超普通詩篇。我最欣賞它對“道法自然”的強調,這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宇宙觀。它告訴我,很多時候,我們越是努力去掌控,反而越是偏離軌道;隻有順應事物自身的發展脈絡,保持一種鬆弛的狀態,纔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鬆弛感”在如今強調“內捲”的社會氛圍中,簡直是醍醐灌頂的清流。它教會我如何與自己的焦慮和解,如何看待暫時的失敗和挫摺,因為在“道”的尺度下,一切都是短暫的流動與轉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