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名傢眼中的圓明園
定價:36.00元
作者:侯仁之
齣版社:文化藝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503931505
字數:200000
頁碼:26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北郊。由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組成,總稱圓明三園;占地麵積約5200畝,周長近10公裏,建築麵積達16萬平方米(相當於北京皇宮的建築麵積)。圓明園本是明代一個故園。清朝從康熙至鹹豐的六代帝王,曆時150多年,集中全國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把它營建成為一座舉世無匹的大型皇傢宮苑。雍正時,開始把它建成“避喧聽政”的行宮,使之成為僅次於紫禁城的政治活動中心。乾隆時,清朝國力強盛,大規模擴建圓明園。在圓明園的東麵,拓建長春園;東南拓建萬春園。圓明三園的布局,從此基本確定下來。乾隆先後六下江南,每見美景名勝便命人在圓明園中仿造。圓明園裏有一個安瀾園,長春園裏有一個小有天園,還有一個獅子林和一個茹林。這四個景就是仿照江南的海寜隅園,杭州汪氏園,蘇州獅子林和南京瞻園“四大名園”建築的。長春園北邊有一組西式宮殿建築─西泮樓,則是乾隆時期根據西方傳教士郎世寜的設計,由中國匠師精心建造的。西洋樓景區的“大水法”和“遠瀛觀”多由白石砌成,雖為歐式建築,但揉閤瞭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特點,中西閤璧,堪稱一絕。圓明園不僅是中國封建時代建築藝術的結晶,而且是世界罕見的博物館和藝術館。清朝皇傢的寶物主要不在紫禁城裏的宮殿中,而是在圓明三園。園內珍藏著許多中外古今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畫,鼎彝禮器,藝術奇珍,金珠玉石,銅瓷古玩。西方譽之為“萬園之園”,的確是當之無愧的。
本書則介紹瞭名傢眼中的圓明園。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閱讀過程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們對待“遺憾”和“重構”的態度。他們沒有停留在對毀滅的簡單控訴上,而是深入探討瞭圓明園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化視角下所承載的象徵意義。比如,某一篇文章對西方園林設計理念與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交匯點進行瞭精彩的對比分析,指齣圓明園作為中西閤璧的巔峰之作,其失敗之處恰恰在於這種融閤的脆弱性,一旦外部力量介入,其內在的平衡便不堪一擊。這種超越瞭簡單愛國主義抒情的理性反思,顯得尤為珍貴和成熟。它引導我思考,一個文明的偉大不僅在於它創造瞭多麼輝煌的物質成果,更在於它如何麵對自身的消逝和創傷,並從中汲取教訓。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多維度的視角,讓讀者得以從審美的、政治的、哲學的等多個層麵,去重新“建造”和理解這座記憶中的園林。
評分這本書的貢獻者群體展現齣的那種跨學科的廣博視野,實在令人欽佩。它似乎匯集瞭建築史學傢、藝術評論傢、清代史專傢甚至是一位著名園林設計師的心血。這種群策群力帶來的效果是驚人的,因為它避免瞭單一學科視角帶來的局限性。比如,當一位史學傢在分析某一處景觀的政治功能時,一位建築師立刻跟進,從結構力學和材料選擇的角度來論證其設計的初衷和缺陷,兩者互為補充,構建瞭一個立體且堅實的研究基礎。我特彆欣賞其中幾位評論傢對“意境”二字的解讀,他們不滿足於描述景物的錶象,而是深入探究瞭營造者如何通過空間的序列感、光影的變化以及與自然元素的互動,來引導觀者的心緒,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這讓我的閱讀體驗從“看”曆史,升級到瞭“悟”藝術和哲思。
評分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畢竟“名傢”這個詞匯常常伴隨著高深的理論和晦澀的術語。然而,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卻齣乎意料的流暢且富有畫麵感。作者們仿佛化身為那個時代的觀察者,他們筆下的圓明園,不是冷冰冰的遺址介紹,而是一座座活著的宮殿。文字的跌宕起伏,精準地捕捉瞭盛衰之間的那種微妙的張力。有些篇章讀起來,像是在聽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娓娓道來昔日的繁華景象,語氣裏滿是懷念,但又帶著一種看透世事的淡然。而另一些段落,則充滿瞭對特定曆史事件的深刻剖析,邏輯嚴密,論證有力,但遣詞造句卻又極富文學性,讓人在理解復雜曆史脈絡的同時,也能享受到語言本身的美感。這種將學術深度與文學溫度完美融閤的筆法,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圓明園曆史意義的認知,它不再僅僅是一個被毀壞的皇傢園林,而是一部濃縮瞭中國近現代史興衰的無聲史詩。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細膩柔和,捧在手裏沉甸甸的,透露齣一種典雅和厚重感。封麵設計上,那幾幅精選的古畫或曆史照片,色調處理得恰到好處,既有曆史的滄桑感,又不失藝術的韻味。內頁的排版也極為考究,字體大小和行距的拿捏,讓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尤其是那些高清的曆史圖像和建築細節圖,清晰得仿佛能觸摸到當年的雕梁畫棟,這對於一個熱衷於曆史細節的讀者來說,簡直是莫大的享受。作者在選取配圖時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每一張圖的選取都像是精心策劃的章節引子,讓人在閱讀文字之前,就已經沉浸在瞭那個輝煌而又令人唏噓的時代氛圍之中。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每次翻閱,都能從中發現新的美感和匠心所在,齣版社在製作這本‘名傢’視角的著作時,無疑是將閱讀體驗放在瞭非常重要的位置,這是對讀者最大的尊重。
評分坦白說,初讀這本書時,我有些被其厚重感所壓倒,感覺信息量太大,需要反復咀嚼纔能消化。但正是這種信息的密度和多層次的解讀,使得它具有極高的復讀價值。我發現,每隔一段時間重新拾起某一章節細讀,總能因為自身閱曆的增長或知識麵的拓展,而獲得全新的體悟。譬如,第一次讀可能隻關注瞭建築的精美,第二次可能就捕捉到瞭其中蘊含的禮製規範,第三次則可能深入思考瞭園林美學與特定時代皇權的關係。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知識框架,但真正偉大的地方在於它像一把鑰匙,開啓瞭讀者對中國傳統園林文化更深層次的探索欲望。它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最高質量的提問方式,激發瞭我們作為後人,去主動參與到對這段曆史的對話與傳承之中。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圓明園的書,它更像是一門關於如何理解“逝去的美麗”的必修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