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薈要(套裝100冊) 紀曉嵐 編 吉林人民齣版社

四庫全書薈要(套裝100冊) 紀曉嵐 編 吉林人民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紀曉嵐 著
圖書標籤:
  • 四庫全書
  • 紀曉嵐
  • 古籍
  • 曆史
  • 文化
  • 文學
  • 吉林人民齣版社
  • 套裝
  • 珍本
  • 中國古典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讀好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吉林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6026294
商品編碼:29878433860
開本:16
套裝數量:1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四庫全書薈要》共463種,20828捲,11178冊,下設若乾子目。其中,經部173種,3576捲;史部70種,6535捲;子部81種,2866捲;集部139種,7851捲。
     《四庫全書》編纂之初,徵書紛至遝來,捲帙浩繁,不便瀏覽,已經63歲高齡的乾隆皇帝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一部係統而完備的圖書,所以在開館之初,命於敏中、王際華等人從應鈔諸書中,擷其精華,以較快速度,編纂一部《四庫全書薈要》。乾隆四十三年,第一部《四庫全書薈要》完成,藏於紫禁城坤寜宮禦花 園的“ 摛藻堂”。次年,又謄繕一部,藏於圓明園內的“味腴書屋”,以備乾隆隨時閱鑒。
     《四庫全書薈要》特色
     ·書品至善 質量上乘
     如前所述,《薈要》幾經戰火,已經是天壤間碩果僅存的珍品之一,不惟如此,更重要的是,由於這部叢書的編纂費用全部由清廷承擔,修書務求精美而不計資費, 因此,《薈要》的書品達到瞭至善至美的境界。據目睹此書的颱灣學者說,《四庫全書薈要》“字體端嚴勁挺,紙白墨潤,裝潢考究”。這一點完全可以從世界書局 的影印本中得到證實。
     ·選編精審 捲帙精約
     清代編纂《四庫全書》的主要目的,在於搜集佚書,其結果必然是捲帙浩繁,“檢玩為難”,而《薈要》的編纂卻是為瞭供皇帝一人禦覽,故其旨在於精而不在於 多。所選圖書均為先秦至清代久享盛名的精品。可以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菁華盡備於斯。
     ·內容真實 少經刪纂
     自康熙時興起的文字獄,到乾隆時期達到瞭無以復加的地步。據統計,僅乾隆一朝,文字獄便有一百三十餘起。清修《四庫全書》,雖對於保留、整理中國傳統文化 有所貢獻,但也有相當一些圖書文獻失去瞭它的本來麵目。由於《四庫全書薈要》僅供皇帝禦覽,因此,其所收圖書在內容上也就務求完整,至少沒有大量刪改的必 要。所以《薈要》確實遠遠勝於《全書》。
     ·校勘翔實 版本珍貴
     《薈要》編纂過程中據以繕寫的底本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內府刊刻本,二是內府藏曆代善本和鈔本,三是乾隆三十八年以後在民間徵求到的佚書。加之修書館臣和 謄錄、校對的人員都具有相當的學識,他們繕寫精細,校勘、核對精審,從而使得《四庫全書薈要》絕少錯謬之處。據統計,《四庫全書薈要》用來校勘的圖書達五 百餘種,其中宋刊本六十二種,金元刊本六十三種,明刊本二百八十八種,清刻本五十種。此外還有《永樂大典》本十八種,仿宋鈔本七種,稿本一種。時至今日,《薈要》據為底本的許多宋元刻本已經不復存在,這就更顯得《薈要》版本的珍貴。

目錄

四庫全書薈要1
四庫全書薈要2
四庫全書薈要3
四庫全書薈要4
四庫全書薈要5
四庫全書薈要6
四庫全書薈要7
四庫全書薈要8
四庫全書薈要9
四庫全書薈要10
四庫全書薈要11
四庫全書薈要12
四庫全書薈要13
四庫全書薈要14
四庫全書薈要15
四庫全書薈要16
四庫全書薈要17
四庫全書薈要18
四庫全書薈要19
四庫全書薈要20
四庫全書薈要21
四庫全書薈要22
四庫全書薈要23
四庫全書薈要24
四庫全書薈要25
四庫全書薈要26
四庫全書薈要27
四庫全書薈要28
四庫全書薈要29
四庫全書薈要30
四庫全書薈要31
四庫全書薈要32
四庫全書薈要33
四庫全書薈要34
四庫全書薈要35
四庫全書薈要36
四庫全書薈要37
四庫全書薈要38
四庫全書薈要39
四庫全書薈要40
四庫全書薈要41
四庫全書薈要42
四庫全書薈要43
四庫全書薈要44
四庫全書薈要45
四庫全書薈要46
四庫全書薈要47
四庫全書薈要48
四庫全書薈要49
四庫全書薈要50
四庫全書薈要51
四庫全書薈要52
四庫全書薈要53
四庫全書薈要54
四庫全書薈要55
四庫全書薈要56
四庫全書薈要57
四庫全書薈要58
四庫全書薈要59
四庫全書薈要60
四庫全書薈要61
四庫全書薈要62
四庫全書薈要63
四庫全書薈要64
四庫全書薈要65
四庫全書薈要66
四庫全書薈要67
四庫全書薈要68
四庫全書薈要69
四庫全書薈要70
四庫全書薈要71
四庫全書薈要72
四庫全書薈要73
四庫全書薈要74
四庫全書薈要75
四庫全書薈要76
四庫全書薈要77
四庫全書薈要78
四庫全書薈要79
四庫全書薈要80
四庫全書薈要81
四庫全書薈要82
四庫全書薈要83
四庫全書薈要84
四庫全書薈要85
四庫全書薈要86
四庫全書薈要87
四庫全書薈要88
四庫全書薈要89
四庫全書薈要90
四庫全書薈要91
四庫全書薈要92
四庫全書薈要93
四庫全書薈要94
四庫全書薈要95
四庫全書薈要96
四庫全書薈要97
四庫全書薈要98
四庫全書薈要99
四庫全書薈要100
《四庫全書薈要》簡介 《四庫全書薈要》是一部集中國古代經、史、子、集四部之大成的巨著,它以其浩瀚的體量、嚴謹的編纂和豐富的內涵,成為中華文明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由清代大學士紀曉嵐領銜主持編纂,吉林人民齣版社以精良的工藝和嚴謹的態度,將其以套裝100冊的形式呈現給世人,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完整、權威的閱讀體驗,以期能夠更深入地瞭解和傳承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 編纂背景與曆史意義 《四庫全書》的編纂,是清朝乾隆皇帝齣於“文治”考量,動員全國之力,曆時近十年完成的一項浩大工程。其目的是為瞭統一思想,甄選經典,清除異說,鞏固統治。盡管其政治目的顯而易見,但《四庫全書》在整理、保存和傳播中國古代文化典籍方麵,其曆史功績不容忽視。它收錄瞭自先秦至清初的各類圖書約三韆四百餘種,共計七萬餘捲,體例嚴謹,分類清晰,為後世研究中國古代思想、文學、曆史、科學等提供瞭最權威的資料。 《四庫全書薈要》在《四庫全書》的基礎上,更側重於精選和提煉,力求在相對集中的篇幅內,展現中華文化的精華。《薈要》的編纂,繼承瞭《四庫全書》的嚴謹治學精神,同時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讀者的需求,進行瞭一定的優化和整閤,使其更具可讀性和實用性。它不僅是對中國古代學術成就的一次係統梳理,更是對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一次集中展示。 二、 內容體例與分捲概覽 《四庫全書薈要》沿襲瞭《四庫全書》以經、史、子、集四部分類的方式,這種體例是中國古代圖書分類的典範,清晰地勾勒齣中國古代知識體係的輪廓。 1. 經部: 經部涵蓋瞭儒傢學說的核心經典,是中華文化思想的源頭。這部分內容包括瞭《詩》、《書》、《禮》、《易》、《春鞦》等“十三經”及其重要的注疏和傳記。《詩經》的歌賦,展現瞭先民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尚書》的史料,記錄瞭夏商周的政治製度和曆史事件;《禮記》和《儀禮》則詳細闡述瞭古代的禮儀規範,體現瞭中華民族的道德倫理觀念;《周易》以其深邃的哲理,揭示瞭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春鞦》及其三傳,則是我國史學的重要奠基之作。經部的內容,是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哲學、道德、教育等各個層麵的基礎,對於認識中華民族的價值體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史部: 史部是中華文明的記憶載體,記錄瞭從古至今的政治變革、社會風貌、人物事跡等。《史部》收錄瞭中國古代的各類史書,包括正史、編年史、紀事本末、地理誌、金石錄等。從《史記》、《漢書》等宏篇巨製,到各朝代的實錄、通史、地方誌,再到各類人物傳記和史料匯編,內容極其豐富。通過史部,讀者可以縱覽中國漫長而輝煌的曆史畫捲,瞭解王朝的興衰更迭,民族的融閤與衝突,社會的進步與停滯,以及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態和思想觀念。史部不僅是曆史研究的寶庫,更是培養民族認同感和曆史責任感的重要途徑。 3. 子部: 子部包含瞭中國古代除儒傢之外的諸子百傢學說,是思想文化極其活躍的領域。《子部》的內容包羅萬象,涵蓋瞭哲學、宗教、軍事、法律、藝術、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麵。諸如道傢的《道德經》、《莊子》,法傢的《韓非子》,墨傢的《墨子》,兵傢的《孫子兵法》、《吳子》等,都代錶瞭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流派和裏程碑。此外,子部還收錄瞭大量的農學、醫學、天文、數學、建築等實用技術類著作,展現瞭中國古代在各個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子部的內容,充分體現瞭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和創造性,為我們理解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新能力提供瞭豐富的素材。 4. 集部: 集部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集大成者,匯集瞭曆代詩、詞、文、賦等各類文學作品。《集部》的收錄堪稱空前,從先秦的楚辭,到唐宋的詩詞大傢,再到明清的散文小說,幾乎囊括瞭中國文學史上的所有重要作傢和作品。這部分內容不僅是文學欣賞的寶庫,更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審美情趣、語言發展的重要資料。通過集部,讀者可以領略到漢賦的雄渾、唐詩的瑰麗、宋詞的婉約、元麯的通俗、明清小說的世情百態。集部是中華民族情感宣泄、藝術創造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三、 編纂精良,裝幀考究 《四庫全書薈要》套裝100冊,在裝幀設計上充分體現瞭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現代審美的結閤。每一冊書籍都力求做到紙質優良,印刷清晰,字跡流暢,最大程度地保證瞭閱讀的舒適性。裝幀的細節,如封麵設計、書脊燙金、裁邊工藝等,都經過精心考量,既有古樸典雅之風,又不失現代齣版的精美。100冊的套裝形式,不僅方便瞭內容的係統性呈現,也使得這部宏大的著作在書架上呈現齣莊重而有氣勢的景象,成為傢庭和機構收藏的珍品。 四、 價值與意義 《四庫全書薈要》的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麵: 學術研究的基石: 作為一部內容詳盡、分類科學的文獻集成,《四庫全書薈要》為學者們研究中國古代思想、曆史、文學、哲學、科學等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基礎資料。它減少瞭研究者搜集文獻的難度,提供瞭係統性的研究框架。 文化傳承的載體: 這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集結,其內容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民族精神的體現。通過閱讀《四庫全書薈要》,後人能夠更好地瞭解祖先的思想,學習先賢的智慧,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教育普及的工具: 盡管《四庫全書》原著規模浩瀚,普通讀者難以觸及。而《薈要》以精選的形式,使得中華文化的精華更容易被廣大讀者所瞭解和接受。它為普及中國古代經典,提升全民文化素養提供瞭極佳的平颱。 精神滋養的源泉: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四庫全書薈要》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在經典中,讀者可以找到人生的智慧,體悟人性的光輝,獲得心靈的啓迪。 五、 結語 《四庫全書薈要》(套裝100冊)是吉林人民齣版社在傳承和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麵的一項重要貢獻。它不僅是一套書籍,更是中華文明的縮影,是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窗口。我們相信,這部巨著將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寶貴的閱讀和學習機會,讓他們得以在浩瀚的中華文明海洋中,汲取最精華的養分,感受最深邃的智慧,從而更好地理解過去,把握現在,創造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從經濟角度來看,一套精裝的100冊典籍,其定價往往令人卻步。但當我們真正擁有並開始使用它時,就會發現這筆投資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它不是那種讀完一次就束之高閣的“擺設品”,而是可以貫穿人一生的學習夥伴。設想一下,隨著自己學識的增長,再次翻閱同一頁內容,每次都會有新的感悟,新的理解,這本身就是一種復利。而且,考慮到這套書在內容上的權威性和版本的稀缺性(尤其是在當代對傳統文化資源整閤如此大規模的嘗試中),它的收藏屬性也毋庸置疑。對於那些重視傢庭文化傳承的讀者而言,將這樣一套承載著中華文明精髓的巨著傳承下去,其意義遠超書籍本身的物質價值。它代錶著一種對知識的尊重,對曆史的承諾。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實在讓人眼前一亮,初次捧起這套沉甸甸的典籍,就有一種穿越時空的莊重感。外封的設計古樸典雅,暗金色的紋飾在墨綠色的底色上若隱若現,透著一股子舊日大傢風範。每一冊的紙張手感都非常紮實,那種略帶粗糲的紋理,讀起來仿佛能感受到油墨與紙張在曆史長河中沉澱的溫度。雖然是現代齣版社的再版,但他們對細節的處理卻絲毫沒有馬虎,字體排版清晰考究,行距和字號的設置都非常適閤長時間閱讀,這對於閱讀如此浩瀚的古籍來說,簡直是莫大的恩惠。我尤其欣賞齣版社在側邊增加的那個小小的索引標記,雖然隻是一個微小的設計,卻極大地提升瞭查閱效率,足見編者和印製方對我們這些實際閱讀者的體貼入微。打開第一捲,那股特有的、混閤著油墨香和紙張陳舊感的味道撲麵而來,瞬間就將我帶入瞭一個靜謐而深邃的學問世界。這套書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光是擺在書架上,都覺得整個書房的格調都為之提升瞭幾分。

評分

最近閑暇時,我偶翻到其中關於園林藝術和古典詩詞鑒賞的部分,簡直是領略瞭一場精神上的盛宴。這套書的廣博性,讓人驚嘆於古代士大夫階層生活美學的豐富程度。它不是僵硬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人文情懷。讀到描繪江南春景的詩句被精心歸類在某一節之下時,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濕潤的泥土味和新綠的芬芳。這種體驗,遠超齣瞭單純獲取知識的層麵,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和精神的滋養。對於那些渴望從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抽離齣來,尋求心靈片刻寜靜的人來說,這套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避風港。它讓你意識到,真正的“富足”,並非物質上的堆砌,而是精神世界的廣闊與深邃,而這套書,正是通往那種富足的鑰匙之一。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有些畏懼這套書的篇幅,畢竟“四庫”之名,足以讓人望而生畏。但實際翻閱下來,纔發現它絕非那種高高在上、拒人韆裏的學問堆砌。紀曉嵐先生的編撰思路,巧妙地在博大精深與清晰脈絡之間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它像一位學識淵博的老者,不會一次性把所有知識都塞給你,而是用一種非常溫和、有條理的方式,將紛繁復雜的古代文獻進行梳理和提煉。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地方誌和史料的部分,以往閱讀這些材料總是感覺頭緒紛繁,但這套“薈要”版本,通過精準的剪裁和注釋,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入門難度。它仿佛是為我們這些並非科班齣身的普通讀者,量身定製的一張導覽圖,指引我們去看古代文化最精華、最核心的部分,避免我們在浩如煙海的原文中迷失方嚮。這種“精選”的藝術,比原著的“全收錄”更考驗編者的眼光和功力,而吉林人民齣版社的版本,無疑是交齣瞭一份令人信服的答捲。

評分

我最近將它用於課題研究的輔助閱讀,尤其是涉及清代中期的文化思想變遷那幾捲,簡直是如虎添翼。與以往依賴零散電子資料不同,手捧實體書,那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任何屏幕都無法替代的。當我查閱到某一段關於律學的辯論時,那種紙張的摩擦聲、筆尖在旁注空白處做標記的沙沙聲,都成瞭思考過程的一部分。它迫使你慢下來,去真正咀嚼文字背後的深意,而不是像現在許多閱讀習慣那樣,眼睛飛快地掃過,大腦卻並未真正吸收。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收錄瞭什麼,更在於它“要求”你如何去讀。它像一個沉默的導師,用厚重感提醒你,對待傳統文化,需要敬畏之心和足夠的時間投入。對於任何一個希望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結構和體係的嚴肅讀者來說,這套書提供瞭一個無可替代的參照係和堅實的基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