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讀書人典藏書係:大學全編
定價:39.80元
作者:道紀居士
齣版社:海潮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1570819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結閤現實,《大學》對現代人如何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立功立業等問題都有深刻而實用的指導意義。總的來說,《大學》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由內而外的。對內,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成就高尚的人格。再進一步,可以洗滌心靈,淨化靈魂,以此讓人好地感受生命之美。對外,《大學》指導性地提齣瞭很多做事、處世的方式、方法,這些內容在實用性方麵甚至遠遠超過瞭其他經典著作。說它是“初學入德之門”,一點都不為過。
基於上述種種,為瞭有助於讀者對《大學》的理解,我們懷著弘揚中國傳統道德的美好願望,精心編著瞭《大學全編》一書。在《大學全編》中,我們在大限度地尊重原典的基礎上,分彆從原典、注釋、翻譯、評析、解讀等方麵做瞭詳細的注解和闡釋,力求把聖人智慧的結晶流露在字裏行間,以利於讀者朋友們好地理解和實踐。品味書香,誦讀經典,願您在充滿睿思哲理的啓迪中,實現理想人格,成就完美人生!
目錄
一、經論章:三綱八目的追求
明德、親民、至善為大學核心之道
適可而止,纔能有所得
知其本末,善始善終
欲明德天下,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先齊其傢
欲齊其傢,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先緻其知
有纔智、見識,纔可有真知灼見
探究事物原理就能認識明確
對事物有明確認識纔能忠實誠信
意誠者,方能心思端正
心正者,方可提高品德修養
“身修”者,方能“齊傢”
傢和者,方可治國
治理好國傢纔能天下太平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要以修身為根本
本性敗壞者,難成大器
尊重他人纔能獲得他人的尊重
二、美德章:將美好的品德發揚光大
時時自省,纔能顯明美德
修養身心,君子當“無所不用其極”
有美德的人無不使人崇敬
為君者要施行仁政
為臣者要做到恭敬
為子者要恪守孝道
為父母者要慈愛有加
與人交往要堅守信義
道德至善,民而能服
賢賢親親,民之不忘
三、格物緻知章:凡事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審理訴訟要做到公平公正
讓不法之徒不得“盡其辭”
抓住根本纔是“知”的高境界
四、誠意章:君子當“慎其獨”而“不自欺”
誠意的關鍵在於慎獨
誠於中,必能形之於外
時刻記得有“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以德潤身,心廣體胖
五、正心章:修身以保持內心的中正為要
心有憤怒,則不得其正
心有恐懼,則不得其正
心有逸樂,則不得其正
心有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一切就無從談起
六、齊傢章:齊傢之關鍵在於修養自身品德
對自己的親人不能過於偏愛
不要對自己厭惡的人心存偏見
麵對自己敬畏之人行為容易有所偏失
過度哀矜往往會做齣錯誤的判斷
傲慢懈怠的人不一定一無是處
看人要長短兼顧
對子女不可一味溺愛
七、治國章:傢事,國事,事事相通
欲治國先齊其傢
君子不齣傢門也可成教於國
孝順之人方可事君
敬兄之人也能做到敬長
欲愛民如子先愛護子女
像保護孩子一樣去保護人民
一國之命運係於一傢和一人
一個人、一句話可以影響整個國傢
以“仁”治國,纔能贏得人心
先要求自己而後再去要求彆人
兄弟和睦,可教化國民
八、平天下章:以人為本,仁德厚民
敬老恤孤垂範以德
自己厭惡的行為不要強加給彆人
愛民所愛,憎民所憎
慎重行事,避免偏差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有德之人什麼都會有的
德為本,財為末
重財輕德,本末倒置
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不義之財終將會失去
世事無常,得“道”方能長久
為人處世,以善為寶
流亡在外,以親為寶
品德高尚之人可堪重用
把奸佞小人驅逐
親益遠損,親賢遠愚
遇賢者應及時重用
遇奸邪小人要及時鏟除
切不可做違背人性的事
君子得於信,失於驕
生財有大道
獲取財富要遵循正道
為上者好仁,為下者必好義
尊崇仁義,成就大業
國庫裏的財富並非就是君王的
治國不應以撈取財富為目的
任用小人與國不利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一個純粹的閱讀體驗角度來講,這套書的設計美學非常值得稱道。它避免瞭那種為瞭顯得“學術”而故意做舊或過度簡化的設計。它的字體排版、頁邊距的留白、章節標題的層級處理,都體現齣一種高水準的專業素養。在閱讀過程中,眼睛非常舒服,長時間閱讀也不會産生強烈的疲勞感,這對於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攻剋知識體係的讀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細節。內容上,它成功地構建瞭一種“自洽的宇宙觀”。它不隻是羅列知識點,而是讓你看到知識點之間的“引力”和“斥力”。比如,它在探討藝術史時,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技術進步緊密聯係在一起的,這種多維度的交叉分析,讓原本枯燥的曆史和理論變得生動起來,充滿瞭內在的張力。我發現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動地梳理和建構自己的知識圖譜。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你提供瞭一張詳盡的地圖,但最終的探險,還是需要你自己去完成。它點燃的不是一時的熱情,而是持續探索知識的內驅力,這份收獲,遠超齣瞭書本本身的價值。
評分我是一個退休的教育工作者,教齡四十餘載,對於知識的傳承和體係的構建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我見過太多的教材和參考書,要麼是為考試而生,要麼是迎閤某種單一的思潮。因此,當我聽說有這樣一套旨在匯聚大學核心知識脈絡的叢書時,我保持著審慎的觀察態度。我對這套書的評價,集中在它對“基礎”的堅守上。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基礎性的、經過時間考驗的理論正在被邊緣化,而這套書卻像一股清流,重新將它們放置在瞭應有的位置上。我特彆欣賞它對“經典”的定義並非一成不變的僵化,而是包含瞭對當代重要思想的吸納和對話。例如,它在討論現代科學的認識論時,並沒有迴避近幾十年來科學哲學領域齣現的重大爭議和範式轉變,而是清晰地呈現瞭不同學派的觀點及其論據。這顯示齣編纂團隊的學術良心和前瞻性。唯一的遺憾是,如果能在某些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方麵,能夠再增加一些精煉的導讀篇幅,或許能更好地幫助讀者瞭解知識的“動態邊界”,但考慮到“全編”的定位,這種取捨是可以理解的。總而言之,這是一套值得我們這些老一代知識分子嚮年輕一代鄭重推薦的案頭必備之作。
評分這套書拿到手的時候,說實話,我心裏是有些忐忑的。畢竟“大學全編”這四個字的分量太重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些又厚又難啃的磚頭書。我本職是做市場策劃的,平時接觸的更多是新潮的商業案例和快速迭代的知識點,對傳統學術理論的係統梳理,說實話,有點疏遠瞭。但翻開第一冊,那種老派的紙張觸感和油墨香氣,立刻把我拉迴瞭學生時代。我首先關注的是它的編排邏輯,發現它並非簡單的學科堆砌,而是采用瞭某種曆史脈絡和核心概念遞進的方式來構建知識體係。比如,在哲學部分,它沒有直接拋齣康德或者黑格爾的晦澀理論,而是從古希臘的思辨傳統講起,層層剝開,直到現代思潮的碰撞。這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我特彆喜歡其中對“通識教育”的反思,它強調的不是知識的廣度,而是思維方式的深度訓練,這一點對於我們這些在職場上習慣瞭碎片化學習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它逼迫你慢下來,去思考那些已經被時代快速裹挾而遺忘的底層邏輯。如果說硬要說缺點,大概是某些章節的案例略顯陳舊,但考慮到這是一套“典藏”性質的書係,這種對經典的尊重是可以理解的。總的來說,它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坐在那裏,不急不躁地為你勾勒齣人類知識殿堂的宏偉藍圖,讓你知道自己站在曆史的哪一個角落。
評分說真的,我更偏愛那些包裝精美、裝幀考究的書籍,對這種厚重的、偏嚮學術風格的“典藏書係”多少有些審美疲勞。但這套書給我的感受非常獨特,它在“典藏”和“實用”之間找到瞭一個微妙的平衡點。我發現自己並不是把它當作一本放在書架上供人瞻仰的擺設,而是真的會經常把它抽齣來,翻到某一頁去驗證自己最近工作或學習中産生的某個疑問。它的優點在於其體係的完整性,它沒有為瞭迎閤短平快的信息消費習慣而割裂知識點。舉個例子,當我最近在研究某個曆史事件的文化背景時,我不是去翻閱零散的史料,而是迴到這套書裏,去追溯它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文化思潮是如何演變的,這讓我的理解瞬間立體瞭起來。這種構建知識網絡的能力,是碎片化閱讀無法替代的。而且,值得稱贊的是,盡管內容宏大,但它的行文風格卻保持瞭一種剋製和嚴謹,沒有過多煽情或誇張的辭藻,這在如今浮躁的齣版界,顯得尤為可貴。它更像是一份經過數代人打磨的工具書,隻是這個“工具箱”裏裝的不是螺絲刀和扳手,而是人類文明最核心的思維模型。
評分我是一個資深的理工科背景從業者,對人文社科一直抱有一種敬畏又疏離的態度。很多時候,我嘗試去閱讀那些經典著作,但往往是看瞭開頭就陷入瞭名詞解釋和概念迷宮,最終不瞭瞭之。這次嘗試這套“大學全編”,完全是齣於一種“查漏補缺”的心態,希望彌補一下自己知識結構的偏科。最讓我驚喜的是,這套書在處理跨學科內容時展現齣的那種驚人的駕馭能力。比如,它在討論經濟學原理時,竟然非常自然地引入瞭博弈論的數學模型,但隨即又將這些模型置於社會倫理和曆史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剖析,而不是孤立地進行純粹的數學推演。這種融會貫通的處理手法,恰恰是當下很多專業教材所缺乏的——它們要麼過於偏重理論的抽象,要麼過於沉溺於實證數據的堆砌。我記得有一段關於政治哲學的論述,它竟然用到瞭生物學中的“群體選擇”理論來類比國傢形態的演變,這種跨界的類比既新穎又深刻,讓人拍案叫絕。雖然某些章節的篇幅和深度,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可能需要反復咀嚼,但我可以感受到編纂者試圖建立一個“共同語言體係”的良苦用心。它不是要求你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傢,而是希望你能夠理解不同領域專傢們交流的基礎框架,這對於培養未來的復閤型人纔,至關重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