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读书人典藏书系:大学全编
定价:39.80元
作者:道纪居士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157081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结合现实,《大学》对现代人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意义。总的来说,《大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由内而外的。对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成就高尚的人格。再进一步,可以洗涤心灵,净化灵魂,以此让人好地感受生命之美。对外,《大学》指导性地提出了很多做事、处世的方式、方法,这些内容在实用性方面甚至远远超过了其他经典著作。说它是“初学入德之门”,一点都不为过。
基于上述种种,为了有助于读者对《大学》的理解,我们怀着弘扬中国传统道德的美好愿望,精心编著了《大学全编》一书。在《大学全编》中,我们在大限度地尊重原典的基础上,分别从原典、注释、翻译、评析、解读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注解和阐释,力求把圣人智慧的结晶流露在字里行间,以利于读者朋友们好地理解和实践。品味书香,诵读经典,愿您在充满睿思哲理的启迪中,实现理想人格,成就完美人生!
目录
一、经论章:三纲八目的追求
明德、亲民、至善为大学核心之道
适可而止,才能有所得
知其本末,善始善终
欲明德天下,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有才智、见识,才可有真知灼见
探究事物原理就能认识明确
对事物有明确认识才能忠实诚信
意诚者,方能心思端正
心正者,方可提高品德修养
“身修”者,方能“齐家”
家和者,方可治国
治理好国家才能天下太平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要以修身为根本
本性败坏者,难成大器
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二、美德章:将美好的品德发扬光大
时时自省,才能显明美德
修养身心,君子当“无所不用其极”
有美德的人无不使人崇敬
为君者要施行仁政
为臣者要做到恭敬
为子者要恪守孝道
为父母者要慈爱有加
与人交往要坚守信义
道德至善,民而能服
贤贤亲亲,民之不忘
三、格物致知章:凡事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审理诉讼要做到公平公正
让不法之徒不得“尽其辞”
抓住根本才是“知”的高境界
四、诚意章:君子当“慎其独”而“不自欺”
诚意的关键在于慎独
诚于中,必能形之于外
时刻记得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以德润身,心广体胖
五、正心章:修身以保持内心的中正为要
心有愤怒,则不得其正
心有恐惧,则不得其正
心有逸乐,则不得其正
心有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一切就无从谈起
六、齐家章:齐家之关键在于修养自身品德
对自己的亲人不能过于偏爱
不要对自己厌恶的人心存偏见
面对自己敬畏之人行为容易有所偏失
过度哀矜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傲慢懈怠的人不一定一无是处
看人要长短兼顾
对子女不可一味溺爱
七、治国章:家事,国事,事事相通
欲治国先齐其家
君子不出家门也可成教于国
孝顺之人方可事君
敬兄之人也能做到敬长
欲爱民如子先爱护子女
像保护孩子一样去保护人民
一国之命运系于一家和一人
一个人、一句话可以影响整个国家
以“仁”治国,才能赢得人心
先要求自己而后再去要求别人
兄弟和睦,可教化国民
八、平天下章:以人为本,仁德厚民
敬老恤孤垂范以德
自己厌恶的行为不要强加给别人
爱民所爱,憎民所憎
慎重行事,避免偏差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有德之人什么都会有的
德为本,财为末
重财轻德,本末倒置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不义之财终将会失去
世事无常,得“道”方能长久
为人处世,以善为宝
流亡在外,以亲为宝
品德高尚之人可堪重用
把奸佞小人驱逐
亲益远损,亲贤远愚
遇贤者应及时重用
遇奸邪小人要及时铲除
切不可做违背人性的事
君子得于信,失于骄
生财有大道
获取财富要遵循正道
为上者好仁,为下者必好义
尊崇仁义,成就大业
国库里的财富并非就是君王的
治国不应以捞取财富为目的
任用小人与国不利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资深的理工科背景从业者,对人文社科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又疏离的态度。很多时候,我尝试去阅读那些经典著作,但往往是看了开头就陷入了名词解释和概念迷宫,最终不了了之。这次尝试这套“大学全编”,完全是出于一种“查漏补缺”的心态,希望弥补一下自己知识结构的偏科。最让我惊喜的是,这套书在处理跨学科内容时展现出的那种惊人的驾驭能力。比如,它在讨论经济学原理时,竟然非常自然地引入了博弈论的数学模型,但随即又将这些模型置于社会伦理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剖析,而不是孤立地进行纯粹的数学推演。这种融会贯通的处理手法,恰恰是当下很多专业教材所缺乏的——它们要么过于偏重理论的抽象,要么过于沉溺于实证数据的堆砌。我记得有一段关于政治哲学的论述,它竟然用到了生物学中的“群体选择”理论来类比国家形态的演变,这种跨界的类比既新颖又深刻,让人拍案叫绝。虽然某些章节的篇幅和深度,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反复咀嚼,但我可以感受到编纂者试图建立一个“共同语言体系”的良苦用心。它不是要求你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而是希望你能够理解不同领域专家们交流的基础框架,这对于培养未来的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
评分这套书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我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大学全编”这四个字的分量太重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又厚又难啃的砖头书。我本职是做市场策划的,平时接触的更多是新潮的商业案例和快速迭代的知识点,对传统学术理论的系统梳理,说实话,有点疏远了。但翻开第一册,那种老派的纸张触感和油墨香气,立刻把我拉回了学生时代。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编排逻辑,发现它并非简单的学科堆砌,而是采用了某种历史脉络和核心概念递进的方式来构建知识体系。比如,在哲学部分,它没有直接抛出康德或者黑格尔的晦涩理论,而是从古希腊的思辨传统讲起,层层剥开,直到现代思潮的碰撞。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我特别喜欢其中对“通识教育”的反思,它强调的不是知识的广度,而是思维方式的深度训练,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在职场上习惯了碎片化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逼迫你慢下来,去思考那些已经被时代快速裹挟而遗忘的底层逻辑。如果说硬要说缺点,大概是某些章节的案例略显陈旧,但考虑到这是一套“典藏”性质的书系,这种对经典的尊重是可以理解的。总的来说,它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坐在那里,不急不躁地为你勾勒出人类知识殿堂的宏伟蓝图,让你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哪一个角落。
评分说真的,我更偏爱那些包装精美、装帧考究的书籍,对这种厚重的、偏向学术风格的“典藏书系”多少有些审美疲劳。但这套书给我的感受非常独特,它在“典藏”和“实用”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我发现自己并不是把它当作一本放在书架上供人瞻仰的摆设,而是真的会经常把它抽出来,翻到某一页去验证自己最近工作或学习中产生的某个疑问。它的优点在于其体系的完整性,它没有为了迎合短平快的信息消费习惯而割裂知识点。举个例子,当我最近在研究某个历史事件的文化背景时,我不是去翻阅零散的史料,而是回到这套书里,去追溯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思潮是如何演变的,这让我的理解瞬间立体了起来。这种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是碎片化阅读无法替代的。而且,值得称赞的是,尽管内容宏大,但它的行文风格却保持了一种克制和严谨,没有过多煽情或夸张的辞藻,这在如今浮躁的出版界,显得尤为可贵。它更像是一份经过数代人打磨的工具书,只是这个“工具箱”里装的不是螺丝刀和扳手,而是人类文明最核心的思维模型。
评分我是一个退休的教育工作者,教龄四十余载,对于知识的传承和体系的构建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我见过太多的教材和参考书,要么是为考试而生,要么是迎合某种单一的思潮。因此,当我听说有这样一套旨在汇聚大学核心知识脉络的丛书时,我保持着审慎的观察态度。我对这套书的评价,集中在它对“基础”的坚守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基础性的、经过时间考验的理论正在被边缘化,而这套书却像一股清流,重新将它们放置在了应有的位置上。我特别欣赏它对“经典”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而是包含了对当代重要思想的吸纳和对话。例如,它在讨论现代科学的认识论时,并没有回避近几十年来科学哲学领域出现的重大争议和范式转变,而是清晰地呈现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及其论据。这显示出编纂团队的学术良心和前瞻性。唯一的遗憾是,如果能在某些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方面,能够再增加一些精炼的导读篇幅,或许能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知识的“动态边界”,但考虑到“全编”的定位,这种取舍是可以理解的。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值得我们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向年轻一代郑重推荐的案头必备之作。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讲,这套书的设计美学非常值得称道。它避免了那种为了显得“学术”而故意做旧或过度简化的设计。它的字体排版、页边距的留白、章节标题的层级处理,都体现出一种高水准的专业素养。在阅读过程中,眼睛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强烈的疲劳感,这对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攻克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细节。内容上,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自洽的宇宙观”。它不只是罗列知识点,而是让你看到知识点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比如,它在探讨艺术史时,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技术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分析,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和理论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内在的张力。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梳理和建构自己的知识图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你提供了一张详尽的地图,但最终的探险,还是需要你自己去完成。它点燃的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持续探索知识的内驱力,这份收获,远超出了书本本身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