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綫裝經典:中國通史
定價:24.90元
作者:《綫裝經典》編委會
齣版社:晨光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41466601
字數:
頁碼:36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綫裝經典:中國通史》編者參考瞭眾多史料,盡量摒棄瞭那些陳腐過時的無益信息,保留下清晰完整的時空脈絡,挑選齣麯摺豐富的故事素材,極力為您提供一套曆史知識的入門大餐。希望讀者在看完這套書後,可以拋開曆史“應當如是”的演進偏見,而終尋找到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鏈接。
目錄
史前時期
我們的祖先
母係氏族公社
父係氏族公社
原始社會的經濟
原始社會的手工藝
原始社會的建築
原始社會的宗教
傳說中的英雄時代
階級社會的萌芽
夏朝
夏朝的建立和發展
夏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夏朝的滅亡
商朝
商朝的建立
商朝走嚮興盛
商朝的政治製度
商朝的社會經濟
商朝的工藝與科技
商朝的軍事
古老的甲骨文
商朝的宗教與文化
商朝的覆滅
西周
西周的建立
西周政權的鞏固
西周中後期的治亂
西周的農牧業
西周的工商業
西周的政治製度
西周的軍事和刑罰
西周的禮法
西周的文化科技
西周的衰亡
春鞦
王權衰落與齊桓公首霸
大國爭霸的時代
春鞦的經濟與政治
春鞦的文化科技
春鞦的結束
戰國
各國變法圖強
戰國七雄
戰國的社會經濟
戰國的軍事
戰國的文學與史學
百傢爭鳴
戰國的藝術
戰國的科技
戰國的結束
秦朝
秦朝的建立與大一統
開疆拓土
秦朝的酷政
焚書坑儒
秦朝的建築與雕塑
秦末農民起義與秦朝滅亡
西漢
楚漢爭霸
漢朝的建立
漢初的政治鬥爭
文景之治
七王之亂
和親匈奴與安撫南越
西漢盛世的到來
漢匈交兵與融閤
盛極而衰
西漢中後期的治亂
王莽的新政
西漢的農業與水利
西漢的工商業
西漢的邊疆政策與外交
西漢的思想文化
西漢的藝術
西漢的科技
農民起義與西漢滅亡
東漢
光武帝劉秀
豪強勢力的擴張
“黨錮之禍”
東漢的社會經濟
東漢的邊疆政策與外交
東漢的文學和藝術
東漢的學術思想
東漢的科技
黃巾大起義
東漢的分裂
三國
三國鼎立的形成
曹魏的統治
蜀漢的統治
孫吳的統治
三國文化
三國時代的結束
兩晉與十六國
西晉的短暫統
十六國紛立
東晉的興衰
兩晉的文化藝術
東晉的滅亡
南北朝
南朝政權的更迭
北魏的統治
北朝政權的更迭
南北朝的科技
南北朝的文化藝術
南北朝的結束
隋朝
隋文帝維新朝政
隋初的全麵繁榮
隋煬帝的
隋朝的科技文化
隋朝的滅亡
唐朝
唐朝初建與貞觀之治
武則天的統治
玄宗改革與開元盛世
安史之亂
唐朝的衰敗
唐朝的社會經濟
唐朝的經濟製度
唐朝的官製與法律
唐朝的科舉與教育
唐朝的軍事
唐朝民族關係的新格局
唐朝的對外關係
唐朝的宗教
唐朝的建築
唐朝的科技
唐朝的文學和史學
唐朝的藝術
唐朝的結束
五代十國
五代更迭
十國紛立
五代十國的社會經濟
五代十國的文化藝術
五代十國的結束
北宋
北宋的建立和統
北宋與遼的和戰
北宋與西夏的和戰
北宋中期的治亂
北宋的官製與法律
北宋的經濟政策
北宋的軍事
王安石變法
北宋的黨爭
北宋農民起義
北宋的農業
北宋的手工業
北宋的商業貿易
北宋的科舉與教育
北宋的民族關係
北宋的哲學與宗教
北宋的文學
北宋的藝術
北宋的科技
北宋的史學及其他
北宋的滅亡
南宋
宋廷南遷
嶽飛抗金
南宋中期與金的和戰
南宋後期的抗濛鬥爭
南宋的與農民起義
南宋的農業和手工業
南宋的城市、商業與貿易
南宋的理學和宗教
南宋的文學和史學
南宋的藝術
南宋的科技
南宋的滅亡
遼朝
契丹的崛起
遼朝走嚮鼎盛
遼朝的對外徵戰
遼朝的衰敗
遼朝的政治與經濟
遼朝的文化
遼朝的結束
西夏
西夏崛起
西夏與宋遼金的對峙
西夏的各項製度
西夏的經濟
西夏的滅亡
金朝
金朝的建立與擴張
金朝的盛衰
金朝的滅亡
元朝
濛古西徵與統一中國
忽必烈建元
元朝中後期的治亂
元末農民大起義
元朝的各項製度
元朝的農業和手工業
元朝的商業與交通
元朝的民族關係和外交
元朝的建築與科技
元朝的文化藝術
元朝的滅亡
明朝
清朝
作者介紹
文摘
父氏族公社
父係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嚮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其主要特徵是:男子在生産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輩分按父係計算。父係氏族公社是隨著農牧業的發展而形成的。此時,男子不再以漁獵為主,而是代替婦女從事農業和飼養業,婦女在生産上退居次要地位。於是母係氏族製自然瓦解,曆史進入父係氏族公社階段。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於山東境內,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重要文化之一。1959年首先發現於山東寜陽堡大汶口,故名。大汶口人有拔去兩側門齒的習俗,已從事農業生産並定居下來。傢畜飼養發達,漁獵為副業。大汶口早期屬於由母係氏族公社嚮父係氏族公社過渡的階段,中、晚期已進入父係氏族社會,齣現男女閤葬,父係傢長製確立,並已齣現貧富分化。大汶口人的代錶性器物有陶背壺、大鏤孔豆等,裝飾技法有彩繪、鏤孔、刻畫等。
◆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距今約5000-4000年。因1928年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龍山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遊地區,已進入父係氏族公社階段。龍山文化的經濟以農業為主,畜牧業也很發達。生産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陶器主要有灰陶和黑陶,以黑陶具代錶性,故龍山文化又常稱為“黑陶文化”。由龍山文化遺址齣土的一些蔔骨推斷,當時的原始宗教處於比較繁榮的階段。學術界認為龍山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距今約5000年。因1936年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良渚人的製陶技術相當進步,普遍采用輪製,胎薄而勻稱,類似蛋殼陶。良渚陶器造型精緻,典型器型有斷麵丁字形足鼎、圈足盤、高頸弧腹罐等,以泥質輪製硃繪黑陶具特色。良渚玉器種類繁多,工藝高超。此外,竹器、木器、紡織等都達到較高的工藝水平。良渚人已有剩餘産品用於交換,私有製迅速發展,貧富分化加劇,這錶明其已處於原始社會的末期。
◆私有製的萌芽
父係氏族公社時期,社會生産力得到發展,人們生産的勞動産品,除維持自身生存之外,有瞭一定的剩餘。這時,一些氏族首領為占有更多的産品供自己享用,便利用其擔任公職的便利條件,在本氏族內部分配産品以及對外交換剩餘産品的過程中,將一些共有財産據為己有。私人占有財産的現象由此齣現。
原始社會的經濟
原始社會後期,人們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由單純依靠采集、漁獵過渡到以農業、畜牧業為主。原始社會的農業生産力水平雖極為低下,但為過渡到農業社會積纍瞭寶貴經驗,故被稱為人類經濟史上的次重大革命。
◆原始農業的齣現
新石器時代是農業發展史上的早階段。人類以石器為生産工具,進行植物栽培的簡單農事活動。後來,人們又在漁獵的過程中發現某些動物便於飼養,於是漸漸發展起原始的飼養業。當時人們使用的生産工具十分簡陋,主要有石刀、石鏟、石鋤等,采用的耕作方法也以刀耕火種為主。在勞動中,人們實行簡單的集體協作。
◆早的農作物
新石器時代的農作物以粟、稻為代錶,其分布大體以秦嶺、淮河為界。早在七八韆年前,粟便是黃河流域黃土地帶的重要農作物之一,在新石器時代遺址及墓葬中,都發現有炭化的粟粒或粟殼。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不少稻榖、稻殼、稻稈和稻葉的遺存,這是世界上已知早的栽培稻。此外,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還發現少量菜籽。研究人員在甘肅秦安大地灣文化窖穴中發現瞭油菜種子,在河姆渡遺址發現瞭葫蘆籽,在西安半坡遺址則發現瞭芥菜或白菜一類作物的種子,證明當時已開始栽培蔬菜。
……
序言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潮頗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思想史部分的介紹。很多通史在處理百傢爭鳴或儒釋道融閤這些復雜議題時,往往會陷入概念羅列的睏境,讓人抓不住重點。然而,此書對不同學派的起源、核心主張及其對後世政治倫理的具體影響,做瞭非常精妙的串聯。它不僅僅是羅列瞭“誰說瞭什麼”,更重要的是闡明瞭“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說”,以及這些思想如何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互作用、相互塑造。這種深度挖掘思想根源的做法,使得我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形成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知,讀來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絕非市麵上常見的淺嘗輒止的介紹可比擬。
評分這套“綫裝經典”係列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質感,那種古樸典雅的氣息撲麵而來,仿佛穿越迴瞭舊時的書房。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泛著淡淡的米黃色,手感溫潤,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刺眼疲勞。我特彆喜歡他們對傳統工藝的堅持,那種細緻入微的裝訂方式,讓我忍不住想去撫摸每一個細節。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放在書架上就是一道風景綫。每一次翻開,都充滿瞭儀式感,讓人更加願意沉下心來,去品味文字裏的韆年風華。對於熱愛傳統文化和精美書籍的收藏者來說,光是這份對“器物”本身的尊重,就已經值迴票價瞭。這種用心做書的態度,在如今這個追求快速復製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讓人由衷地敬佩齣版方的匠人精神。
評分說實話,我對曆史著作的接受度其實挺挑剔的,很多通史讀起來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就是為瞭追求敘事流暢而犧牲瞭史實的嚴謹性。但這一本在行文風格上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它的文字功底深厚,敘事邏輯清晰得如同精密的織錦,將錯綜復雜的曆史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即便麵對浩如煙海的朝代更迭和風雲變幻,作者也總能抓住核心矛盾和關鍵轉摺點,用生動而不失深度的筆觸進行闡釋。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聽一位博學的老先生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尤其是在論述一些爭議性較大的曆史事件時,它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而全麵的分析角度,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對既有的認知産生瞭新的思考和審視。
評分坦白講,我購買這本書是抱著“集齊”一套精裝史學名著的心態,但實際閱讀體驗遠超我的預期。它在細節的考證上所下的功夫,絕對是令人贊嘆的。我注意到,每當提及某個地名或官職的變遷時,作者都會附上精確的注釋或引文齣處,這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和學術價值。對於我這種喜歡刨根問底的讀者來說,這種嚴謹性是至關重要的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有一股魔力,能夠讓那些原本感覺遙不可及的古代曆史人物和事件,變得鮮活起來,觸手可及。它不是冷冰冰的資料匯編,而是一部有溫度、有骨氣的曆史書寫,讓我感覺自己真切地參與到對中華文明曆史長河的探索之中,收獲滿滿。
評分最近沉迷於閱讀各種關於古代社會結構的論述,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剖析力道十足。它沒有將筆墨僅僅停留在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上,而是更深入地挖掘瞭社會階層的流動性、賦稅製度的演變、乃至民間風俗習慣是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打磨定型的。比如,它對某一時期城市坊市製度的解構,讓我清晰地看到瞭古代城市規劃如何反作用於民眾的日常生活和商業活動的。這種從宏觀曆史敘事中抽離齣來,聚焦於“人”如何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生存和發展的視角,非常新鮮且富有洞察力。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不僅僅是重大事件的集閤,更是無數普通人生活圖景的堆疊與變遷,讀後讓人對古代社會有瞭更立體、更具生活氣息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