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线装经典:中国通史
定价:24.90元
作者:《线装经典》编委会
出版社:晨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41466601
字数:
页码:3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线装经典:中国通史》编者参考了众多史料,尽量摒弃了那些陈腐过时的无益信息,保留下清晰完整的时空脉络,挑选出曲折丰富的故事素材,极力为您提供一套历史知识的入门大餐。希望读者在看完这套书后,可以抛开历史“应当如是”的演进偏见,而终寻找到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链接。
目录
史前时期
我们的祖先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原始社会的经济
原始社会的手工艺
原始社会的建筑
原始社会的宗教
传说中的英雄时代
阶级社会的萌芽
夏朝
夏朝的建立和发展
夏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夏朝的灭亡
商朝
商朝的建立
商朝走向兴盛
商朝的政治制度
商朝的社会经济
商朝的工艺与科技
商朝的军事
古老的甲骨文
商朝的宗教与文化
商朝的覆灭
西周
西周的建立
西周政权的巩固
西周中后期的治乱
西周的农牧业
西周的工商业
西周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军事和刑罚
西周的礼法
西周的文化科技
西周的衰亡
春秋
王权衰落与齐桓公首霸
大国争霸的时代
春秋的经济与政治
春秋的文化科技
春秋的结束
战国
各国变法图强
战国七雄
战国的社会经济
战国的军事
战国的文学与史学
百家争鸣
战国的艺术
战国的科技
战国的结束
秦朝
秦朝的建立与大一统
开疆拓土
秦朝的酷政
焚书坑儒
秦朝的建筑与雕塑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朝灭亡
西汉
楚汉争霸
汉朝的建立
汉初的政治斗争
文景之治
七王之乱
和亲匈奴与安抚南越
西汉盛世的到来
汉匈交兵与融合
盛极而衰
西汉中后期的治乱
王莽的新政
西汉的农业与水利
西汉的工商业
西汉的边疆政策与外交
西汉的思想文化
西汉的艺术
西汉的科技
农民起义与西汉灭亡
东汉
光武帝刘秀
豪强势力的扩张
“党锢之祸”
东汉的社会经济
东汉的边疆政策与外交
东汉的文学和艺术
东汉的学术思想
东汉的科技
黄巾大起义
东汉的分裂
三国
三国鼎立的形成
曹魏的统治
蜀汉的统治
孙吴的统治
三国文化
三国时代的结束
两晋与十六国
西晋的短暂统
十六国纷立
东晋的兴衰
两晋的文化艺术
东晋的灭亡
南北朝
南朝政权的更迭
北魏的统治
北朝政权的更迭
南北朝的科技
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南北朝的结束
隋朝
隋文帝维新朝政
隋初的全面繁荣
隋炀帝的
隋朝的科技文化
隋朝的灭亡
唐朝
唐朝初建与贞观之治
武则天的统治
玄宗改革与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唐朝的衰败
唐朝的社会经济
唐朝的经济制度
唐朝的官制与法律
唐朝的科举与教育
唐朝的军事
唐朝民族关系的新格局
唐朝的对外关系
唐朝的宗教
唐朝的建筑
唐朝的科技
唐朝的文学和史学
唐朝的艺术
唐朝的结束
五代十国
五代更迭
十国纷立
五代十国的社会经济
五代十国的文化艺术
五代十国的结束
北宋
北宋的建立和统
北宋与辽的和战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北宋中期的治乱
北宋的官制与法律
北宋的经济政策
北宋的军事
王安石变法
北宋的党争
北宋农民起义
北宋的农业
北宋的手工业
北宋的商业贸易
北宋的科举与教育
北宋的民族关系
北宋的哲学与宗教
北宋的文学
北宋的艺术
北宋的科技
北宋的史学及其他
北宋的灭亡
南宋
宋廷南迁
岳飞抗金
南宋中期与金的和战
南宋后期的抗蒙斗争
南宋的与农民起义
南宋的农业和手工业
南宋的城市、商业与贸易
南宋的理学和宗教
南宋的文学和史学
南宋的艺术
南宋的科技
南宋的灭亡
辽朝
契丹的崛起
辽朝走向鼎盛
辽朝的对外征战
辽朝的衰败
辽朝的政治与经济
辽朝的文化
辽朝的结束
西夏
西夏崛起
西夏与宋辽金的对峙
西夏的各项制度
西夏的经济
西夏的灭亡
金朝
金朝的建立与扩张
金朝的盛衰
金朝的灭亡
元朝
蒙古西征与统一中国
忽必烈建元
元朝中后期的治乱
元末农民大起义
元朝的各项制度
元朝的农业和手工业
元朝的商业与交通
元朝的民族关系和外交
元朝的建筑与科技
元朝的文化艺术
元朝的灭亡
明朝
清朝
作者介绍
文摘
父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男子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辈分按父系计算。父系氏族公社是随着农牧业的发展而形成的。此时,男子不再以渔猎为主,而是代替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妇女在生产上退居次要地位。于是母系氏族制自然瓦解,历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境内,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之一。1959年首先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大汶口,故名。大汶口人有拔去两侧门齿的习俗,已从事农业生产并定居下来。家畜饲养发达,渔猎为副业。大汶口早期属于由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的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出现男女合葬,父系家长制确立,并已出现贫富分化。大汶口人的代表性器物有陶背壶、大镂孔豆等,装饰技法有彩绘、镂孔、刻画等。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因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龙山文化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也很发达。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陶器主要有灰陶和黑陶,以黑陶具代表性,故龙山文化又常称为“黑陶文化”。由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卜骨推断,当时的原始宗教处于比较繁荣的阶段。学术界认为龙山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距今约5000年。因1936年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良渚人的制陶技术相当进步,普遍采用轮制,胎薄而匀称,类似蛋壳陶。良渚陶器造型精致,典型器型有断面丁字形足鼎、圈足盘、高颈弧腹罐等,以泥质轮制朱绘黑陶具特色。良渚玉器种类繁多,工艺高超。此外,竹器、木器、纺织等都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良渚人已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私有制迅速发展,贫富分化加剧,这表明其已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
◆私有制的萌芽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人们生产的劳动产品,除维持自身生存之外,有了一定的剩余。这时,一些氏族首领为占有更多的产品供自己享用,便利用其担任公职的便利条件,在本氏族内部分配产品以及对外交换剩余产品的过程中,将一些共有财产据为己有。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由此出现。
原始社会的经济
原始社会后期,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由单纯依靠采集、渔猎过渡到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虽极为低下,但为过渡到农业社会积累了宝贵经验,故被称为人类经济史上的次重大革命。
◆原始农业的出现
新石器时代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早阶段。人类以石器为生产工具,进行植物栽培的简单农事活动。后来,人们又在渔猎的过程中发现某些动物便于饲养,于是渐渐发展起原始的饲养业。当时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十分简陋,主要有石刀、石铲、石锄等,采用的耕作方法也以刀耕火种为主。在劳动中,人们实行简单的集体协作。
◆早的农作物
新石器时代的农作物以粟、稻为代表,其分布大体以秦岭、淮河为界。早在七八千年前,粟便是黄河流域黄土地带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墓葬中,都发现有炭化的粟粒或粟壳。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不少稻谷、稻壳、稻秆和稻叶的遗存,这是世界上已知早的栽培稻。此外,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发现少量菜籽。研究人员在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窖穴中发现了油菜种子,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葫芦籽,在西安半坡遗址则发现了芥菜或白菜一类作物的种子,证明当时已开始栽培蔬菜。
……
序言
坦白讲,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集齐”一套精装史学名著的心态,但实际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它在细节的考证上所下的功夫,绝对是令人赞叹的。我注意到,每当提及某个地名或官职的变迁时,作者都会附上精确的注释或引文出处,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性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有一股魔力,能够让那些原本感觉遥不可及的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变得鲜活起来,触手可及。它不是冷冰冰的资料汇编,而是一部有温度、有骨气的历史书写,让我感觉自己真切地参与到对中华文明历史长河的探索之中,收获满满。
评分说实话,我对历史著作的接受度其实挺挑剔的,很多通史读起来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为了追求叙事流畅而牺牲了史实的严谨性。但这一本在行文风格上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的文字功底深厚,叙事逻辑清晰得如同精密的织锦,将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即便面对浩如烟海的朝代更迭和风云变幻,作者也总能抓住核心矛盾和关键转折点,用生动而不失深度的笔触进行阐释。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老先生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尤其是在论述一些争议性较大的历史事件时,它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全面的分析角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既有的认知产生了新的思考和审视。
评分最近沉迷于阅读各种关于古代社会结构的论述,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剖析力道十足。它没有将笔墨仅仅停留在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上,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赋税制度的演变、乃至民间风俗习惯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打磨定型的。比如,它对某一时期城市坊市制度的解构,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古代城市规划如何反作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的。这种从宏观历史叙事中抽离出来,聚焦于“人”如何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生存和发展的视角,非常新鲜且富有洞察力。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重大事件的集合,更是无数普通人生活图景的堆叠与变迁,读后让人对古代社会有了更立体、更具生活气息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潮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思想史部分的介绍。很多通史在处理百家争鸣或儒释道融合这些复杂议题时,往往会陷入概念罗列的困境,让人抓不住重点。然而,此书对不同学派的起源、核心主张及其对后世政治伦理的具体影响,做了非常精妙的串联。它不仅仅是罗列了“谁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阐明了“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说”,以及这些思想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互作用、相互塑造。这种深度挖掘思想根源的做法,使得我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形成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读来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绝非市面上常见的浅尝辄止的介绍可比拟。
评分这套“线装经典”系列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那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回了旧时的书房。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泛着淡淡的米黄色,手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疲劳。我特别喜欢他们对传统工艺的坚持,那种细致入微的装订方式,让我忍不住想去抚摸每一个细节。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就是一道风景线。每一次翻开,都充满了仪式感,让人更加愿意沉下心来,去品味文字里的千年风华。对于热爱传统文化和精美书籍的收藏者来说,光是这份对“器物”本身的尊重,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这种用心做书的态度,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复制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让人由衷地敬佩出版方的匠人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