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和谐家庭:理论与实践探索
定价:42.00元
作者:张丽丽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8074556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东方家庭丛书”之第五本,是对和谐家庭理论与实践创建较为系统整理与研究的成果。
本研究通过古今中外文献收集研究、实地调研、个案分析等,建立了“和谐家庭”建设理论模式,探索创建需把握的关系和实现途径。并积极借鉴长三角地区经验,完善上海市家庭文明建设“十一五”测评标准及评估指标,提出相应的“和谐家庭”创建策略。
在此基础上,又从2008年9月在沪召开的“长三角‘和谐家庭’理论与实践创建研讨会”之研究论文中精选了部分成果。从社会支持、伦理道德、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教育、和谐家庭创建与评估等角度,审视当前和谐家庭创建的*状况。另收入涉及家庭社会政策、夫妻关系的*研究成果。
目录
总序 张丽丽
和谐家庭与社会建设
和谐家庭建设的若干理论
和谐家庭建设:意义、要素和对策
家庭文明与社会发展——以广东省为例
推进和谐家庭建设的创新与发展——以江苏省为例
伦理道德与和谐家庭
传统家庭教育伦理思想的现代反思
传统“慈孝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现代家庭的婚姻道德
中西方家庭伦理文化之异同
家庭关系与和谐家庭
转型期夫妻的家庭价值观与婚姻满意度
空巢家庭的夫妻关系
社会变迁中的“全职父母”
中学生家庭的亲子状况
网络时代的亲子文化冲突
家庭教育与和谐家庭
当代家庭道德教育方法
和谐家庭教育:亲子共同成长
亲子沟通问题及化解策略
低幼儿童与祖职教育
社会支持与和谐家庭
家庭视角的社会政策
妇联组织与和谐家庭建设——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
家庭志愿者的队伍建设——以上海市为例
学校“和谐家庭”指导新视野
特殊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以上海市卢湾区服刑人员子女为例
和谐家庭的评估
上海家庭和谐构建状况
家庭文明建设评估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和谐家庭: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封面设计得非常雅致,那种淡雅的米色调配上沉稳的深蓝色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温馨的感觉。我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现在市面上讲家庭关系的 এটা“鸡汤”书太多了,但这本书的厚度就让我觉得内容肯定不一般。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开篇对“和谐”这个概念的界定,他们没有简单地把它等同于“没有矛盾”,而是深入探讨了动态平衡、个体成长与集体幸福之间的复杂张力。书中引用的很多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经典理论,比如系统理论在家庭结构中的应用,读起来非常扎实,不是那种空泛的说教。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非常注重跨文化视野的对比,他们并没有将西方成熟的家庭模型简单地“移植”过来,而是结合了本土文化背景,探讨了在现代社会转型期,传统家庭价值如何与个体解放的需求进行调和。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代际沟通障碍”那一章的分析,它没有指责任何一方,而是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信息不对称和情感代沟产生的深层原因,让人读完后不自觉地反思自己与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严肃的学术研究报告与一本实用的生活指南的完美结合体,读起来既有知识的满足感,又有即刻可以付诸实践的指引。
评分我是一名工作了很久的教育工作者,接触过大量有关家庭问题的个案,因此对市面上那些“万能公式”式的书籍大多持保留态度。然而,《和谐家庭: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价值在于它对“个体差异”的尊重。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是对“非典型家庭结构”的探讨。它超越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二元对立模式,深入分析了单亲家庭、丁克家庭、隔代抚养等不同结构下的稳定性和脆弱性因素。作者并未预设哪种结构是“最理想的”,而是聚焦于无论结构如何变化,家庭系统中必须满足的几个核心功能——情感支持、社会化、经济保障等。我发现他们对亲子依恋理论的应用非常深入,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结合了当下的社交媒体环境,分析了“虚拟陪伴”对儿童依恋模式的潜在影响。这本书的文字简洁有力,虽然内容厚重,但逻辑链条清晰,仿佛在为你搭建一座坚固的分析框架,让你能够用更科学、更去情绪化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看似无解的家庭困境。它提供的是一把钥匙,而不是直接打开门的密码。
评分我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严谨的学术框架给“震慑”住了。这绝不是一本你可以在咖啡馆里轻松翻阅的休闲读物,它需要你心无旁骛地坐下来,甚至准备好笔记本去梳理其中的逻辑脉络。作者似乎下足了功夫去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模型,从宏观的社会经济变迁对家庭功能的影响,到微观的夫妻互动模式的量化分析,每一个论点都辅以详实的数据和案例研究。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冲突解决机制”的部分,他们提出了一个“情感防火墙”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非常新颖,它强调的不是压制冲突,而是在冲突发生时,如何保护家庭核心的情感联结不受永久性伤害。我发现书中的很多论述都具有很强的批判性思维,比如对于传统父权制下家庭角色的解构,作者并没有采取激进的全盘否定,而是探讨了如何在保留家庭凝聚力的同时,实现权力的再分配和责任的共同承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典型的学术语汇,精准、客观,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情或口号式的表达,这反而让那些深刻的见解更具说服力。对于那些希望从根本上理解家庭运行规律,而非仅仅寻找“快速修复”方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递进式的,初读可能觉得略显晦涩,但一旦你被它独特的“实践导向的理论建构”所吸引,就会像我一样,发现自己对家庭教育和伴侣关系有了全新的认知。其中有一段关于“家庭叙事重塑”的讨论,让我茅塞顿开。作者认为,一个家庭的“和谐”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共同讲述和接受的关于“我们是谁”的故事。比如,一个总是强调“我们家很不幸”的家庭,很难真正走向积极的未来。而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工具,教导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去编织那些充满韧性、成长和互助的家庭故事。我尤其喜欢它在讨论夫妻亲密关系时,引入了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不仅仅关注如何避免负面互动(比如指责、防御),更着重于如何系统性地增加积极情感的“存款”。这让整本书的基调从“如何处理问题”转向了“如何主动创造幸福”。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在脑海中将书中的理论模型套用到我自己的家庭场景中进行沙盘推演,这种智力上的参与感是很多理论书籍难以提供的。它让你感觉自己像一个初级研究员,正在和作者一同探索这个复杂的系统。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为“家庭”这个概念注入了动态的生命力。它打破了我过去对“和谐”的刻板印象,即认为它是一种静止的、完美的无摩擦状态。作者们清晰地阐述了,真正的和谐是一种持续的、高能耗的“维护工程”,它要求家庭成员都具备高度的自我觉察能力和愿意投入的意愿。书中关于“家庭韧性”的章节尤为打动我,它详细描述了那些经历过重大危机(如疾病、失业或亲人离世)的家庭,是如何通过集体的意义建构和灵活的角色调整,最终非但没有解体,反而变得更加紧密的过程。这种“从创伤中学习和成长”的视角,是极其积极和鼓舞人心的。这本书的排版和索引设计也体现了其专业性,便于读者快速检索特定主题,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参考资料的读者来说,是非常人性化的考量。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一本需要被反复研读、在不同人生阶段被重新解读的案头必备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