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不是男人的錯
定價:26.00元
作者:(美)陳屹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508622675
字數:160000
頁碼:26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版曾重印10次,因備受讀者追捧,後作者為解答萬封讀者來信,開設“情感信箱”專欄。
*美籍華裔女作傢陳屹,曾於多國平媒開設專欄,在中西方**高校講學,還曾作為《東方時空》、 《半邊天》 、 《對話》等20多個電視欄目的訪談嘉賓,美譽度和曝光率極高。
*寫作視角獨特,文風辛辣。作者站在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通過身邊真實的故事,捅破男女關係的“窗戶紙”。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中國版。新版增加作者5年沉澱的婚姻感悟,及作者與讀者的真實互動。
*為什麼擁有長達30年的幸福婚姻,她卻說婚姻其實是“湊閤”?為什麼身為女人,她卻說“花心”不是男人的錯?看陳屹的精彩解讀!
美籍華人女作傢陳屹:從異性角度,洞悉男人的天性,看清不同男人的本質;從同性的角度,對比中西方文化,徹悟女性成就幸福人生的秘密。獨特的視角,情愛的解讀,不可錯過陳屹《不是男人的錯》。
內容提要
本書講述瞭:我們常聽有些女人抱怨:“男人都不是‘好東西’!”那麼,男人是什麼“東西”?為何男人要薄情?為何男人要花心?為何男人要忘恩負義?為何把愛情演變成悲劇的罪魁禍首總是男人?
在本書中,美藉華人女作傢站在中西文化交匯的高度,大膽剖析男女關係中的是是非非。她發現:當女人找到適閤自己的男人時,他找到的是生命旅程的歸宿;而男人找到適閤自己的女人時,他在女人的世界中重新發現瞭自己。歸宿與發現,結束與開始,形成瞭男女之間在思維上、言行上基本的錯位。
一本獨特的大眾情感讀物,真實地獨白男人世界,幫助女人 “認識”男人,“辨彆”男人,學會“愛”男人。
本書適用於:25-45歲的女性讀者,關注兩性情感問題,關注傢庭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也是男性非常希望自己另一半閱讀的圖書。
目錄
作者介紹
陳屹 一位《60年中國影響力女性》之一的77年女性代錶,曾在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美國西點軍校等美國和中國的許多高等學府與省市受邀講學。在美國“僑報”、加拿大“環球華報”、“北京青年報”、《陳屹視綫》等開設專欄。
文摘
序言
拿到書後,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纔勉強啃完第一遍,主要原因不是內容有多晦澀難懂,而是它強迫我必須停下來,進行大量的反思和自我審視。這種閱讀體驗是罕見的,它更像是一場高質量的訪談,作者仿佛坐在你對麵,用一種極其沉靜卻又充滿穿透力的目光審視著你的生活腳本。書中的語言風格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充滿瞭文學性的張力,尤其在描述那些社會底層或邊緣群體的生存狀態時,那種剋製的共情讓人動容,完全沒有那種廉價的煽情。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責任歸屬”問題時的那種辯證態度,他既不陷入宿命論的泥潭,也不輕易地做齣簡單的道德審判,而是冷靜地分析結構性因素與個體選擇的交織點。這種復雜性的呈現,恰恰是當代社會最真實的寫照,它要求讀者拿齣同樣的耐心和深度去接納。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我耳目一新,從拿到手沉甸甸的質感到翻開扉頁時撲麵而來的那種油墨香,都透露著一股不容小覷的重量感。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走嚴肅學術路綫的著作,畢竟齣版社的背景在那擺著,但讀下去纔發現,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像是用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卻又帶著外科醫生特有的溫柔,解剖著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思的社會現象。它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意味,反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拉著你坐在深夜的酒吧裏,用一種近乎於坦白的方式,揭示齣那些隱藏在光鮮生活背後的復雜性。尤其是在探討代際關係和職場睏境的部分,那種對人性幽微之處的洞察力,簡直讓人拍案叫絕。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個論點背後付齣的心力,那些數據和案例的堆砌絕不是為瞭充數,而是作為堅實的基石,支撐起那些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擲地有聲的論斷。讀完閤上書本,我甚至需要幾分鍾時間來重新適應現實世界,因為它構建的那個思維空間太過完整和自洽,讓人暫時抽離瞭日常的喧囂,進行瞭一次深層次的自我對話。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是被這個略顯挑釁的書名吸引的,帶著一絲好奇和懷疑翻開瞭這本書。我原以為會是一本充斥著情緒化宣泄或者簡單粗暴地推卸責任的讀物,但事實證明我的預判完全失誤瞭。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高明,他似乎並不急於下結論,而是像一個耐心的園丁,一步步引導你去看清問題生長的土壤。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期望”這個概念的剖析,他沒有將“期望”一概而論地描繪成壓力的來源,而是將其拆解為個體、傢庭和社會層麵多重角力的産物。那種邏輯的嚴密性,如同精密的瑞士鍾錶,每一個齒輪的咬閤都恰到好處,推動著整個論證鏈條嚮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漸進式的,一開始可能隻是覺得“有道理”,但讀到中後段,你會發現自己過去多年積纍的許多“常識”正在被小心翼翼地鬆動、重構。這是一種思想上的“排毒”過程,雖然偶爾會伴隨著陣痛,但最終帶來的清晰感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清醒”。它不是一本讀完後讓人感到輕鬆愉悅的“爽文”,更像是一劑帶著苦澀的良藥,雖然入口難咽,但對長期的健康卻至關重要。我喜歡作者選擇的切入點,它避開瞭那些已經被討論得韆篇一律的宏大敘事,而是將焦點放在瞭微觀的、日常的互動場景中,比如一場傢庭晚餐、一次不經意的對話,正是這些細碎的瞬間,構建瞭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框架。這種由小見大的敘事手法,使得理論不再是高懸於空的口號,而是可以立刻在生活中找到對應物的具體經驗。坦白說,這本書讓我對自己和周圍的人都多瞭一層理解和寬容,因為我開始看到,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不如意”,其根源遠比想象中要深厚和復雜。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對心智的鍛煉,它鼓勵我們跳齣自己的舒適區,去擁抱那些令人不安卻又至關重要的真相。
評分這是一本值得反復翻閱的書,我甚至已經開始考慮給我的幾個特定朋友也送上一本,讓他們也體會一下這種被“點醒”的感覺。它的結構設計得非常巧妙,不同於那種綫性推進的論述,它更像是一個多維度的網格,各個章節之間既有獨立的探討,又通過某種看不見的絲綫相互牽引,形成一個整體的生態係統。比如,當你讀到關於自我認同的那一章時,你會忽然領悟到之前關於傢庭責任那一節中提到的某個小細節的深層含義。作者在引述外部觀點時也極其審慎,他不是簡單地羅列權威,而是將他人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框架中,進行再加工和內化,最終形成一種具有個人鮮明烙印的錶達。我個人特彆欣賞那種“留白”的藝術,作者不會把所有的解釋都塞得滿滿當當,而是留下瞭一些空間,讓讀者可以自行填補,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能引發如此多不同的解讀和共鳴的原因吧。每一次重讀,我似乎都能在熟悉的文字中發現一些先前忽略的細微光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