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是男人的错
定价:26.00元
作者:(美)陈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508622675
字数:160000
页码:2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版曾重印10次,因备受读者追捧,后作者为解答万封读者来信,开设“情感信箱”专栏。
*美籍华裔女作家陈屹,曾于多国平媒开设专栏,在中西方**高校讲学,还曾作为《东方时空》、 《半边天》 、 《对话》等20多个电视栏目的访谈嘉宾,美誉度和曝光率极高。
*写作视角独特,文风辛辣。作者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通过身边真实的故事,捅破男女关系的“窗户纸”。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国版。新版增加作者5年沉淀的婚姻感悟,及作者与读者的真实互动。
*为什么拥有长达30年的幸福婚姻,她却说婚姻其实是“凑合”?为什么身为女人,她却说“花心”不是男人的错?看陈屹的精彩解读!
美籍华人女作家陈屹:从异性角度,洞悉男人的天性,看清不同男人的本质;从同性的角度,对比中西方文化,彻悟女性成就幸福人生的秘密。独特的视角,情爱的解读,不可错过陈屹《不是男人的错》。
内容提要
本书讲述了:我们常听有些女人抱怨:“男人都不是‘好东西’!”那么,男人是什么“东西”?为何男人要薄情?为何男人要花心?为何男人要忘恩负义?为何把爱情演变成悲剧的罪魁祸首总是男人?
在本书中,美藉华人女作家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的高度,大胆剖析男女关系中的是是非非。她发现:当女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男人时,他找到的是生命旅程的归宿;而男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女人时,他在女人的世界中重新发现了自己。归宿与发现,结束与开始,形成了男女之间在思维上、言行上基本的错位。
一本独特的大众情感读物,真实地独白男人世界,帮助女人 “认识”男人,“辨别”男人,学会“爱”男人。
本书适用于:25-45岁的女性读者,关注两性情感问题,关注家庭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也是男性非常希望自己另一半阅读的图书。
目录
作者介绍
陈屹 一位《60年中国影响力女性》之一的77年女性代表,曾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西点军校等美国和中国的许多高等学府与省市受邀讲学。在美国“侨报”、加拿大“环球华报”、“北京青年报”、《陈屹视线》等开设专栏。
文摘
序言
拿到书后,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啃完第一遍,主要原因不是内容有多晦涩难懂,而是它强迫我必须停下来,进行大量的反思和自我审视。这种阅读体验是罕见的,它更像是一场高质量的访谈,作者仿佛坐在你对面,用一种极其沉静却又充满穿透力的目光审视着你的生活脚本。书中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尤其在描述那些社会底层或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时,那种克制的共情让人动容,完全没有那种廉价的煽情。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责任归属”问题时的那种辩证态度,他既不陷入宿命论的泥潭,也不轻易地做出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冷静地分析结构性因素与个体选择的交织点。这种复杂性的呈现,恰恰是当代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它要求读者拿出同样的耐心和深度去接纳。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耳目一新,从拿到手沉甸甸的质感到翻开扉页时扑面而来的那种油墨香,都透露着一股不容小觑的重量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走严肃学术路线的著作,毕竟出版社的背景在那摆着,但读下去才发现,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像是用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却又带着外科医生特有的温柔,解剖着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社会现象。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意味,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拉着你坐在深夜的酒吧里,用一种近乎于坦白的方式,揭示出那些隐藏在光鲜生活背后的复杂性。尤其是在探讨代际关系和职场困境的部分,那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力,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论点背后付出的心力,那些数据和案例的堆砌绝不是为了充数,而是作为坚实的基石,支撑起那些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掷地有声的论断。读完合上书本,我甚至需要几分钟时间来重新适应现实世界,因为它构建的那个思维空间太过完整和自洽,让人暂时抽离了日常的喧嚣,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自我对话。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清醒”。它不是一本读完后让人感到轻松愉悦的“爽文”,更像是一剂带着苦涩的良药,虽然入口难咽,但对长期的健康却至关重要。我喜欢作者选择的切入点,它避开了那些已经被讨论得千篇一律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微观的、日常的互动场景中,比如一场家庭晚餐、一次不经意的对话,正是这些细碎的瞬间,构建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框架。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使得理论不再是高悬于空的口号,而是可以立刻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物的具体经验。坦白说,这本书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多了一层理解和宽容,因为我开始看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不如意”,其根源远比想象中要深厚和复杂。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心智的锻炼,它鼓励我们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拥抱那些令人不安却又至关重要的真相。
评分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书,我甚至已经开始考虑给我的几个特定朋友也送上一本,让他们也体会一下这种被“点醒”的感觉。它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不同于那种线性推进的论述,它更像是一个多维度的网格,各个章节之间既有独立的探讨,又通过某种看不见的丝线相互牵引,形成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比如,当你读到关于自我认同的那一章时,你会忽然领悟到之前关于家庭责任那一节中提到的某个小细节的深层含义。作者在引述外部观点时也极其审慎,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权威,而是将他人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框架中,进行再加工和内化,最终形成一种具有个人鲜明烙印的表达。我个人特别欣赏那种“留白”的艺术,作者不会把所有的解释都塞得满满当当,而是留下了一些空间,让读者可以自行填补,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能引发如此多不同的解读和共鸣的原因吧。每一次重读,我似乎都能在熟悉的文字中发现一些先前忽略的细微光芒。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个略显挑衅的书名吸引的,带着一丝好奇和怀疑翻开了这本书。我原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情绪化宣泄或者简单粗暴地推卸责任的读物,但事实证明我的预判完全失误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高明,他似乎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像一个耐心的园丁,一步步引导你去看清问题生长的土壤。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期望”这个概念的剖析,他没有将“期望”一概而论地描绘成压力的来源,而是将其拆解为个体、家庭和社会层面多重角力的产物。那种逻辑的严密性,如同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恰到好处,推动着整个论证链条向前。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一开始可能只是觉得“有道理”,但读到中后段,你会发现自己过去多年积累的许多“常识”正在被小心翼翼地松动、重构。这是一种思想上的“排毒”过程,虽然偶尔会伴随着阵痛,但最终带来的清晰感是无可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