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是男人的错
定价:26.00元
作者:(美)陈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5086226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版曾重印10次,因备受读者追捧,后作者为解答万封读者来信,开设“情感信箱”专栏。
*美籍华裔女作家陈屹,曾于多国平媒开设专栏,在中西方**高校讲学,还曾作为《东方时空》、 《半边天》 、 《对话》等20多个电视栏目的访谈嘉宾,美誉度和曝光率极高。
*写作视角独特,文风辛辣。作者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通过身边真实的故事,捅破男女关系的“窗户纸”。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国版。新版增加作者5年沉淀的婚姻感悟,及作者与读者的真实互动。
*为什么拥有长达30年的幸福婚姻,她却说婚姻其实是“凑合”?为什么身为女人,她却说“花心”不是男人的错?看陈屹的精彩解读!
美籍华人女作家陈屹:从异性角度,洞悉男人的天性,看清不同男人的本质;从同性的角度,对比中西方文化,彻悟女性成就幸福人生的秘密。独特的视角,情爱的解读,不可错过陈屹《不是男人的错》。
内容提要
本书讲述了:我们常听有些女人抱怨:“男人都不是‘好东西’!”那么,男人是什么“东西”?为何男人要薄情?为何男人要花心?为何男人要忘恩负义?为何把爱情演变成悲剧的罪魁祸首总是男人?
在本书中,美藉华人女作家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的高度,大胆剖析男女关系中的是是非非。她发现:当女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男人时,他找到的是生命旅程的归宿;而男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女人时,他在女人的世界中重新发现了自己。归宿与发现,结束与开始,形成了男女之间在思维上、言行上基本的错位。
一本独特的大众情感读物,真实地独白男人世界,帮助女人 “认识”男人,“辨别”男人,学会“爱”男人。
本书适用于:25-45岁的女性读者,关注两性情感问题,关注家庭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也是男性非常希望自己另一半阅读的图书。
目录
再版新序 选择幸福
自 序 一个女人眼里的男人世界
章 为何不是男人的错
节 从留学时见到的“陈世‘女’”说起
第2节 难忘“初恋”的男人们
第3节 男女天生不一样,平等从何谈
结 语 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第2章 男人做的“傻”事
节 “主动拒绝负责任”,标点打在哪儿
第2节 男人做的六件蠢事
第3节 四类“没种”的男人
结 语 找个什么样的男人嫁
第3章 婚前早该知晓的是什么
节 不要给予自己没有的东西
第2节 娶个什么样的人是活受罪?
第3节 给新娘的10点忠告
第4节 外遇,何尝没有想过?
结 语 婚姻其实是“凑合”
第4章 谁说谎言无“理”?
节 男人为何要说谎?
第2节 女人天生爱做梦
第3节 小心浪漫的男人
第4节 “艳遇”的背后
结 语 谁说你是他生命的
第5章 男人“看”女人
节 男人眼里的女人
第2节 男人眼里的两性世界
第3节 男人的数个“所以”
第4节 爸爸不知道,因为妈妈没有说
结 语 如何看透男人
第6章 做个智慧女人
节 中国特色下的“明星”女人
第2节 幸亏曾经不出众
第3节 智慧女人六要素
第4节 不能不提到的“影后”
结语 风采与魅力
作者介绍
陈屹 一位《60年中国影响力女性》之一的77年女性代表,曾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西点军校等美国和中国的许多*高等学府与省市受邀讲学。在美国“侨报”、加拿大“环球华报”、“北京青年报”、《陈屹视线》等开设专栏。
文摘
序言
阅读的过程像是一次漫长而曲折的探索,我得承认,开头的部分对我来说,多少有些晦涩难懂,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场景堆砌,实则暗藏了巨大的信息量,需要读者付出额外的耐心去梳理和连接。但一旦度过了那个初始的门槛,故事的骨架便逐渐清晰起来,那种逐渐解谜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对于环境的描绘有着近乎于影像化的能力,无论是城市里霓虹灯下迷离的光影,还是乡野间清晨薄雾笼罩的寂静,都跃然纸上,仿佛我能真切地闻到空气中的气味,感受到湿润的温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多线叙事的手法,几条看似平行的故事线,在不经意间交汇、缠绕,最终汇合成一股磅礴的力量,推动着结局的到来,这种结构上的精巧,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掌控力,绝非一般作品所能比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它对“关系”的深刻剖析。它没有给出任何简单的答案,也没有试图去批判或美化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去呈现人与人之间互动中产生的张力和必然的疏离感。那些对话,初读时觉得平淡无奇,细想之下,才发现每一句看似寻常的言语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未说出口的潜台词,充满了试探、防卫和隐秘的期盼。我甚至开始对照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反思自己在那些关键时刻,是否也曾像书中的人物一样,选择了最不轻易的表达方式。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迫使你直面这些尴尬、疼痛,却又真实存在的情感灰色地带,它不提供避风港,而是为你准备了一艘坚固的小船,让你自己去穿越风暴。
评分从文学手法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具有实验性。它似乎不断地在打破传统的叙事常规,时而插入一些像是日记片段或是档案记录的文本,这些穿插进来的小碎片,起初让人感到有些打断流畅性,但读到最后才明白,这些都是构建整体世界观不可或缺的基石。作者对于时间线的处理尤其高明,过去、现在、甚至是对未来的某种预感,都在同一页纸上并行不悖地展开,需要读者不断地在不同的时间维度间跳跃和整合信息,这对于阅读专注度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也正是这种挑战,带来了极大的智力上的满足感。这本书无疑是那种需要被反复阅读和深入研究的佳作,每一次重读,都会在不同的光线下,看到新的纹理和隐藏的线索。
评分我是在一个连绵阴雨的周末读完这本书的,那种氛围似乎与书中的情绪基调完美契合。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语言的选择上充满了韵律感,即使是描写最沉重的主题,也总能保持一种独特的、近乎诗意的疏离感,让人在感到压抑的同时,又被其文字的美感所吸引,形成一种奇特的阅读张力。情节上的设置也十分大胆,它敢于在故事的关键节点留下空白,将重要的情感爆发点留给读者自行填充和想象,这种“留白”的手法,极大地扩展了作品的解读空间,使得不同的人读完后,心中构建的“真相”也截然不同。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讨论深度远超同类作品,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和选择的哲学寓言,而不是简单的故事叙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张力,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克制,似乎在暗示着故事中人物复杂纠葛的情感脉络。我记得翻开扉页时,被扉页上那句引人深思的引言牢牢吸引住了,它如同一个精妙的伏笔,预示着接下来的阅读体验绝非坦途。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绘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时,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拍案叫绝。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准到位的形容词和动词,它们不仅仅是在描述场景,更像是在解剖人性幽微之处。叙事节奏的把控更是高明,时而急促如奔流的江河,将读者推向高潮,时而又放缓如黄昏的低语,给予我们喘息和反思的空间。这本书巧妙地构建了一个与现实既相似又疏离的世界观,里面的角色并非脸谱化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不确定性,他们的选择和困境,都能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我们自身经验的影子,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旧久久不能平息内心的波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