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心理学:婚姻是好的修行 9787511337313 中国华侨出版社

婚姻心理学:婚姻是好的修行 9787511337313 中国华侨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霍妮 著
图书标签:
  • 婚姻心理学
  • 婚姻关系
  • 情感
  • 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沟通
  • 家庭教育
  • 亲密关系
  • 幸福婚姻
  • 两性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37313
商品编码:2990475436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3-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婚姻心理学:婚姻是好的修行

定价:32.00元

作者:(美)霍妮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113373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接地气的婚恋幸福宝典,值得一看的两性情感。★世界知名两咨询专家,帮助成千上万问题家庭走出婚姻困境,经典的两性婚恋图书,疯狂畅销50年,揭秘婚姻真相的角角落落。★婚姻不是终点,幸福的婚姻才是真正的目的。怎样才能爱得明白,活得轻松,把握终身幸福。★婚姻不在于选择合适的人,而在于让对方变为合适的人。★《婚姻心理学》是对任何年纪的夫妻都管用的好书,无论你已经结婚多年还是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本书都有助于帮你更好地提升经营婚姻的智慧和能力。

内容提要


  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当然,经营婚姻虽然并不容易,但婚姻也并不是可怕的。维持幸福婚姻的储蓄源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一句温柔的情话,一杯淡淡的热茶,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争执的让步,一个冷战后的拥抱……都会大大提升婚姻的弹性和质量,使爱情之花常开不败。

  确实如此,获得幸福婚姻的有效方法就是两个人都提高自己、修炼自己、完善自己,只有这样相处起来才会轻松,也只有这样,婚姻才不会对双方构成束缚。在幸福的婚姻里,有一些共同的法则是有迹可循的,有一些成功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聪明人与笨人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善于借鉴和学习,而后者一定要自己吃亏受挫后才能醒悟,本书为你提供的正是这样的一些成功法则,借助这些法则,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朝着幸福的方向前进。

目录


01 婚姻究竟是什么

白头偕老的秘密

关于婚姻,《》怎么说

婚姻--上帝赐予的礼物

美好的婚姻就是相互滋养

婚姻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婚姻是一个完善自身的过程

婚姻不再是碰运气

02 婚姻是爱情的延续还是终结

让婚姻赢在起跑点

面包和爱情,婚姻需要什么

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如何相处

让友谊天长地久

那些美丽的婚姻谎言

你们的时间谁说了算

03 男人应该是裘皮大衣还是贴身棉袄

女人不了解男人,男人更不了解自己

为什么男人不愿意付出

理解男人的洞情结

读懂男人的情绪密码

征服男人心中的温柔之剑

男人在竭力隐藏什么

04 寻找真爱的练习

理解和尊重才是真正的爱

爱是给予,而非索取

付出和接受成熟的爱

相信对方的心

如实看待对方,打破心理错觉

越狂热的爱越危险

精进我们爱的能力

05 有矛盾,是舌战还是沟通

今天,你“吼叫”了吗

夫妻为什么会吵架

亲爱的,有话好好说

夫妻间为何总用“编码”交流

温情时刻与艰难争吵

双面胶的“痛苦”

婚床上应当只有你们两个人

06 婚姻背后的孤单

“称职丈夫”和“完美妻子”的真相

当他的工作变成她的生活

别让感情老化

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

集中你的婚姻注意力

面对激情的召唤

共同的梦想是婚姻的保鲜剂

07 床单下的性福秘密

让人惊叹的性能量

费洛蒙之谜:两性吸引是怎么发生的

因爱而性,还是因性而爱

亲密绝不只是肌肤之亲

性爱吸引力是保持婚姻的支点

“后戏”更多才是真的爱你

08 亲爱的,我们还要不要一起走下去

为什么我们会伤害我们爱的人

为婚姻筑起一道防火墙

良好的沟通是通向幸福的桥梁

别让沉默“断送”婚姻

到底是你变了,还是他变了

改变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男人出轨背后的真相

你能做出怎样的改变

09 结下幸福姻缘的心灵法则

爱自己,和谁结婚都幸福

重要的不是他怎么想

你所拥有的,正是你所期待的

并非事事都能如你所愿

越乐观,越幸福

后记

作者介绍


  卡伦·霍妮,生于德国汉堡,是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1912年,霍妮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而后求学于弗洛伊德的朋友卡尔·亚伯拉罕(KarlAbraham)。1932年移民美国,于1941年组建成立美国精神分析促进协会,并成立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自任所长。她的论文因远远了她所处的时代而未能得到应有的注意,但自1967年《女性心理学》重版后,卡伦·霍妮已被公认为首位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

文摘


序言



揭秘亲密关系的内在动力:从冲突到和谐的自我成长之旅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度探索人类情感联结与亲密关系动态的著作。它超越了传统婚姻咨询的表面技巧,直击关系中的核心议题:自我认知、依恋模式、沟通障碍、冲突管理,以及如何在长久的关系中保持个体完整性与共同成长。本书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辅以大量真实案例分析,旨在引导读者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滋养性的亲密关系。 第一章:关系的基石——自我与需求的清晰界定 在探寻如何“维系”一段关系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我是谁”。本章深入剖析了“自我同一性”在亲密关系中的关键作用。 1.1 你的内在地图:理解你的依恋风格 关系的质量往往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本书详述了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将其细化为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紊乱型四种模式。读者将学习如何通过具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精确识别自己的依恋底色。例如,焦虑型伴侣对“即时回应”的执着背后,是对被抛弃的深层恐惧;而回避型伴侣在亲密接触时的“退缩”倾向,则源于对自我空间被侵蚀的敏感。理解这些模式,是打破重复性负面互动的第一步。 1.2 需求的不对称性与沟通的盲区 我们都带着“情感账户”进入关系,账户的存款取决于需求的满足程度。本章重点探讨了“爱的五种语言”(如肯定的言辞、服务的行动、精心的时刻等)在不同人身上的权重差异。许多冲突源于双方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爱意,却收到了对方“听不懂”的反馈。我们将探讨“隐性需求”——那些我们自己都难以言说的渴望,如何通过负面情绪(如指责、冷战)被投射出来,并提供一套将指责转化为有效请求的结构化表达方法。 第二章:冲突的本质——从破坏到建设的转型 冲突是关系的常态,而非异常。本书认为,冲突是未被识别的需求发出的求救信号。本章致力于将读者从“对事不对人”的僵局中解脱出来,转向“对人表示理解,对问题共同负责”。 2.1 戈特曼的“末日四骑士”及其解药 约翰·戈特曼在西雅图的“爱情实验室”中发现的“末日四骑士”——批评、蔑视、防御和筑墙——是关系破裂的明确预兆。本书不仅详细描述了这四种行为的微表情和语言模式,更重要的是,提供了针对性的“解药”。例如,将“批评”转化为“温柔的开始”(用描述性语言替代指责),将“筑墙”转化为“自我安抚与暂停”。 2.2 情绪的洪水与生理反应的调控 深入神经科学层面,我们探讨了“情绪淹没”(Flooding)状态:当心率超过一定阈值时,大脑的理性处理中心(前额叶皮层)会暂时关闭,使对话变得毫无建设性。本书指导读者识别自己和伴侣进入“洪水”状态的生理信号(如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并提供即时的、非语言的“生理降温技术”(如深慢腹式呼吸、五分钟隔离),确保双方能够在情绪稳定后重返对话。 第三章:亲密关系的“时间维度”——承诺、倦怠与再激活 长久的关系面临着两个悖论:既要保持个体差异,又要实现深度融合。本书关注关系在不同人生阶段面临的特有挑战。 3.1 从“激情之爱”到“相伴之爱”的蜕变 激情之爱(Passionate Love)依赖于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不可持续。相伴之爱(Companionate Love)则建立在催产素和内啡肽之上,它需要持续的、有意识的培养。本书分析了“熟悉感的陷阱”——当关系变得过于可预测时,大脑会倾向于“自动驾驶”模式,导致情感上的疏离。 3.2 共同意义系统的构建与维护 健康的关系需要超越日常琐事的“共同愿景”。本章强调了“意义”在关系中的粘合剂作用。这包括共同的价值观、对未来的规划,以及仪式感(如每晚的十分钟深度交谈、年度的“关系回顾会议”)。我们探讨如何共同面对“中途的危机”(如事业变动、子女离家、健康问题),将这些外部压力转化为增强彼此依赖和信任的机会。 3.3 应对“关系的倦怠期”:重燃好奇心 倦怠并非关系终结的信号,而是关系需要升级的信号。本书鼓励伴侣将对方视为一个不断演变的主体,而非一个已经“被完全了解”的对象。提供了一系列“好奇心重启”练习,包括:轮流担任“关系访谈者”的角色,探讨过去未曾深究的童年经历、梦想的转变,以及对彼此生活世界的新观察。 第四章:跨越界限——处理外部干扰与内在张力 亲密关系并非真空存在,它受到家庭背景、社会角色和个人边界的深刻影响。 4.1 原生家庭的幽灵:界限的重建 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常常被不自觉地复制到亲密关系中。本书深入分析了“三角化”现象(如伴侣过度介入岳父母/公婆事务)以及如何以尊重但坚定的方式,为核心家庭(伴侣关系)划定清晰的界限。关键在于学习如何“以爱为名,坚定拒绝”,维护伴侣间的核心联盟。 4.2 信任的重建与脆弱性的力量 信任的破裂(无论是情感出轨还是承诺的违背)需要漫长而精细的修复过程。本书超越了简单的“道歉”,强调修复信任的三个核心支柱:完全的透明化(非侵入式)、持续且一致的行为,以及共同探索破坏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最重要的是,探讨了“脆弱性”——敢于暴露自己的不完美和恐惧——如何成为最高级别的亲密行为,从而深化联结。 结语:关系即道场——持续的实践与自我精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将亲密关系视为一个动态的、需要终身学习的“道场”。在这里,每一次沟通的失败、每一次情绪的波动,都不是对关系的判决,而是对自身成长潜力的提醒。真正的亲密,在于双方都能在彼此的支持下,成为更完整、更自由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手里拿着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那种沉静而有力量的封面设计吸引了。翻开内页,里面的文字节奏感很强,不像很多心理学书籍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温度和幽默感。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和大量的真实案例(虽然我不知道这些是不是虚构的,但代入感极强)。比如书中对比了两种不同家庭背景的人在面对“财务透明度”时的心态差异,简直就是我身边朋友真实写照。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把那些我们不好意思拿出来谈论的、藏在心底的恐惧和不安全感,用非常坦诚的方式揭示了出来。我以前总觉得婚姻里的问题都是“我们”的问题,读完后才意识到,首先是“我”的问题,我的原生家庭烙印,我的未被满足的需求,都投射到了伴侣身上。这种从内向外的审视过程,是痛苦的,但更是释放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换了一个更清晰的镜头去看待我的另一半,那些曾经让我耿耿于怀的小动作,现在看来,似乎都可以被更深层的理解所包裹和接纳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它对“时间维度”的把握。作者似乎并不关注头几年的蜜月期或刚进入婚姻的磨合期,而是将笔触伸向了那些共同生活了十年、二十年以上的伴侣。她描述了那种“共生关系”如何悄无声息地扼杀个体的生命力,以及如何通过有意识的“分离练习”来重新激活双方的生命能量。这对我这种已经步入稳定期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们常常以为只要不吵架就是相敬如宾,但这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修行”是在日复一日的平淡中,找到再次欣赏对方独特性的那份好奇心和勇气。书中的一些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读起来仿佛能看到那些场景在眼前上演,比如描写老夫妻在黄昏时分各自阅读,却又默契地知道对方需要一杯热茶的那个瞬间,那种宁静的美感,远胜过任何激烈的浪漫宣言。这本书成功地将“精神性”与“世俗性”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真的很独特,它没有落入那种老生常谈的“如何经营婚姻”的窠臼,反而将婚姻视为一场深入灵魂的“修行”。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结果却发现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用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口吻,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与伴侣关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她没有一味强调妥协或回避,而是将其视为关系成长的必经之路。读到关于“自我边界的重塑”那一部分时,我深受触动。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爱就是融合,但这本书却清晰地阐释了,真正的亲密,恰恰建立在双方独立自洽的基础之上。它促使我开始反思,过去那些看似鸡毛蒜皮的争吵,深层原因其实是我在试图用对方来填补自己内在的空缺。那种抽丝剥茧的剖析,让人读完后忍不住合上书,安静地坐一会儿,消化那些沉甸甸但又无比清醒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公式,而在于提供一种全新的“心法”,让人以更开阔、更慈悲的眼光去看待这场漫长的人生旅程。

评分

我向来对市面上那些过度美化或过度批判婚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成熟和克制。它没有一味地鼓吹婚姻的神圣不可侵犯,也没有渲染离婚的解脱感,而是将婚姻视为一个动态的、需要持续投入能量的“场域”。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关系中的叙事权”的讨论。作者指出,谁在讲述你们的故事,谁就拥有了关系的定义权。当一方长期处于被动接受或被指责的角色时,他的心理能量就会被迅速耗尽。这本书鼓励双方去共同编辑、共同拥有这段关系的主线故事,而不是被过往的伤痛或固定的角色标签所捆绑。这种赋权式的写作手法,让人读完后感到充满了行动的动力,不是去改变对方,而是去更坚定地把握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位置和发言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都能从中提炼出新东西的深刻作品。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文字密度相当高,绝对不是那种可以边看电视边翻阅的“快餐读物”。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像对待一本经典的哲学论著那样去研读,甚至需要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下那些让你眼前一亮的观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依恋类型”时所采用的跨文化视角,这使得原本可能局限于西方心理学框架的理论,变得更加普适和耐人寻味。书中对于“长期关系中的情感倦怠”的处理尤为精妙,它将倦怠定义为“一种高质量的停滞”,而非简单的衰亡。这种积极的重新定义,极大地缓解了我对未来可能出现平淡期的焦虑。作者没有回避婚姻中必然存在的“失落感”,即我们总会失去一部分自我、一部分自由,但她同时指出,这种“失去”的另一面,是对更深层次联结的获得。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整本书的立意拔高了一个层次,使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如何成为人”的进阶指南,而非仅仅是夫妻相处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