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人风骨 9787224088809 陕西人民出版社

民国文人风骨 9787224088809 陕西人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石山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人物
  • 传记
  • 近代史
  • 文学
  • 民国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文人
  • 风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088809
商品编码:2990587710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文人风骨

定价:28.00元

作者:韩石山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224088809

字数:215000

页码:2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邵洵美:该另眼相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对宝贝,闲话事件与一个漂亮女子的苦衷,郁达夫和北京的银弟。
邵洵美是一位真正的中国文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英才。
傅斯年这样的人,真可说做到了孔子说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在他那一茬人里,论出身,论学识,论办事的能力,综合评定,叶公超确乎称得上头等人才。
朱自清是这,是那,我都没有异议。我说一句话,想来别人也不会有什么异议:朱自清是个男人,然后才是这是那。
谈林徽因,应当抱着一种敬仰的心情,不能光想着她多么的美丽,还应当想到她多么的高大。
现在的中国文学史上,一说到现代文学就是“鲁郭茅,巴老曹”,我看了只觉得可笑。我只能说,这是现在的人写的,是只懂得政治,而不怎么懂得文学的人写的。将来的现代文学史上,写谁不写谁我都不在乎,但不把徐志摩和郁达夫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那么这部文学史肯定是不合格的,说轻点是无知,说重点就是秽史。

内容提要


民国文人,以其个识改变了“一为文人,便无足观”的说法,更以其“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刚烈书写着风骨与担当。
本书作者韩石山先生潜心研究现代文化,熟知民国文人的经历与掌故。他书写民国文人,不被既有的定论所囿,不人云亦云给人物贴标签,而是从翔实的史实,从生活中的小事、细节处剖析人物个性,展现人物全貌。十四位民国文人由他娓娓道来,细致生动,鲜活有趣。可敬、可佩,可亲、可感,读后只会觉得,他们不是活在历史里,而是我们中的一员。

目录


作者介绍


韩石山,当代作家,学者。一九四七年生,山西临猗县人。一九七。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曾任《山西文学》主编,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徐志摩传》《李健吾传》《寻访林徽因》《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谁红跟谁急》等著作三十余部。 《民国文人风

文摘


序言



往事如烟,风骨长存——民国风华掠影 序章:时代洪流中的独立之魂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旧制度的残垣断壁尚未完全消解,新思潮的种子已然萌发。在这风云激荡的时代浪潮中,一群饱读诗书、心怀家国的文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坚韧的风骨,记录了时代的脉搏,传承了民族的精神。他们或笔耕不辍,激扬文字;或投身教育,启迪民智;或奔走呼号,唤醒民众。他们的名字,连同那些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篇章,共同织就了民国时期一幅斑斓而厚重的画卷。 这群被称为“民国文人”的先行者,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身处战乱、贫困、政治动荡之中,却依然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坎 the and struggle,也充满了 idealism and hope。他们从古老的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又积极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试图为积贫积弱的国家寻找出路。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文字,他们的行动,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文化走向和思想演进。 本书并非对某一位或某几位特定人物的详细传记,也不是对某个狭窄领域学术观点的深入探讨。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游,一次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侧写。我们将通过勾勒出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群体所共同面临的挑战、所秉持的理念、所展现出的品格,来呈现他们“风骨”的内涵。 第一章:启蒙的火种——思想的觉醒与传播 民国时期,是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以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抨击旧的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倡导白话文,推动思想解放。他们创办报刊杂志,翻译西方著作,开设讲座,将先进的思想理念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这不仅仅是一场语言的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他们挑战的是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僵化的道德观念,以及束缚个性的陈规陋习。他们的文字,或犀利如匕首,直指时弊;或温婉如春风,启迪人心。他们希望通过唤醒民众的自我意识,为国家的现代化奠定思想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文人投身其中,有的成为运动的旗手,有的则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笔触为启蒙的火种添砖加瓦。他们之中,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学者,也有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思想和哲学理论的翻译家。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并坚信思想的进步是国家富强的根本。 第二章:民族危亡中的呐喊——家国情怀与文化担当 当民族危亡的阴影笼罩神州大地,民国文人的家国情怀便被激发到了极致。从五四运动的爱国热情,到抗日战争的慷慨激昂,他们的文字与行动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在国土沦丧、人民遭受苦难的时刻,他们不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学者,而是挺身而出的战士。他们的文章,成为唤醒民族意识、凝聚抗战斗志的号角。他们用激昂的文字控诉侵略者的暴行,讴歌民族英雄的壮举,号召国人团结一心,奋起反抗。 这是一种沉重的文化担当。他们深知,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在危难之时,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他们不仅要抗击外敌,更要守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使其在战火中不灭,在变革中重生。他们笔下的故事,记录了人民的苦难,也书写了民族不屈的精神。 第三章:乱世中的坚守——独立人格与道德操守 民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复杂多变,政党林立,派系斗争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文人面临着严峻的政治选择和生存压力。然而,正是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独立人格和道德操守,才显得尤为可贵。 他们拒绝被收编,不为权势所左右,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他们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即使面临着被排挤、被打压的风险。他们的文字,常常饱含着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种“风骨”,体现在他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良知的坚守,以及对个人道德的严格要求。即使生活困顿,他们也常常以清贫自励,不趋炎附势,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尊严。他们相信,一个有风骨的民族,才不会在强权面前屈膝。 第四章:教育的灯塔——薪火相传与启迪后进 除了文学创作和思想启蒙,民国文人在教育领域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深知,国家的未来在于下一代,在于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升。许多知识分子投身于大学教育,或创办新式学堂,将自己所学所思传授给青年学子。 他们不仅教授书本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健全人格。他们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他们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即便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他们也尽力维持教育的运转,保护学校和师生。他们的身影,成为了那个时代教育事业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他们相信,教育是改变命运、重塑民族的根本途径。 第五章:多元的色彩——文人心中的理想与困境 民国文人的世界并非铁板一块,他们持有各种不同的政治立场、文化观点和人生追求。有的信奉马克思主义,有的倾向于自由主义,有的则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这种多元化的思想光谱,构成了民国文化独特的魅力。 他们之中,有的人积极参与政治,希望通过改革来改变国家;有的人则选择退隐山林,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还有的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时而激昂,时而沉沦。 他们的生活,常常伴随着理想的失落、现实的无奈,以及个人命运的起伏。他们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政治的风云,也承受了个人生活的艰辛。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的文字更加深刻,让他们的人格更加丰满。 尾声:风骨永存,照亮前路 民国时期已然远去,但那个时代文人身上所展现出的风骨,却并未消失。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文字,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风骨”二字,饱含着独立的精神、不屈的意志、高尚的品格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它是一种在艰难困境中依然保持清醒与尊严的姿态,一种对真理和道义的坚守,一种对民族命运的关怀。 阅读民国文人的作品,重温他们的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我们当下的一种镜鉴。在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那种独立思考的精神,那种批判性的眼光,那种对社会负责的担当,以及那种不屈不挠的品格。 那些曾经在时代洪流中闪耀的“风骨”,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至今仍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永远不会过时。它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民国文人风骨》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鲁迅、沈从文、林语堂等等那些名字。他们的文字,或是犀利如刀,剖析社会病灶;或是温婉如玉,描绘人间烟火。然而,风骨二字,却不仅仅是才华的展现,更是人格的坚守。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坚持自己的理念,不随波逐流?是怎样的教育背景,怎样的社会经历,铸就了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文人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们的创作生涯,更是他们的人生哲学,他们的道德准则,以及他们在面对诱惑、压力时的抉择。我猜想,书中一定有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细节,亦或是有着深刻反思的篇章,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风骨”这两个字的分量。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这些文人日常生活的描绘,揭示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些普通人也能体会到的喜怒哀乐,从而拉近我们与他们的距离,让“风骨”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坛,而是触手可及的人生智慧。

评分

我对《民国文人风骨》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他们既是时代的弄潮儿,也常常是时代的牺牲品。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他们的笔触既是思想的启蒙,也是精神的支撑。我好奇的是,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在颠沛流离中依然能坚持创作,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家国情怀?是对真理的信仰?还是对艺术的纯粹热爱?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掩盖的细节,不仅仅是他们的文学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中的选择与担当。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面对诱惑时的清醒,以及在历史转折点上的深刻思考。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感受到他们身上那股不屈不挠、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触摸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灵魂,理解他们为何能成为那个时代的脊梁。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文化都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当我知道有《民国文人风骨》这本书时,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了。民国时期,是一个充满矛盾与革新的时代,而文人,无疑是这个时代最闪耀的群星。我一直认为,一个时代的文化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它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梳理,更是对文人心灵世界的探索。我渴望了解,在那个剧烈变革的年代,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和文学理想?是怎样的家庭教育和人生经历,塑造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文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体会他们的孤独与坚持,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在乱世之中,保持一份清醒与傲骨。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些与他们作品同样精彩的人生故事。

评分

《民国文人风骨》,光是听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民国,那是一个中国近代史上极为特殊的时期,既有旧时代的余韵,又有新思想的涌动,而文人,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活跃、最深刻的思考者。我一直觉得,研究一个时代的文人,就能窥见那个时代的灵魂。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人有了更多的遐想。他们是否都像我想象中那样,要么激扬文字,要么温文尔雅?他们在面对国家兴衰、个人命运的抉择时,又是如何权衡?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些文人鲜活的形象,不仅仅是他们的文学成就,更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精神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出他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挣扎、妥协与坚持。我渴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风骨”二字在那个时代的意义,以及它对我们今天依然有着怎样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从书名《民国文人风骨》到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再到那个让人一看就记牢的9787224088809,就足以勾起我满满的好奇心。民国,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群才华横溢、思想独立的文人,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的风骨是如何展现的?我一直对那个时期充满了憧憬,想象着他们是如何在战火纷飞、政局动荡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用笔墨书写着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光辉。我尤其想知道,在那个物质匮乏、信息闭塞的年代,他们是如何汲取养分的?是深厚的国学功底?是对西方思想的吸收融合?还是仅仅凭借着与生俱来的才情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近距离地感受那些文人的精神世界,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去理解他们的选择,甚至去体会他们的挣扎与无奈。我期待着书中不仅仅是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细腻的描写,将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他们一同呼吸,一同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