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多样性与变迁:婚姻家庭的跨文化研究
定价:48.00元
作者:瞿明安、施传刚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5130080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亲属制
摩梭亲属制的人类学价值
《牡帕密帕》与木嘎拉祜的双边非谱系
亲属制
体认摩梭母系制
母系制走访婚与中国少数民族的现代化
婚姻
中国少数民族婚外的跨文化比较
人类学视野中的洱源西山白族“采白花”风俗变迁
贵州苗人的婚姻外谈情与调情
论布依族“赶表”习俗
哈尼族奕车人包办婚姻研究
南涧彝族婚礼跳菜的饮食象征
导致新疆维吾尔族人口高离婚率的原因分析
韩国农村和渔村的通婚圈变迁:四个村庄的个案研究
婚姻支付再反思
合法抑或合理:中国同性婚姻的两难处境
锡克教与印度教的婚姻仪式之比较
家庭
云南永宁汉族主干家庭体系的人类学研究
土家族传统婚姻家庭形式的当代变迁
一一对玉村“赖娘家”现象的调查研究与反思
柳田国男的民俗学与家庭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装帧的质感和排版的风格来看,这本书就散发着一股浓厚的“案头必备”气息。它的信息密度极高,每读完一个大段落,都需要花时间消化作者抛出的概念和论据。我个人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将宏大的社会结构分析与微观的个体生命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当探讨离婚率上升的社会学意义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统计数字的解读,而是通过一些侧面描述,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在婚姻制度变迁中挣扎的个体,他们的希望与失落。这种将冰冷的数据与火热的人性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使学术研究摆脱了枯燥的窠臼。这本书对于理解当代社会中“家庭稳定”这一概念正在被如何重新定义至关重要。它不是在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在展示问题本身的广阔边界。对于想进行深度学术研究或对社会学有高度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思想资源,它引导的思考路径是深远且极具启发性的。
评分我这次接触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在非西方语境下,性别角色与婚姻制度是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被重新定义和谈判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提供了许多扎实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的选取非常具有代表性,涵盖了从东亚到中东的多个文化群落。阅读时,我发现作者在叙述时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感,既不过分代入批判者的角色,也不沦为文化相对主义的辩护者,而是以一种人类学的审慎态度去呈现不同群体内部的权力动态和主体能动性。其中关于“选择性传统”的讨论尤其引人深思,即社会如何在接受外来观念的同时,又巧妙地将其本土化以维护某种核心的文化认同。这种深层的文化韧性,是许多肤浅的讨论所忽略的。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理解人类社会复杂性的钥匙。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时不时地跳出来,提醒你观察现实世界中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约定背后的深刻历史成因。
评分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专著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态度的,毕竟“跨文化研究”这个领域,很容易写成东拉西扯、缺乏焦点的堆砌。但是,这本书很快就用它扎实的论证步骤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没有仅仅满足于罗列不同文化的差异,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这些差异形成和演变的深层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力量。比如,它对特定几个对比鲜明的社会样本进行了长时段的跟踪分析,这种纵向研究的视角极大地增强了其学术深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客观性,既不美化传统,也不盲目歌颂现代,而是冷静地揭示出任何制度变迁背后必然伴随的代价与收益。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对家庭的传统认知进行反思,那种被挑战的感觉非常强烈。作者的语言风格专业但不晦涩,即便是涉及复杂的理论模型,也能用相对清晰的框架来呈现,确保了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平衡。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想深入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家庭制度“再塑”过程的严肃读者准备的,它提供的知识密度非常高,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力,但回报也是巨大的。
评分这本研究报告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严谨的田野调查报告的速览,而不是轻松的下午茶读物。它的学术气质非常浓厚,体现在每一个章节的结构安排上。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如何处理“变迁”这一动态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我们都知道,文化上的变迁往往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反复和张力。这本书非常出色地捕捉到了这种非线性特征,通过对比不同社会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所采取的不同“抵抗”或“吸纳”策略,构建了一个丰富的比较矩阵。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继承权和亲属关系网络重构的部分印象深刻,它清晰地展示了经济基础的变化如何直接重塑了最基本的社会单元。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凝练,几乎没有浪费笔墨在不必要的引言或情感渲染上,一切都指向核心的论点和证据。对于我这样长期关注社会结构变迁的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有证据支持的分析框架,让我能更精确地定位当前我们所处社会变动的历史坐标。这是一部能提高读者分析复杂社会现象能力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有些平淡,但仔细品味后,却能感受到一种沉稳与厚重感,这很符合其探讨的主题。我最初是被“多样性与变迁”这几个关键词吸引的,毕竟现代社会中,围绕婚姻和家庭的讨论从未停止,各种新的模式、挑战和观念层出不穷。拿到书后,我花了些时间去熟悉它的整体框架。作者显然在构建这个知识体系时下了很大功夫,逻辑脉络清晰,从宏观的文化背景入手,逐步深入到微观的个体经验和制度变迁。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并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社会学普及读物,而是带着鲜明的学术研究底色,引用了大量跨国、跨文化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支撑,这让论述显得尤为扎实可信。尤其是关于特定文化区域内,传统与现代观念激烈碰撞的那些章节,描绘得极其生动,让人不禁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家庭结构是否真的是唯一的、最好的存在形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跳出自身的文化舒适区,去理解“家”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无限可能性和复杂张力。整体而言,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读,并值得反复咀嚼的力作,对于任何对人类社会结构变迁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份珍贵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