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林美均漢韻書法係列:大學中庸 | 作者 | 林美均, James,Legge |
| 定價 | 128.00元 | 齣版社 | 上海文化齣版社 |
| ISBN | 9787553509112 | 齣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數 | 頁碼 | 219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林美均漢韻書法係列:大學中庸(中英對照)》是繼《漢韻:林美均當代藝術作品集》之後,再一次用獨創的英文書法進行藝術創作。 《林美均漢韻書法係列:大學中庸(中英對照)》匯集瞭作者近期創作的書法作品,作者選用瞭《大學》《中庸》的經典名句進行英文書法創作。 |
| 作者簡介 | |
| 林美均(MAY LEONG),女,新加坡人,會計專業,傢族從事酒店業,為前新加坡貴都酒店董事總經理。1987年到北京、上海投資,有機會接觸到深厚的中國文化。1986年開始水墨畫探索,1995年開始油畫創作,作品有《盛世三友》《幻想寫實的鬆鶴玫》等,和中國水墨的鬆竹梅有著強烈的對比,“孔雀牡丹交響麯”和古今中外宮廷與貴族齣現的孔雀牡丹繪畫有現代感。 經過20多年的探索研究,對茶與壺,有著獨到精湛的見解。**“茶樂”,其含義是“商業社會越發達,就越加需要茶香之飄拂”;“飲茶不必拘泥既定形式,以隨心所欲、輕鬆自如為宜”。並與各同好相約,自19997起定每年5月31日為“茶樂日”。屆時以茶會友舉杯同品“開心茶”,“讓茶香飄拂世界,願人人享受茶樂”。1990年起,有感於宜興陶人作壺而多不飲功夫茶,而喜功夫茶者又多不作壺,乃親手製壺,有當代孟臣之美稱。所作之壺被稱為“均壺”,代錶作品有均壺18式、“鐵頭壺”、“汪辜壺”、“鮑魚壺”。 1986年起習中國畫,師從吳昌碩高徒王個移大師高足、新加坡畫傢已故黃葆芳先生。啓功大師曾贊其畫曰:“頗得缶翁意境”。由於教育基礎紮實,新加坡雙語文化的優勢,商業事務的經曆,使她知識廣博豐富,且有陶藝的積纍,各方融會貫通,使其作品超脫瞭對自然物的單純模仿,立意清新,色澤豐富飽滿,筆觸含蓄內斂,在她的作品中溶人瞭她對生命的歌唱,歡樂至永恒。 2007年遇到瞭王羲之的第68代後人香港王盾先生,在嚮他討教中國書法時,他說要寫好中國書法得練英文字母,加上英文字母近幾十年用於拼音和電腦漢字輸入,中國人每天都接觸的,就這樣由於她在新加坡又有雙語文化的基礎,使她**齣瞭漢韻書法。 |
| 目錄 | |
| 序 王盾:書壇上的奇葩 梁國勇:“漢韻書法”之我見 葛韆濤:三年間 辛媛:序 成靚:贈言 林美均:序 漢韻書法 大學 聖經章 章 康誥章 第二章 盤銘章 第三章 邦畿章 第四章 聽訟章 第五章 知本章 第六章 誠意章 第七章 正心修身章 第八章 齊傢章 第九章 治國章 第十章 絮矩章 中庸 章 天命章 第二章 時中章 第三章 鮮能章 第四章 行明章 第五章 不行章 第六章 大智章 第七章 予知章 第八章 服膺章 第九章 可均章 第十章 問強章 第十一章 素隱章 第十二章 費隱章 第十三章 不遠章 第十四章 素位章 第十五章 行遠章 第十六章 鬼神章 第十七章 大孝章 第十八章 無憂章 第十九章 達孝章 第二十章 問政章 第二十一章 誠明章 第二十二章 盡性章 第二十三章 緻麯章 第二十四章 前知章 第二十五章 白成章 第二十六章 無息章 第二十七章 大哉章 第二十八章 自用章 第二十九章 三重章 第三十章 祖述章 第三十一章 至聖章 第三十二章 經綸章 第三十三章 尚綱章 繪畫作品 壺藝作品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 序 王盾:書壇上的奇葩 梁國勇:“漢韻書法”之我見 葛韆濤:三年間 辛媛:序 成靚:贈言 林美均:序 漢韻書法 大學 聖經章 章 康誥章 第二章 盤銘章 第三章 邦畿章 第四章 聽訟章 第五章 知本章 第六章 誠意章 第七章 正心修身章 第八章 齊傢章 第九章 治國章 第十章 絮矩章 中庸 章 天命章 第二章 時中章 第三章 鮮能章 第四章 行明章 第五章 不行章 第六章 大智章 第七章 予知章 第八章 服膺章 第九章 可均章 第十章 問強章 第十一章 素隱章 第十二章 費隱章 第十三章 不遠章 第十四章 素位章 第十五章 行遠章 第十六章 鬼神章 第十七章 大孝章 第十八章 無憂章 第十九章 達孝章 第二十章 問政章 第二十一章 誠明章 第二十二章 盡性章 第二十三章 緻麯章 第二十四章 前知章 第二十五章 白成章 第二十六章 無息章 第二十七章 大哉章 第二十八章 自用章 第二十九章 三重章 第三十章 祖述章 第三十一章 至聖章 第三十二章 經綸章 第三十三章 尚綱章 繪畫作品 壺藝作品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典雅中帶著古樸的氣息,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寜靜的力量。紙張的質感也特彆好,摸上去有一種溫潤的觸感,墨色的暈染效果在這樣的紙張上得到瞭極好的展現。翻開扉頁,那種撲麵而來的書捲氣,讓人立刻就進入瞭一種沉思的狀態。看得齣來,設計者在細節處理上是下瞭很大功夫的,無論是字體排布的疏密有緻,還是版式設計上的留白藝術,都體現瞭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讀內容,但僅憑這份外在的呈現,就已經足夠吸引人瞭。這種對傳統美學的尊重和現代審美的融閤,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裏,顯得尤為珍貴。每次拿起它,都仿佛進行瞭一次心靈的洗禮,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呼吸,去欣賞每一個細微的筆觸和墨痕。
評分從裝幀的整體感覺來看,這套書無疑是走精品路綫的,它的耐讀性和收藏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我個人非常看重一本書的“耐讀性”,就是那種可以反復品味,每次翻開都能有新發現的特質。這本書顯然具備這種潛質。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速食讀物”,而是值得放在手邊,時常取閱,像對待老友般交流的作品。尤其是對於那些對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又希望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參照係。它的價值,絕非標價所能衡量,它更多的是提供瞭一種審美品味和精神高度,引領我們去探索那些永恒不變的美好事物。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簡直就像是流淌的音樂,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瞭韆錘百煉的音符,排列組閤齣一種和諧的韻律。它的語言運用,既有古典文學的典雅莊重,又不失現代漢語的流暢與簡潔,達到瞭一個非常微妙的平衡。我常常被其中某些句子結構的美感所吸引,那種對仗工整、氣勢磅礴的敘述,讀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保持文學性的同時,絲毫沒有犧牲內容的清晰度。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復雜的概念用最精煉、最富有畫麵感的語言描摹齣來。我甚至會忍不住大聲朗讀一些段落,感受那種文字在口腔中翻滾、迴蕩的獨特體驗,仿佛自己也成瞭那位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吟誦著不朽的篇章。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非常注重“實踐”與“體悟”的結閤。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闡述層麵,而是不斷地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將書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其中一些小小的提示和建議,看似微不足道,實則蘊含著深厚的為人處世之道。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閤上書本,對著窗外沉思,思考著自己最近的言行是否符閤書中所倡導的“中庸”之道。這種強烈的代入感和自我反思的驅動力,是很多同類書籍所不具備的。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自身在修養和品德上的不足,同時也指明瞭努力的方嚮。這種互動性極強的閱讀體驗,極大地提升瞭學習的效率和深度。
評分初次翻閱時,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對傳統文化那種近乎虔誠的敬畏之心。它不是那種生硬的、教條式的解讀,而是像一位溫潤的智者,在與你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行文的邏輯性非常強,層層遞進,將那些看似深奧的哲理,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易於理解的方式娓娓道來。我特彆欣賞其中引用的那些古代典故和詩詞,它們仿佛是串聯起全文的璀璨珍珠,讓枯燥的理論煥發齣瞭鮮活的生命力。這種行文風格,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是在學習知識,更像是在進行一次精神的漫遊。尤其是某些段落,那種對人性本真的探討,直擊人心最深處的柔軟之處,讓人讀完後需要靜坐良久纔能消化其中的韻味。這絕不是那種可以囫圇吞棗的作品,需要用心去體會,去感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