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家国学十六讲:中国历代兴衰十六讲
定价:29.80元
售价:20.9元,便宜8.9元,折扣70
作者:吕思勉,张荫麟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5057265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中国历代兴衰十六讲》以朝代更替为主线,剖析社会的发展及变迁,品评帝王将相,纵论历史演化规律,较系统讲述了朝代更替的根由。既可供历史爱好者入门之用,也可做历史研究的参考读本。为了更方便当代人阅读,编者对书稿做了体例上的统一和文字上的规范,也增加了一些图片,使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希望读者能借此轻松感悟历史的厚重。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阅读国学经典,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极高的文化阅读;
阅读历史经典,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
阅读文学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才情;
阅读哲学经典,可以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阅读伦理经典,可以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出版前言
讲 夏商周的兴亡
节 夏殷西周的事迹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周的兴亡
第四节 周朝的兴起
第二讲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一)
第三讲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二)
节 楚的兴起
第二节 齐的兴起(附宋)
第三节 晋楚争霸
第四节 吴越代兴
第四讲 秦朝的兴衰
节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二节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
第五讲 前后汉的兴衰(一)
节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第二节 前汉的衰亡
第三节 新室的兴亡
第六讲 前后汉的兴衰(二)
节 后汉的盛衰
第二节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第七讲 两晋南北朝的兴衰(一)
节 晋初的形势
第二节 西晋的灭亡
第三节 苻秦的盛强
第八讲 两晋南北朝的兴衰(二)
节 宋齐的治乱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第三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第九讲 两晋南北朝的兴衰(三)
节 五胡之乱(上)
第二节 五胡之乱(下)
第三节 南北朝的始末
第十讲 隋唐的兴衰(一)
节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二节 唐朝的中衰
第十一讲 隋唐的兴衰(二)
节 安史之乱
第二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第十二讲 宋朝的兴衰(一)
节 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
第二节 北宋的外患与变法
第十三讲 宋朝的兴衰(二)
节 北宋的积弱
第二节 南宋恢复的无成
第十四讲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第十五讲 明朝的兴衰
节 明朝的盛衰
第二节 明清的兴亡
第十六讲 清朝的兴衰
节 清代的盛衰
第二节 清朝的衰乱
第三节 清朝的覆亡
编后记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兼具了学者之严谨与文人之后的情怀,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作者在引用古籍和经典时,总是能够把握好“度”,既保证了学术上的准确性,又避免了堆砌辞藻带来的枯燥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一些核心观念时,所展现出来的那种内敛而有力的表达方式。他很少使用过于激烈的措辞,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将一个复杂的概念剖析得清晰透彻,让人心悦诚服。对于那些历史上的争议人物或事件,作者的态度也是持平而公允的,他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这种温和而坚定的叙事姿态,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仿佛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了一场高质量的下午茶会谈,知识在轻松的氛围中被潜移默化地吸收。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空泛的“国学热”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都是浮于表面,缺乏真正的思想内核。但幸运的是,这套书显然属于后者,它传递出的是一种深沉的文化自信和对历史的敬畏感。作者在行文中,不时流露出对民族精神的深刻体悟,这种体悟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根植于对历史细节的精确把握。书中对于特定时期社会心态的描摹,细致入微,让我得以窥见古人处理人伦、社会秩序和个人抱负时的挣扎与选择。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冰冷的历史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人”这个身份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这套书无疑是近些年来我读过的,最有价值的文化普及读物之一。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梳理脉络的读物,而这套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知识的体系化构建,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作者似乎有一种将零散珍珠串成项链的天赋,将散落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文化元素,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清晰的框架之下。阅读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豁然开朗”,很多之前似懂非懂的概念,在作者的梳理下,终于找到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确切位置。这种结构性的梳理,对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它帮助我从宏观上把握了中国文化的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律。可以说,它为我后续深入研读具体领域的国学典籍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又不失现代感的结合,拿在手里就觉得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内页的排版清晰流畅,即便是初次接触国学经典的人,也不会感到阅读上的压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部分所下的功夫,它并没有急于抛出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平和的语气,像一位老友在耳边娓娓道来,将我们这些门外汉轻轻地牵引到中国传统文化那片广袤的天地里去。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文字的运用极为精妙,那些晦涩难懂的历史典故和哲学思想,被他用现代的语言重新梳理和阐释,使得知识的吸收过程变得异常自然和愉悦。那种感觉就像是迷失在历史长廊中,突然有人为你点亮了一盏温柔的灯,让你能看清前方的道路,又不至于被强光刺痛。这套书的整体氛围营造得非常成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文化的浸润,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民族的根脉有了更深一层的敬意与亲近感。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在这套书中,感受最深刻的是它那种宏大的历史叙事结构,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和人物,用一条条有机的线索串联起来,勾勒出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的壮阔图景。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我仿佛能够跟随着历史的脚步,真切地感受到朝代的更迭、思想的碰撞,以及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作者的分析角度独到而深刻,既有对大势的把握,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怀。读完之后,脑海中构建起的世界观是立体而多维的,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平面化的记忆,而是充满生命力和复杂性的历史现场。这种全景式的视野,让人在看待当下社会问题时,也多了一层审视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实在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