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 第2辑: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一~四)
定价:198.0元
作者:舒新城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439655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舒新城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育家。《近代中国教育史料(共4册)(精)》是舒新城的重要研究成果。他较为系统地阐述近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演变特点与规律,勾画出中国近代教育思潮发展的大致轮廓。《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体现了舒新城的教育史学观和他对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规律的理解、认识和把握。本书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于当代教育改革和思想史研究仍不乏启迪之功。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另外,我正在翻阅一本关于民国时期留学生群体内部的社会网络与身份认同的社会学著作,书名我记得是《远方的回响:海外学人与国内政治生态的互动》。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他们学到了什么先进技术或制度,而在于他们如何构建一个基于“海外经验”的独特社会群体。作者运用了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不同批次、不同专业领域的留学生群体之间的人脉联系,以及他们回国后如何利用这些网络在学术界、政界和实业界占据关键位置。书中对“乡土情结”与“世界眼光”的冲突分析得很有深度,那些在异国他乡形成的新型人际关系,在回到故土后如何与传统的“圈子”发生碰撞与融合,是本书的一大看点。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民国精英的形成过程,即精英的生产不仅是教育的结果,更是跨国流动和社群构建的产物。读罢此书,你会发现,要理解民国政治的运转,必须先理解这些“海归”们在船上和异国课堂里结成的那些看不见的纽带。
评分我手头还有一本刚开始读的清代地方志整理汇编的入门读物,叫《古籍整理与地方史学的新视野》。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略显学术化,但内容却十分扎实,主要是关于如何利用地方志中那些看似零散的记载来重建清代中后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活动的。它详细阐述了不同版本地方志的差异性,以及在考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陷阱,比如官方修志的粉饰和地方家族叙事的侧重。我特别喜欢它提供的一个研究方法论框架,就是如何将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史学的视角融入到对传统文献的解读中去。比如,书中举例分析了某个江南县志中关于水利设施变迁的记载,如何侧面反映了当地的漕运和赋税制度的调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向下看”的历史研究方式,让历史不再只是帝王将相的舞台,而是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市井生活的细节之中。虽然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基础知识,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拼凑历史碎片的乐趣是无与伦比的,尤其适合对地方史和文献学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天哪,最近入了《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 第2辑: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一~四)》,还没来得及细读,我就迫不及待地想找些别的书来填补等待的空虚。我最近在看一本叫《晚清变局中的士人:从传统到现代的挣扎》的书,那本书简直是把当时知识分子那种进退失据的焦虑感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那些深受儒家传统熏陶,却又不得不面对西方新知冲击的读书人,他们的内心世界简直是一团乱麻。书中大量引用了日记、书信,那些鲜活的文字,让人感觉仿佛能直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比如,书中对比了几个不同地域士绅在维新变法前后的思想转变,有的坚守旧制,有的则小心翼翼地试探新政的边界。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体面”与“实效”之间的权衡,那种身处历史洪流中,既想保持身份的尊严,又必须追求实际效果的矛盾,写得真是入木三分。这本书的史料挖掘能力令人称道,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政治史叙述,而是聚焦在微观个体如何在宏大叙事下挣扎求生的故事,读起来非常过瘾,比那种宏观概括的历史书更有血有肉。
评分我的书架上还躺着一本关于民国时期报刊舆论的研究,书名大概是《舆论的野蛮生长:近代中国城市媒体的兴起与影响》。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现代,它把报纸看作是一个社会互动的场域,而非仅仅是信息的发布渠道。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那些耸人听闻的社会新闻、连载小说以及读者来信是如何塑造公众情绪和道德观的。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对“小报”和“画报”的分析,它们似乎比那些官方大报更有效地触及了市民阶层,甚至对社会风俗的改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书中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进行交叉比对,揭示了信息在不同媒体间的传播链条和被扭曲的过程。这种研究方法非常生动,因为它能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在那个信息传播媒介大爆炸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形成对时事的基本认知的。它不再是枯燥的媒体史,更像是一部生动的市民生活史和公共领域的形成史。
评分最近还淘到了一本非常小众的近代哲学译介史的专著,暂且称它为《启蒙的引介者:民国初期哲学思想的西方路径探析》。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精妙,它聚焦于少数几位关键的翻译家和介绍者,是如何将康德、黑格尔乃至尼采的哲学思想系统地引入中国的。作者似乎对德语和法语的文本都有深入研究,所以他在对比不同译本时,会指出一些早期译者在概念转换上的偏差和理解的侧重点。读这本书,我感到一种知识的传递过程中的“失真”与“重塑”的张力。比如,书中详细对比了早期对“自由意志”和“绝对精神”等概念的几种不同翻译方式,这些细微的差别,在后来的中国知识界引发了多大的思想波澜啊!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偏向于严谨的学术论辩,不太适合纯粹的休闲阅读,但对于想了解中国思想近代化如何具体操作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它揭示了思想引进绝非简单的词汇替换,而是一个充满选择、误读与再创造的复杂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