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钦定学政全书(全3册)
:1800.00元
作者:〔清)素尔讷等纂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1011123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者四:文学和思想史的跨界研究者 我主要关注的是官方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教育系统进行灌输和维护的。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标准答案”是如何被制造和推广的。通过研读这些学政条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朝廷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顺服、有才干,且深谙儒家正统思想。这些规定性文本,无声地塑造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模式。当我将这些制度性要求与当时的文人笔记进行对比时,那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就非常耐人寻味了。这本书是研究“官方叙事”如何渗透到社会微观结构中的绝佳文本。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士”阶层在维护王朝稳定中所扮演的制度性角色。
评分读者三:对传统文化中“规矩”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我不是科班出身,只是对古代的“规矩”和“礼法”如何落实到基层治理层面感到好奇。这套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古代的教育体系是多么精细和森严。它详细描述了如何选拔、如何考核、如何奖惩,那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系统感,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组织能力。读起来,虽然有很多专业术语,但通过结合生活化的案例描述,我大致能理解“学政”这个角色是如何深入到地方精英阶层的权力结构中的。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教育”,在古代远不止于教书识字,更是权力分配和社会控制的重要工具。这本书像是揭示了当时社会运转的一套底层代码,复杂,但逻辑自洽。它让我对“教化”二字有了更具象、更具操作层面的理解。
评分读者五:侧重社会治理现代转型的历史学者 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角度看,这套书展示了清代中央集权在教育领域的尝试与困境。它细致地记录了中央权力如何试图通过学政制度这一中介,去控制地方的文化风向,确保意识形态的一致性。然而,越是详细的规定,往往越能暴露出执行中的难点和地方势力的反作用力。例如,关于经费的开支和人员的任用,那些看似铁板一块的规定背后,隐藏着多少妥协与变通。对于研究“权力如何地方化”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个案材料。它不是歌颂清朝教育的成功,而是冷静地呈现了一套庞大、僵化且时常失效的治理体系的运作图景。其细节的丰富性,使得对清代国家能力演变的分析变得更加立体和扎实。
评分读者一:对教育史料的深度挖掘者 翻开这套书,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史料分量所震撼。我一直在研究清代地方教育体制的演变,尤其是那些官方规定和实际执行之间的细微差异。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为珍贵的窗口。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学政考察的细则和地方士绅在学政运作中的角色。许多以往只能从零散档案中揣摩的细节,在这里被系统地梳理出来,让人有种拨开迷雾见真相的快感。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现成的结论,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原汁原味的语境,让后来的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视角去重新解读和构建历史。那种严谨的考据和对原始文本的忠实呈现,是历史研究的基石。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着其他侧面的史料来交叉验证,这本身就是一种愉悦的学术过程。对于真正想深入清代教育肌理的人来说,这套书是绕不开的硬通货。
评分读者二:资深古籍收藏与整理爱好者 我主要关注的是古籍的装帧、字体和版本流传。这版中华书局的影印本,在纸张的选择和印刷的清晰度上做得相当出色,充分尊重了原作的风貌,这对于我们这些偏爱传统阅读体验的人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书中的那些繁复的批注和官府文书中特有的格式,在现代排版中很难完全复原,但编者努力保留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专业术语和官职名称的注释,这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一斑。虽然有些许油墨味,但那种能触摸到历史脉络的实体书的魅力,是任何电子版本都无法替代的。对于追求实体阅读质感的藏书家而言,这是值得购藏的佳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历史工艺的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