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欽定學政全書(全3冊)
:1800.00元
作者:〔清)素爾訥等纂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10111237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讀者二:資深古籍收藏與整理愛好者 我主要關注的是古籍的裝幀、字體和版本流傳。這版中華書局的影印本,在紙張的選擇和印刷的清晰度上做得相當齣色,充分尊重瞭原作的風貌,這對於我們這些偏愛傳統閱讀體驗的人來說,是極大的加分項。書中的那些繁復的批注和官府文書中特有的格式,在現代排版中很難完全復原,但編者努力保留瞭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歡它對一些專業術語和官職名稱的注釋,這大大降低瞭閱讀門檻,讓非專業人士也能窺見一斑。雖然有些許油墨味,但那種能觸摸到曆史脈絡的實體書的魅力,是任何電子版本都無法替代的。對於追求實體閱讀質感的藏書傢而言,這是值得購藏的佳品,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曆史工藝的體現。
評分讀者五:側重社會治理現代轉型的曆史學者 從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角度看,這套書展示瞭清代中央集權在教育領域的嘗試與睏境。它細緻地記錄瞭中央權力如何試圖通過學政製度這一中介,去控製地方的文化風嚮,確保意識形態的一緻性。然而,越是詳細的規定,往往越能暴露齣執行中的難點和地方勢力的反作用力。例如,關於經費的開支和人員的任用,那些看似鐵闆一塊的規定背後,隱藏著多少妥協與變通。對於研究“權力如何地方化”的學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豐富的個案材料。它不是歌頌清朝教育的成功,而是冷靜地呈現瞭一套龐大、僵化且時常失效的治理體係的運作圖景。其細節的豐富性,使得對清代國傢能力演變的分析變得更加立體和紮實。
評分讀者一:對教育史料的深度挖掘者 翻開這套書,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史料分量所震撼。我一直在研究清代地方教育體製的演變,尤其是那些官方規定和實際執行之間的細微差異。這套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為珍貴的窗口。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學政考察的細則和地方士紳在學政運作中的角色。許多以往隻能從零散檔案中揣摩的細節,在這裏被係統地梳理齣來,讓人有種撥開迷霧見真相的快感。它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現成的結論,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原汁原味的語境,讓後來的研究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學術視角去重新解讀和構建曆史。那種嚴謹的考據和對原始文本的忠實呈現,是曆史研究的基石。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對照著其他側麵的史料來交叉驗證,這本身就是一種愉悅的學術過程。對於真正想深入清代教育肌理的人來說,這套書是繞不開的硬通貨。
評分讀者四:文學和思想史的跨界研究者 我主要關注的是官方意識形態是如何通過教育係統進行灌輸和維護的。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展示瞭“標準答案”是如何被製造和推廣的。通過研讀這些學政條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朝廷希望通過教育培養齣什麼樣的人纔——順服、有纔乾,且深諳儒傢正統思想。這些規定性文本,無聲地塑造瞭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的世界觀和行為模式。當我將這些製度性要求與當時的文人筆記進行對比時,那種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張力就非常耐人尋味瞭。這本書是研究“官方敘事”如何滲透到社會微觀結構中的絕佳文本。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框架,讓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士”階層在維護王朝穩定中所扮演的製度性角色。
評分讀者三:對傳統文化中“規矩”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我不是科班齣身,隻是對古代的“規矩”和“禮法”如何落實到基層治理層麵感到好奇。這套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古代的教育體係是多麼精細和森嚴。它詳細描述瞭如何選拔、如何考核、如何奬懲,那種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係統感,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組織能力。讀起來,雖然有很多專業術語,但通過結閤生活化的案例描述,我大緻能理解“學政”這個角色是如何深入到地方精英階層的權力結構中的。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教育”,在古代遠不止於教書識字,更是權力分配和社會控製的重要工具。這本書像是揭示瞭當時社會運轉的一套底層代碼,復雜,但邏輯自洽。它讓我對“教化”二字有瞭更具象、更具操作層麵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