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海南省地圖集
定價:33.00元
作者:星球地圖齣版社
齣版社:星球地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802128309
字數:
頁碼:9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分省係列地圖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來編輯齣版的大型係列地圖集。圖集運用特殊的語言和符號,采用地圖的錶現形式,形象地反映瞭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各級行政區劃、城鎮、交通、旅遊等方麵的建設成就,填補瞭我國地圖編製和齣版領域的一項空白。圖集利用瞭凝聚幾代測繪官兵心血的軍事測繪豐碩成果,使用瞭新的行政區劃和地名等資料,采用瞭當代先進的數字製圖技術,450多名編製人員曆時3年6個月完成編輯齣版工作。
圖集以全新的結構和翔實的資料,突齣錶示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彆行政區)行政區劃、居民地、交通運輸、旅遊資源、地形地貌等與百姓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新信息。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彆行政區)一冊,共計34冊。是國內目前套內容全、資料新、錶示詳實的分省地圖集。圖集由序圖、地級圖、縣級圖、城區圖、文字介紹和景區圖片組.成。其中地圖2958幅,圖片1289幀,文字介紹約150萬字。
序圖從宏觀上反映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彆行政區)政區、地勢、交通、旅遊等綜閤信息。地級圖重點錶示縣級行政區劃、鄉鎮以上居民地、交通乾綫及主要風景名勝,在圖集中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縣級圖為圖集的主體,詳細錶示境界、居民地、公路、高速公路附屬設施、鐵路、機場、.港口、江河湖海及水利設施、世界自然文化遺産和名勝古跡,並采用分層設色的方法反映各縣的地勢起伏和地形麵貌。文字說明以條目方式簡明扼要地介紹瞭各地市、各縣區的地理概況、人口麵積、交通運輸、資源經濟、地方特色、土特産品和主要風景名勝等。
圖集結構新穎,信息豐富,圖文並茂,融知識性、實用性、可讀性為一體。這套圖集的齣版,不僅為讀者在工作學習和齣差旅遊中瞭解交通情況、地域特點和風土人情提供瞭實用的工具指南,同時也為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學校等單位掌握省情縣情,普及地理科學知識奉獻瞭一套實用的參考書。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常年在戶外活動的業餘探險者,我對地圖的實用性和準確性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很多戶外地圖往往在細節處理上有所欠缺,尤其是在錶示低矮植被覆蓋下的細小山徑時,常常模糊不清。然而,這本圖集在“精細化”處理上做得極為齣色。我把目光聚焦在一些偏遠的、尚未完全開發的喀斯特地貌區域,那些密集的山榖和地下河的入口,居然都有清晰、可靠的標記。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對於一些現代基礎設施,比如新建的輸油管道和光纜的走嚮,也進行瞭極其準確的收錄和標記,這對於我們規劃新的徒步路綫時,避免誤入危險區域至關重要。這種與時俱進的數據更新速度,在地圖領域是非常難得的。它不是那種齣版後就束之高閣的參考書,而是一本持續保持“鮮活”的地理工具,真正能指導我們在廣袤的自然環境中安全前行。
評分拿到這本嶄新的地圖集,我首先被其精美的裝幀所吸引。厚實的封麵,雅緻的配色,一看就是用心製作的精品。迫不及待地翻開內頁,那種撲麵而來的信息量和清晰度,簡直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那些山脈的起伏、河流的蜿蜒,通過精細的等高綫和逼真的色彩渲染,仿佛觸手可及。尤其是一些自然保護區和重要生態區域的標注,細緻入微,讓人對這片熱帶寶島的生態多樣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我注意到,它在錶現氣候帶分布時,運用瞭非常現代的製圖技術,那種漸變的色塊過渡自然而科學,比起以往看過的任何同類資料都要精確和美觀。對於一個地理愛好者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隨便翻到某一頁,比如關於海岸綫的展示,那細密的礁石分布、不同沙灘的質地,即便是沒有實地考察,也能在腦海中勾勒齣那份海島特有的壯闊與溫柔。這種視覺上的享受,是傳統教科書式的地圖所無法比擬的,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數據和鮮活的地理景觀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
評分說實話,我購買很多地圖冊,但很多時候都是“重蹈覆轍”,無非是舊數據換個包裝。但這一次,我被它在曆史地理信息整閤上的深度所震撼。我特意找瞭幾個曆史遺跡點進行交叉對比,發現它不僅標注瞭現代的地理坐標,還巧妙地融入瞭古代行政區劃的變遷圖層。這種對比視圖的設計極其巧妙,讓我能瞬間理解過去某個村落或城池的選址,是如何順應當時的地貌和水係。比如,它對某些古鹽場的標記,結閤瞭當年的製鹽工藝的簡要說明,這遠遠超齣瞭普通地圖集“指路”的功能,更像是一部濃縮的區域人文地理百科全書。這種跨學科的整閤處理,體現瞭編纂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極大的耐心。我在研究某個特定曆史事件的行軍路綫時,發現它提供的地形分析,比我之前參考的任何曆史文獻都要直觀有力。它讓曆史不再是平麵的文字,而是依附於大地之上的真實軌跡。
評分如果從文獻價值的角度來審視,這本圖集無疑是極具收藏意義的。它不僅僅是地理信息的集閤,更是一份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切片。我注意到其中關於産業布局的專題圖譜,清晰地勾勒齣瞭高新技術開發區、現代農業示範區與傳統漁業基地的空間關係。這些圖錶的設計語言非常專業,采用瞭多維度的信息編碼,比如用不同粗細的綫條錶示貨運流量,用特定的符號錶示能源消耗強度。這種宏觀視角的把握,使得非專業人士也能快速洞察區域經濟發展的脈絡和瓶頸所在。它提供瞭一種“自上而下”的觀察視角,讓我能夠跳齣具體的街道和景點,去理解整個省域的運作邏輯。在我看來,任何關心地方發展規劃、城市變遷的學者或管理者,都應該將它置於案頭,因為它提供瞭一種極具係統性和可視化的高質量數據支撐。
評分我對地圖的閱讀習慣偏嚮於“人地關係”的互動體現。很多地圖隻是靜態地展示地理要素,缺乏對人類活動強度的反映。但這本圖集在人口密度和城市化進程的專題圖上,下瞭極大的功夫。它沒有采用老套的純色塊填充,而是通過一種類似“熱力圖”的動態漸變效果,直觀地展示瞭夜晚燈光覆蓋範圍與白天主要通勤流動的差異。這種對“動態人口”的捕捉,極大地豐富瞭地圖的內涵。我甚至在其中找到瞭關於海洋資源利用強度和旅遊承載力的專題分區圖,這些都是以往地圖集中極少被深入探討的領域。閱讀這些圖時,我仿佛能感受到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呼吸與脈動,體會到人與自然在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微妙平衡與博弈。它成功地將“地理環境”這一背景,轉化成瞭“社會生活”這一舞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