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颤:性文化心理透视
定价:28.00元
作者:权雅之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5008357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审视原罪,调侃欲望,坦荡啜饮伊甸园醇香
视角标新,观点立异,理性解读性心理迷茫。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调侃婚姻、家庭、恋爱和两的通俗性大众读物。中国传统文化中,性压抑、性禁锢一直为其主要特色之一,但近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在性观念、方面出现反弹,千奇百怪的社会现象令人目不暇接,使更多的人在性的问题上面临困惑和迷茫。针对这些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现象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关注的性文化心理问题,本书以新颖独特的视角、以理论阐述和实例相密切结合的手法,以生动、通俗、略带夸张的标题,以幽默、犀利、轻松易懂的语言,推出鲜明的观点与独到的见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心颤》在给读者以阅读快感的同时,可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目录
前言
章 性层面:千年心颤抖
1.1 为不绝于耳的千年一骂——“万恶淫为首”解密
1.2 古代外交场合的“性开化”
1.3 浴血抗战的“一夫一妻制”还能撑持多久?
1.4 别拿着贞节牌坊当先进文化
1.5 从宁死遮掩到疯狂暴露
第二章 性文化心理的社会季风
2.1 也不知黄段子撞了哪一位的腰
2.2 “”地下一层,“二爷”地下二层
2.3 虽然“耍流氓”已升级换代为“性骚扰”
2.4 都市里的“戏剧性”女人
2.5 她们,冲着沧落大胆往前走
2.6 婚外的心理轨迹
2.7 偶像为何驰骋于少男少女的情怀
2.8 “偶像的黄昏”的启迪
第三章 女生的张力
3.1 鞭子与糖果
3.2 哲学美女刘小样
3.3 为尼采一辩
3.4 红颜之怒
第四章 面对男性的女性心里
4.1 别动!还原!激情的性爱奶酪
4.2 依赖与驾驭——悖论漩涡
4.3 委屈:索取回报的焦躁
4.4 忌妒——阴暗的汗潜伏
第五章 面对女性的男性心理
5.1 绝不一劳永逸的“珠联壁合”
5.2 从“阴盛阳衰”到“气管炎”
5.3 谁敢当姑奶奶的“博士后”?
第六章 择偶——容易褊狭错位
6.1 性爱天平——几斤几两和讨价还价
6.2 命运,没有为绣球划定抛物线
6.3 一见钟情与鱼目混珠
6.4 择偶“安全感”的利弊之辨
第七章 恋爱——心理人格的角斗场
7.1 性爱心理角斗的新搏杀——保卫恋爱
7.2 惧怕爱情
7.3 阴差阳错与心理错位
7.4 恋爱——心理人格的角斗场
作者介绍
权雅之,教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与写作。听其讲课和心理咨询,信息量大,观念新颖,思想深邃,生动幽默,深受学生喜爱;在性科学、性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决策思维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著有《让美在性生活中荡漾》等四部著述,有百万字以上文章诗作发表于各种媒体;在10多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成功地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规避了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晦涩难懂。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自然,仿佛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却又平易近人的导师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他擅长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现实案例来阐释复杂的理论概念,使得那些原本深藏在学术殿堂里的观点,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话题时的那种审慎与克制,既不回避争议,也绝不采取耸人听闻的姿态,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的、分析性的视角。这种平衡感是极为重要的,它保证了文本的严肃性,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人愿意一口气读下去,去探索作者构建的那个思维世界。
评分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人类复杂性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不仅仅是一本论述性的书籍,更像是一份引导我们进行自我反思的邀请函。作者提供的许多思想材料,都具备很强的启发性,能够激发出读者对自己过往经验和既有观念的质疑与重构。我发现自己时不时地会拿书中的观点,去对照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进行检验和思考,这种阅读带来的持续性影响,远超出了阅读行为本身。它成功地在知识传递与思想启迪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让读者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也能完成一次深刻的心灵探索之旅,收获远比预期的要丰厚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转换能力让人印象深刻。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读者瞬间跳脱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框架,以一种全新的、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描述表象,而是深入到那些驱动行为背后的文化潜流和心理机制中去挖掘。这种由内而外的透视能力,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周围世界的目光都变得更加细致和审慎了。很多曾经感到困惑或模糊不清的人类行为模式,忽然间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支点。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强大的认知工具,帮助我们去解构那些被时间、习俗或集体无意识所固化的观念,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色彩搭配大胆又不失深沉,那种略带迷幻的视觉效果,很能抓住眼球。我一开始拿到手的时候,就被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摸起来舒服,阅读起来不费劲,即便是长时间盯着看,眼睛也不会太容易疲劳。排版方面处理得相当人性化,字号适中,行距宽松,这在学术性较强的书籍中是难得的优点。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读者的尊重。尤其是那些需要反复研读的章节,清晰的标题和合理的章节划分,让查找资料也变得轻松便捷。这样的书籍,光是放在书架上,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体现了一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
评分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论证逻辑链条异常扎实和严密。他似乎对每一个论点都进行了多维度的交叉验证,从历史的纵深到现实的横截面,再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比较,构建起了一张密不透通风的知识网络。每一次深入探讨,都能感觉到作者在背后付出了海量的资料搜集和严谨的学术训练。尤其是在对一些历史渊源的追溯部分,那种层层剥笋般的分析,让人不得不佩服其研究的深度。很多我过去凭直觉理解的事情,在这本书里得到了结构化的、有据可查的支撑。读完一些章节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看似不相关的碎片信息,整合并推导出那个强有力的结论的,这种智力上的参与感非常满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