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貞觀政要
定價:28.00元
售價:20.4元,便宜7.6元,摺扣72
作者:駢驊,駢宇騫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101064476
字數:
頁碼:26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81kg
本書共十捲四十章,每章多以故事、軼文為引子,生動有趣,概括集中,記敘與評介言簡意賅,清晰明瞭。書中廣泛引用瞭哲理教義較深的格言名句,因此這部著作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曆史記錄,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所以該書是一部特色,對人富有啓發的曆史著作。書中列舉的那些在思想上、認識上、決策上有重要實踐意義和藉鑒價值的史事,既顯示貞觀年問的政治麵貌,又可激發後人的思索與追求,因此受到曆代帝王的重視,成瞭後世“朝野上下”、“入世為人”的教科書。
是唐代史學傢吳兢撰寫的一部政論性的史書,它以記言為主,記錄瞭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等。此外也記載瞭一些當時實行的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書中所總結的以民生為本、以德治國等治國理念;誠心納諫、仁心仁政等領導方法和決策藝術;任人唯賢、德纔兼備等人纔選拔藝術;天下為傢、戒奢戒貪、善始善終等修養藝術等等,至今都值得各級、管理者藉鑒。閱讀此書,我們仿佛穿越瞭曆史時空的隧道,迴到瞭威嚴壯闊的唐朝皇宮,親眼目睹著太宗凝神沉思的錶情,親耳聆聽著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李靖等賢臣的肝膽諫言,肅然産生齣一種由衷的敬意。“為政之要,唯在得人”,字裏行間透露著一股“人纔可貴”的無聲信息,在今天讀來仍有著重要的藉鑒意義。
捲一
君道
政體第二
捲二
任賢第三
求諫第四
納諫第五
附:直諫
捲三
君臣鑒戒第六
擇官第七
封建第八
捲四
太子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師傅第十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
規諫太子第十二
捲五
仁義第十三
忠義第十四
孝友第十五
公平第十六
誠信第十七
捲六
儉約第十八
謙讓第十九
仁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語第二十二
杜讒邪第二十三
悔過第二十四
奢縱第二十五
貪鄙第二十六
捲七
崇儒學第二十七
文史第二十八
禮樂第二十九
捲八
務農第三十
刑法第三十一
赦令第三十二
貢賦第三十三
辯興亡第三十四
捲九
徵伐第三十五
安邊第三十六
捲十
行幸第三十七
畋獵第三十八
災祥第三十九
慎終第四十
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武周時入史館,修國史,遷右拾遺內供奉。唐中宗時,改右補闕,纍遷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時,為諫議大夫,修文館學士,衛尉少卿兼修國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颱、洪、饒、蘄等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遷相州,封長垣縣子,後改鄴郡太守,迴京又任恒王傅。
君道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他身邊的人說:“做國君的原則,必須以百姓的存活為先。如果以損害百姓的利益來奉養自身,那就好像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雖然肚子是填飽瞭,但人也就死瞭。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須首先端正自身,世上沒有身子端正瞭而影子不正的情況,也沒有上麵的治理好瞭而下邊的發生的事。我常想,能損傷自身的並不是身外的東西,都是由於自身的貪欲纔釀成禍患。如果一味貪戀關味,沉溺於音樂,欲望越多,所受的損害也就越大,既妨礙國傢政事,又擾害百姓。如果再說齣一些不閤事理的話來,就更會弄得民心渙散,怨言四起,自然就眾叛親離。每當我想到這些,就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放縱和懈怠。”
諫議大夫魏徵迴答說:“古代聖明的君主都是先就近從自身入手,纔能遠而推及到一切事物。從前楚莊王聘用詹何,嚮他徵詢治理國傢的要領。詹何用修養自身品德來迴答。楚莊王又問他治理國傢用什麼方法?詹何說:‘從未聽說國君清正而國傢會發生的。’陛下所明白的道理,完全符閤古代聖賢的意思。”貞觀二年(628),唐太宗問魏徵說:“什麼叫做聖明君主?什麼叫做昏暗君主?”
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聖明,是因為能夠兼聽各方麵的不同意見;君主所以會昏暗,是因為偏聽偏信。《詩經》中說:‘古人說過這樣的話,要嚮割草柴的人徵求意見。’過去唐堯、虞舜治理天下,廣開四方門路,招納賢纔,廣開視聽,瞭解各方麵的情況,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因而聖明的君主能無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鯀這樣的壞人不能濛蔽他;花言巧語的奸佞小人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卻不是這樣,他深居宮中,隔絕賢臣,疏遠百姓,偏信趙高,直到天下大亂、百姓叛離,他還不知道。梁武帝偏信硃異,到侯景興兵作亂舉兵圍攻都城,他競渾然不知。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馬攻掠城邑時,他還不知道。由此可見,君主如能廣泛聽取各方意見,采納臣予忠言,那麼,權臣就不能濛上蔽下,百姓的意見也就能傳遞給國君瞭。”
太宗很贊賞魏徵的這番話。
貞觀十年(636),唐太宗問身邊的大臣們說:“在帝王的事業中,創業與守業哪件事比較艱難?”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實在太對我的胃口瞭,它沒有那種堆砌辭藻的矯揉造作,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齣那個時代君臣之間的真實互動與微妙張力。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重大事件時的那種剋製與留白,他很少直接給齣結論,而是將大量的史實擺在讀者麵前,任由我們去品味、去揣測那些未被言明的心思和動機。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調動瞭讀者的參與感,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批判性的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更難得的是,作者對於人物性格的刻畫極其到位,即便是配角,也都有著鮮明的側影,絕非臉譜化的工具人。讀完閤上書本,腦海中浮現的不是枯燥的年代事件,而是栩栩如生的幾位關鍵人物,在那個曆史的十字路口,他們是如何掙紮、抉擇、最終成就一番事業的。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咀嚼、每次都能發現新亮點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一份厚禮,翻開它的扉頁,仿佛立刻被拉迴到瞭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親眼目睹著那些足以影響韆古的決策是如何被製定的。作者對史料的駕馭能力令人嘆服,敘事中既有宏大的曆史觀照,又不乏對具體細節的精準捕捉,使得那些曾經在史書上略顯單薄的人物形象變得鮮活起來。尤其欣賞它對權力運作邏輯的深入剖析,那種不帶偏見、冷靜客觀的筆觸,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究竟是什麼樣的智慧與權謀,纔能讓一個初創的王朝穩定下來,並走嚮強盛。文字的張力十足,讀起來毫不費力,它不像某些曆史著作那樣故作高深,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那些君王將相的成敗得失,其中關於“德”與“法”之間微妙平衡的論述,至今仍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看完之後,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不再是教科書上刻闆的年代劃分,而是充滿瞭鮮活的政治哲學思考。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對這類偏重君王言行的書籍抱有警惕,擔心內容會過於僵硬或充滿說教意味,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更像是一場深入的“思想漫步”,作者以一種近乎對話的口吻,引導我們去思考帝王之術的精髓所在。書中對於“戒奢”、“節儉”等看似樸素的美德,賦予瞭極其深刻的政治學意義,將物質層麵的要求提升到瞭精神境界的層麵,這點非常震撼。敘事中不時穿插的典故和引文,都恰到好處地烘托瞭主題,沒有絲毫的賣弄之嫌,反倒像是錦上添花的點睛之筆。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領導力”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發號施令的能力,更是一種自我約束和對道義的堅守。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記錄瞭曆史,更提煉瞭曆史的精魂,是一部值得在書架上占據顯眼位置的經典之作。
評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視角,它似乎不滿足於僅僅復述曆史的錶麵,而是緻力於挖掘隱藏在權力結構深處的運作邏輯和文化基因。作者對於前朝興衰教訓的引用和比照,非常巧妙地服務於當下的論證,使得整個論述體係顯得既古典又現代,極具穿透力。我尤其贊賞作者處理那些帶有爭議性的曆史人物時所展現齣的審慎態度,沒有采取非黑即白的簡單化處理,而是呈現齣一種復雜的多麵性,這體現瞭極高的學術良知和人文關懷。閱讀體驗上,它的排版和裝幀也為整體增色不少,紙張的質感和字體的選擇,都透露齣一種對傳統文化應有的敬意,讓人在捧讀時就能感受到一種沉靜的力量。它不隻是一部曆史記錄,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構建穩定與長治久安的政治教科書,隻是它的教材是真實發生過的光輝歲月。
評分初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文字的凝練與力量感。它不像某些曆史普及讀物那樣,為瞭吸引眼球而過度渲染戲劇性,而是以一種近乎散文的韻律,將復雜的政治哲學娓娓道來。作者在探討治國方略時,似乎總能找到一種極佳的平衡點,既能深入到具體的操作層麵,又能拔高到形而上的治理理念。尤其是一些關於“用人”與“納諫”的章節,讀來令人醍醐灌頂,那種對人性幽微之處的洞察,即便放到今日的組織管理中,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全書的節奏把控得非常好,敘事推進時跌宕起伏,論述展開時則沉穩有力,沒有絲毫拖遝之感。這種高質量的文本,需要靜下心來細品,它要求讀者投入專注力,但迴報卻是無比豐厚的知識和思想的洗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