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贞观政要
定价:28.00元
售价:20.4元,便宜7.6元,折扣72
作者:骈骅,骈宇骞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101064476
字数:
页码:26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本书共十卷四十章,每章多以故事、轶文为引子,生动有趣,概括集中,记叙与评介言简意赅,清晰明了。书中广泛引用了哲理教义较深的格言名句,因此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所以该书是一部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书中列举的那些在思想上、认识上、决策上有重要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的史事,既显示贞观年问的政治面貌,又可激发后人的思索与追求,因此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成了后世“朝野上下”、“入世为人”的教科书。
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它以记言为主,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等。此外也记载了一些当时实行的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书中所总结的以民生为本、以德治国等治国理念;诚心纳谏、仁心仁政等领导方法和决策艺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艺术;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等,至今都值得各级、管理者借鉴。阅读此书,我们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威严壮阔的唐朝皇宫,亲眼目睹着太宗凝神沉思的表情,亲耳聆听着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等贤臣的肝胆谏言,肃然产生出一种由衷的敬意。“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人才可贵”的无声信息,在今天读来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卷一
君道
政体第二
卷二
任贤第三
求谏第四
纳谏第五
附:直谏
卷三
君臣鉴戒第六
择官第七
封建第八
卷四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师傅第十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规谏太子第十二
卷五
仁义第十三
忠义第十四
孝友第十五
公平第十六
诚信第十七
卷六
俭约第十八
谦让第十九
仁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语第二十二
杜谗邪第二十三
悔过第二十四
奢纵第二十五
贪鄙第二十六
卷七
崇儒学第二十七
文史第二十八
礼乐第二十九
卷八
务农第三十
刑法第三十一
赦令第三十二
贡赋第三十三
辩兴亡第三十四
卷九
征伐第三十五
安边第三十六
卷十
行幸第三十七
畋猎第三十八
灾祥第三十九
慎终第四十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台、洪、饶、蕲等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封长垣县子,后改邺郡太守,回京又任恒王傅。
君道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他身边的人说:“做国君的原则,必须以百姓的存活为先。如果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奉养自身,那就好像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虽然肚子是填饱了,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首先端正自身,世上没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不正的情况,也没有上面的治理好了而下边的发生的事。我常想,能损伤自身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都是由于自身的贪欲才酿成祸患。如果一味贪恋关味,沉溺于音乐,欲望越多,所受的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国家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民心涣散,怨言四起,自然就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放纵和懈怠。”
谏议大夫魏徵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到一切事物。从前楚庄王聘用詹何,向他征询治理国家的要领。詹何用修养自身品德来回答。楚庄王又问他治理国家用什么方法?詹何说:‘从未听说国君清正而国家会发生的。’陛下所明白的道理,完全符合古代圣贤的意思。”贞观二年(628),唐太宗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什么叫做昏暗君主?”
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君主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中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的奸佞小人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不是这样,他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直到天下大乱、百姓叛离,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竞浑然不知。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不知道。由此可见,君主如能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采纳臣予忠言,那么,权臣就不能蒙上蔽下,百姓的意见也就能传递给国君了。”
太宗很赞赏魏徵的这番话。
贞观十年(636),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们说:“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
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一份厚礼,翻开它的扉页,仿佛立刻被拉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亲眼目睹着那些足以影响千古的决策是如何被制定的。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叙事中既有宏大的历史观照,又不乏对具体细节的精准捕捉,使得那些曾经在史书上略显单薄的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起来。尤其欣赏它对权力运作逻辑的深入剖析,那种不带偏见、冷静客观的笔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究竟是什么样的智慧与权谋,才能让一个初创的王朝稳定下来,并走向强盛。文字的张力十足,读起来毫不费力,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故作高深,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君王将相的成败得失,其中关于“德”与“法”之间微妙平衡的论述,至今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看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年代划分,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政治哲学思考。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偏重君王言行的书籍抱有警惕,担心内容会过于僵硬或充满说教意味,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场深入的“思想漫步”,作者以一种近乎对话的口吻,引导我们去思考帝王之术的精髓所在。书中对于“戒奢”、“节俭”等看似朴素的美德,赋予了极其深刻的政治学意义,将物质层面的要求提升到了精神境界的层面,这点非常震撼。叙事中不时穿插的典故和引文,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主题,没有丝毫的卖弄之嫌,反倒像是锦上添花的点睛之笔。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领导力”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发号施令的能力,更是一种自我约束和对道义的坚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提炼了历史的精魂,是一部值得在书架上占据显眼位置的经典之作。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文字的凝练与力量感。它不像某些历史普及读物那样,为了吸引眼球而过度渲染戏剧性,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的韵律,将复杂的政治哲学娓娓道来。作者在探讨治国方略时,似乎总能找到一种极佳的平衡点,既能深入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又能拔高到形而上的治理理念。尤其是一些关于“用人”与“纳谏”的章节,读来令人醍醐灌顶,那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即便放到今日的组织管理中,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全书的节奏把控得非常好,叙事推进时跌宕起伏,论述展开时则沉稳有力,没有丝毫拖沓之感。这种高质量的文本,需要静下心来细品,它要求读者投入专注力,但回报却是无比丰厚的知识和思想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实在太对我的胃口了,它没有那种堆砌辞藻的矫揉造作,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那个时代君臣之间的真实互动与微妙张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重大事件时的那种克制与留白,他很少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将大量的史实摆在读者面前,任由我们去品味、去揣测那些未被言明的心思和动机。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参与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难得的是,作者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极其到位,即便是配角,也都有着鲜明的侧影,绝非脸谱化的工具人。读完合上书本,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枯燥的年代事件,而是栩栩如生的几位关键人物,在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他们是如何挣扎、抉择、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每次都能发现新亮点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视角,它似乎不满足于仅仅复述历史的表面,而是致力于挖掘隐藏在权力结构深处的运作逻辑和文化基因。作者对于前朝兴衰教训的引用和比照,非常巧妙地服务于当下的论证,使得整个论述体系显得既古典又现代,极具穿透力。我尤其赞赏作者处理那些带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没有采取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处理,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面性,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良知和人文关怀。阅读体验上,它的排版和装帧也为整体增色不少,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敬意,让人在捧读时就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只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政治教科书,只是它的教材是真实发生过的光辉岁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