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自然科學與古典文學邂逅的創意,把彩色圖解應用到中國古典文學領域,以清楚的解說和清晰的照片,介紹瞭唐詩中的諸多植物。讓讀者在領略中國傳統的古詩意境的同時,能形象地看到所涉及的各種植物,豐富瞭植物學的知識。配圖精美,裝幀新穎,本書以植物圖作為一個新的切入點,把文字與圖片**的相結閤。本書作者係植物學傢,同時對古典文學又頗為精通,故能成此創新
潘富俊,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博士,現任林試所森林生物係係主任。所學與植物密切相關,所愛與中國古典文學密不可分。近年來緻力於將颱北植物園從教學用園轉變成颱北市民優質的遊憩點。著有《草木》《民俗植物學》《詩經植物圖鑒》《楚辭植物圖鑒》《成語植物圖鑒》《紅樓夢植物圖鑒》等
蘭
桂
橘
桃
李
竹
蘿
閤昏
鬆
桑
韭
粱
茅
柏
楓
薇
桂
荊
菱
荇
蘆
麥
薺
芙蓉
杜
苔
槐
瓢
柳
蓬
蒿
梅
梧桐
大麥
棗
麻
白草
梨
楸
芭蕉
支子
櫪
蘚
荻
茶
苦竹
葡萄
蒺藜
瓜
栗
蕨
杞
白蘋
蒲
棘
棠
紫微
橦
芋
黍
菊
薜
木蘭
藜
槿
葵
杉
藎
藿
石榴
鬱金
紅豆
鬆
茱萸
熏
豆蔻
紅艷
附錄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者的敘事風格和語言的駕馭能力。我希望它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乾巴巴的陳述,而是充滿生命力的講述。我更喜歡那種帶有一點散文筆法的描述,比如,當介紹一種植物時,可以從它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一個具體場景切入,描繪其香氣、色彩、甚至觸感,然後自然過渡到它的生物學分類和生長習性。如果作者能用一種像老友聊天一樣的語氣,娓娓道來那些植物在唐代詩人心中扮演的角色,那閱讀起來會輕鬆愉快得多。比如,介紹“竹”,我不想隻看到它的拉丁名和節段結構,我更想知道,唐人是如何在竹林中飲酒賦詩的,竹的虛心和氣節是如何被藉用來比喻君子的。這種代入感,纔是讓古典文學“活”起來的關鍵。如果文字平鋪直敘,缺乏感染力,那麼即便配圖再精美,也隻是徒有其錶的一本圖鑒而已。
評分從排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留白處理得極為齣色,這在很多注重信息密度的圖鑒中是很少見的。大麵積的留白,使得每一頁的視覺焦點都非常集中,不會讓人産生閱讀疲勞。我注意到,它似乎采用瞭“一頁一景”的布局,或者說,每一組植物的介紹都占據瞭一個相對獨立且寬敞的視覺空間,這極大地提升瞭圖文信息的消化效率。這種設計哲學顯然是想讓讀者“慢下來”,去細細品味每一株草木,每一個引用的詩句。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唐詩本身就是一種節奏感極強的藝術,如果圖鑒的排版過於擁擠,就完全破壞瞭那種韻律感。此外,圖注和正文的區分也處理得很巧妙,使用瞭一種略微淡化的字體來標注學術信息,使得非學術性的、更具文學色彩的描述得以凸顯,這體現瞭作者對閱讀主次關係的深刻理解。
評分我個人對這類題材最挑剔的一點,往往在於“圖”的質量和真實性。我非常關注書中的植物插圖究竟是精細的科學手繪,還是現代的攝影作品,抑或是古代的版畫摹本。如果是現代攝影,我希望布光自然,能最大程度還原植物在自然光下的神態,而不是那種過度修飾的影樓照。如果是手繪,則要求綫條的精確性和色彩的準確性,能否體現齣植物細微的形態特徵,比如葉片的脈絡、花蕊的結構等,這直接關係到其作為“圖鑒”的實用價值。如果能找到一些符閤唐代審美情趣的畫風作為輔助插圖,哪怕是裝飾性的,也會是極大的加分項。我更傾嚮於看到那種兼具科學準確性與藝術美感的插圖風格,而不是簡單地用一張高清照片替代所有講解,畢竟,唐詩中的植物往往是高度符號化和理想化的,如何將這種“詩意”與“實物”的視覺差異進行有效銜接,是衡量這本書成功與否的關鍵標準之一。
評分我關注這本書很久瞭,主要是衝著它背後那個看似宏大的主題去的——將唐詩的意境與植物學知識進行係統性的交叉融閤。我期待的不是一本簡單的花卉圖譜,也不是一本枯燥的詩詞賞析,而是能看到“詩情”如何具象化為“物態”的過程。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讀到,杜甫筆下“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中的那片“野徑”上,究竟生長著哪些具有特定地理或季節特徵的草木,以及它們在當時文人心中的象徵意義。例如,李白的“白發三韆丈”究竟是誇張到何種程度的藤蔓,還是僅僅是草木的泛指,書中是否有獨到的考證和解讀。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詩歌中那種浪漫主義的想象與植物學描述中的科學嚴謹性。如果能提供一些植物在唐代不同地區的分布圖,或者當時的園林種植習俗的側寫,那就更完美瞭。我希望能看到一種跨學科的、充滿洞察力的對話,而不是簡單地將詩句和植物照片並列。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讓人愛不釋手,從封麵那種略帶復古感的米黃色紙張到內頁的排版布局,都透露齣一種精心打磨的匠人精神。特彆是那個燙金的標題,在光綫下摺射齣低調而奢華的光澤,讓人每次拿起它都感覺像是在觸碰一件藝術品。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字體選擇上的考究,楷體的清秀與行書的靈動結閤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增添瞭一份古典韻味。書脊的鎖綫裝訂方式也相當紮實,翻閱起來非常順手,完全不用擔心書頁會鬆脫,這對於我這種喜歡反復翻閱查閱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這本書的尺寸拿在手裏剛剛好,既不像那種笨重的精裝大開本那樣需要雙手捧持,也不像那些袖珍本那樣信息量不足,完全是兼顧瞭美觀性與實用性的典範。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也許是內襯紙的選擇上,如果能再增加一些不同紋理的紙張來區分不同的章節,視覺上的層次感會更豐富,但這已經是吹毛求疵瞭。總體來說,光是它的實體質感,就已經值迴票價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