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長江 橋
:58.00元
作者:杜勝熙,趙妮娜,米金生,李斌斌 繪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10803639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30年代後的三十年,橋梁建設的光環屬於美國。
再往後的三十年,歐洲人迎頭趕上。
20世紀*後十年日本人全麵。
進入21世紀,橋梁建設的中心轉移到瞭中國。
在中國,特大橋梁的建設集中在長江上。
我國已是世界上的建橋大國,世界橋梁建設上的許多“之*”齣現在中國,有在中國被快速刷新。
橋,已**是中國建築業的驕傲。
《長江·橋》以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為城市單元,注視和感受那些已經建成和正在興建的長江大橋。從橋的建設秘密開始,看那橋身的一個細節、橋和船的相依、橋和周邊風景的攜手,也在大橋建設的工地看到橋的真實齣生,在陌生和震撼中挖掘橋的DNA,感受到原生態的工業美。
《長江·橋》配以大量的攝影圖片和繪圖,讓你有更直觀的感受。這一次,主角是橋。
內容提要
長江是中國現代大橋的畫框。身為中國的長河,這條自西而東的河流務實又浪漫,上韆年裏兩岸的稻香溫飽瞭大半個中國,到今天它串起瞭重慶、武漢、南京、上海形成震幅強大的國傢經濟活力綫。人們在這條綫上修建瞭許多大橋,現代中國大橋的代錶集中齣現在長江上。對中國現代橋的理解和審美,必然地由長江開始。
尋找長江上典型的大橋,關注於橋的細節。但是,我們已經很難在橋上停留。越是大型橋梁、越是有名的橋,常常是封閉的橋梁,人已失去細細感受那些巨大橋梁的機會。於是,每一次靠近因為有難度而變得惜珍。
以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為城市單元,我們注視和感受那些已建成的和在建的長江大橋。從橋的建設秘密開始,看那橋身的一個細節、橋和船的相依、橋和周邊風景的攜手,也在大橋建設的工地看到橋的真實齣生,在陌生和震撼中發掘橋的DNA,感受到原生態的工業美。
所有的場景皆有細節之美,要的是靠近,是心靜,終,讓那些尋常的場景和事實得以保存。這一次主角是橋。
目錄
N01·畫框
水邊
長江
橋
長江大橋
N02·重慶
重慶
那條紅色的弧
珊瑚壩記憶
獨此一份的“提籃拱”
兩位“拱”
N03·武漢
武漢
存檔國傢記憶
在這裏
鄰傢小妹
亞軍
三塔挽手
安靜鳳凰
N04·南京
南京
公共紀念物
小名“南漢”
鋼之物語
倆來者
N05·上海
上海——長江三角洲
天際綫上的“人”字
競爭主義
揚州的幸福指數
從2到3的可能
N06·秘密
1931年
四大傢族
水邊的賽場
中國的
漫長流程
建·詞匯
N07.未來
跨度競賽
關於數量
橋的美感
麵嚮大海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嚮來對那種能從細微處洞察事物本質的敘述方式頗為著迷。 《長江 橋》這個書名,雖然看似宏大,但我更願意相信,它所展現的,並非僅僅是冰冷的鋼筋鐵骨,而是隱藏在這些龐大結構背後,那些更深層次的意義。或許,書中會從一個獨特的視角齣發,例如,將每一座橋與它所跨越的地域、連接的城市,乃至孕育的文化緊密聯係起來。我猜想,作者或許會講述一座橋如何改變瞭一個地區的經濟格局,如何促進瞭人流、物流的暢通,甚至如何影響瞭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我想看到的是,橋梁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連接,更是情感、文化、曆史的紐帶。是否會有關於橋梁的設計美學,它如何與周圍的自然景觀和諧共生,或者成為城市天際綫中的點睛之筆?我想瞭解,在工程的嚴謹背後,是否也閃爍著藝術的光芒,讓冰冷的工程建築也擁有瞭靈魂?
評分這本書,名為《長江 橋》,乍一看書名,我腦海中便浮現齣那條波瀾壯闊的巨龍,以及橫跨其上的道道雄姿。我一直對那些宏偉的建築,特彆是承載著曆史與文明的橋梁,有著莫名的情結。長江,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上的橋梁更是凝聚瞭無數人的智慧與汗水,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奇跡,也是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生命綫。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帶我走進這些橋梁的建造史,去探尋那些不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去感受那些工程師們如何剋服重重睏難,用鋼鐵與水泥鑄就通往遠方的路。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每一座標誌性橋梁的選址、設計理念、施工工藝,以及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那些鋼筋水泥的背後,是否隱藏著感人至深的勞動者故事,他們的堅韌與奉獻,是否會被細緻地描繪齣來?我希望它能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讓我仿佛置身於工地現場,親眼見證奇跡的誕生,感受那份屬於中國力量的驕傲與自豪。
評分對於《長江 橋》這本書,我抱有瞭一種近似於探險的心態。我一直對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工程奇跡充滿好奇,而長江上的橋梁,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由數據、圖紙和專業知識構建的迷人世界。我想瞭解,那些復雜的計算如何保證橋梁的穩固,那些看似簡單的綫條如何孕育齣如此宏偉的結構。我期待看到詳細的結構圖解,解釋不同的橋型(例如懸索橋、斜拉橋、拱橋)各自的優勢和適用性。是否會有關於材料科學的探討,比如鋼材的選用、混凝土的配比,以及它們如何承受長江水流的衝擊和嚴峻的氣候考驗?我也想瞭解,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這些橋梁的建造過程是如何變得更加高效和安全的。這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科普之旅,讓我能夠以更專業的眼光去審視這些令人驚嘆的工程。
評分《長江 橋》這個名字,在我心中激起瞭一種關於“連接”的深刻聯想。我總覺得,橋梁不僅僅是物理上的跨越,更是人與人、城與城、心與心之間的連接。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從人文的視角,去講述長江大橋背後的故事。我很好奇,在那些宏偉的橋梁建成後,它們如何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或許會講述一些普通人的故事,比如一個世代居住在江邊的人,他的生活因一座橋的齣現而發生瞭怎樣的變化;或者是一位常年奔波於兩岸的商人,他的事業因為交通的便利而迎來瞭新的機遇。我也希望書中能夠探討,這些橋梁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促進瞭思想的交流和文化的融閤。我期待著,在這些冰冷的鋼筋水泥之外,看到的是那些溫暖的人文關懷,以及一座橋所承載的,關於希望、關於團圓、關於未來的美好寓意。
評分拿到《長江 橋》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它所帶來的厚重感所吸引。我總覺得,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長江兩岸的曆史和發展,離不開這些橫跨天塹的橋梁。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到曆史的縱深,去挖掘那些在戰爭年代、在經濟發展初期,如何艱難地規劃和修建第一批長江大橋的故事。我想瞭解,當時的技術條件有多麼有限,需要付齣多少艱辛的努力,甚至犧牲。這本書能否讓我感受到,每一座橋的建成,都代錶著一個時代的進步,都見證著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我也好奇,書中是否會對比不同時期修建的橋梁,展現技術和理念上的演變,以及這種演變背後所反映的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我期待著,能從中讀齣一種“大國重器”的自豪感,感受到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