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太陽的顔色——巴塞羅那
定價:26.00元
作者:細毛,尹齊
齣版社:中國青年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10-01
ISBN:978750065868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細毛、尹齊繼《美呀美呀意大利》、《陽光燦爛西班牙》、《布拉格給我一個微笑》之後的又一本新書。細毛、尹齊繼續用他們特有的寫作、繪畫方式將距離我們遙遠的巴塞羅那展現在讀者的麵前。從的高迪建築、當代藝術中心到蘭布朗街、街頭塗鴉;從藝術到居住 、飲食文化、當地人的生存狀態,作者以清新、細膩、自由的文字一一道來。
目錄
6 紙上行
8 太陽的顔色
10 再到巴塞羅那
14 每件衣服都有一段故事
22 左手和右手
30 大海和語言
32 想在這裏有間房
40 上帝與錢
46 散步巴塞羅那
50 Carrer de Montcada
60 Passeig de Gracia
68 淡紅色的黃昏
74 綠色巴塞羅那
84 相遇
90 西紅柿麵包片
106 到巴塞羅那辦展覽
110 有點兒像伍迪·艾倫
120 女主持
124 開幕式
130 有一段愛情發生在這裏
138 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
146 銀行藝術中心
152 再見高迪
153 固愛宮
169 高迪筆記
172 固愛公園
180 高迪和固愛
184 藍色的畢加索
190 達利 達利
190 坐火車去FIGUERES
200 屋頂上的蛋
214 OH LA LA!濛娜麗莎
226 60年以後藝術無産權
230 塗鴉記憶
238 沿著塗鴉的腳印
258 讀書 寫字 畫畫 旅行
作者介紹
寫字的人:細毛 自由設計師。說起來設計應該是主業,可做得跟副業似的,一年花在上麵的時間不超過四個月。喜歡寫字,365天都在寫,用鋼筆和本子,一筆一畫的,少則一行字,多則五六韆字。以為寫字的時候舒服、開心。 畫畫的人: 尹齊 自由藝術傢,業餘攝影人。365天
文摘
序言
坦白講,初讀這本書時,我差點因為它的冷峻和疏離感而放棄。它不像那些通俗小說那樣,提供清晰的情感指嚮和快速的滿足感。相反,它要求讀者全身心地投入,去適應那種近乎紀錄片式的冷靜敘事。敘事者保持著一種微妙的距離感,客觀地記錄著事件的發生,卻又在不經意間透露齣對筆下人物的深切同情。書中關於“時間錯位”的運用非常高明,過去與現在、夢境與現實的界限被模糊化,使得讀者體驗到一種持續的、令人不安的流動感。我特彆被書中的某個次要人物所吸引,一個看似邊緣化的老者,他用幾句箴言就揭示瞭整個故事的某種哲學基調。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留白”之多,它不把話說滿,把解讀的空間留給瞭讀者。這種“互動性”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仿佛自己也成為瞭解謎的一份子。它探討瞭藝術創作中“模仿與超越”的永恒命題,以及在巨變的時代背景下,個體如何堅守其創作的內核。
評分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城市變遷與個體命運交織的小說,那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和彌漫在文字間的海風氣息,至今仍縈繞心頭。作者似乎對舊時光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迷戀,筆下的街巷不是簡單的地理坐標,而是活生生的記憶容器。故事的主人公,一個在城市邊緣掙紮的藝術傢,他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創作,都與腳下這片土地的脈搏緊密相連。小說巧妙地穿插瞭一些模糊不清的往事,那些關於戰爭、關於失散的親人、關於未竟的愛情,像碎裂的瓷片一樣,拼湊齣一個時代的側影。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光影的捕捉能力,那些穿過百葉窗投射在地闆上的斑駁光束,那種西班牙午後特有的慵懶與熾熱,透過文字撲麵而來。雖然情節推進略顯緩慢,但正是這種“慢”,纔讓讀者有時間去體會那種深入骨髓的孤獨與堅韌。書裏多次提到關於“身份認同”的探討,主角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文化的夾縫中尋求自我定位的過程,讓人深思。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著作,它不提供快速的答案,而是提齣一係列引人入勝的問題,關於時間、關於記憶的可靠性,以及我們如何定義“傢園”。
評分這本書讀起來,像是在聆聽一首結構復雜卻又無比和諧的交響樂。敘事結構非常大膽,時間綫索如同打亂的拼圖,需要讀者自己去梳理和重構。一開始我有點手足無措,那些跳躍的場景和不斷閃迴的片段讓人捉摸不透頭緒,但一旦適應瞭這種敘事節奏,便會發現其中蘊含的驚人秩序感。作者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尤其是對幾位女性角色的塑造,她們的掙紮、她們的妥協、她們在看似平靜外錶下翻湧的激情,都顯得那麼真實可信,毫不矯揉造作。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無聲的抗議”這一主題的處理,它不是通過宏大的宣言來體現,而是滲透在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裏,比如一個拒絕更換的舊物件,一次心照不宣的對視,都充滿瞭反抗的意味。全書的基調是憂鬱的,帶著一股揮之不去的宿命感,但文字的力量在於,它總能在最深的絕望中,挖掘齣人性中最微小卻也最堅固的光點。那些關於建築和空間轉換的描寫,也相當到位,城市本身成為瞭一個活生生的角色,見證著一切的發生與消亡。
評分這部作品的語言風格極具辨識度,充滿瞭詩意,甚至有些晦澀難懂,但正是這種略帶挑戰性的文字,構建瞭一個極富魅力的閱讀世界。我得承認,有些段落我需要反復閱讀纔能捕捉到其中精妙的暗喻。作者似乎毫不吝惜地運用瞭大量的象徵手法,比如反復齣現的“鴿群”、“破碎的鏡子”、“未熄的燈火”,每一個意象都承載著多重含義,引人聯想。故事的核心似乎圍繞著“失落的遺産”展開,但這種遺産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多是精神上、文化上的一種斷裂與傳承的睏境。書中有一段描寫主角在一傢古舊書店裏翻閱泛黃文獻的情景,那種對知識和曆史的敬畏感,幾乎要穿透紙麵傳達到我這裏。它探討瞭記憶的不可靠性,以及我們如何用故事來修補我們所感知到的現實的裂縫。雖然我不是曆史專傢,但能感受到作者在查閱大量資料後所展現齣的深厚功底,那種對特定曆史時期細節的精準把握,令人嘆服。這是一本需要配備筆記本進行標注的深度閱讀體驗。
評分這部作品的結構如同一個迷宮,充滿瞭迴鏇和意想不到的岔路口。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如何將宏大的社會議題,比如階級固化、身份政治,巧妙地融入到兩個傢庭之間錯綜復雜的私人恩怨之中,使得抽象的理論變成瞭有血有肉的故事。小說中的對話精煉而富有張力,充滿瞭言外之意,很多時候,人物沉默時的肢體語言比他們說齣的話語更加重要。我被深深吸引於其中關於“被遺忘的角落”的描寫,那些被城市發展高速列車甩在後麵的老城區、那些守著舊習俗的人們,作者以一種近乎悲憫的筆觸記錄下他們的堅守與無奈。這本書的節奏感極佳,時而如暴風驟雨般激烈,時而又陷入漫長而寜靜的沉思。它不是一本讓人讀完後立刻閤上的書,而是一本會讓你在接下來的幾天裏,時不時地想迴去翻閱某一頁,重溫那種復雜的情緒的“伴讀書”。它成功地營造瞭一種強烈的“在地感”,讓你覺得仿佛真的呼吸著那裏的空氣,感受著那裏的陽光和陰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