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我的夏威夷:當東方遇上西方
定價:49.80元
售價:37.4元,便宜12.4元,摺扣75
作者:杜白羽
齣版社:新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663159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白羽作為帕文訪問學者在東西方中心和夏威夷大學的一年,對夏威夷,對她個人都是恩賜。白羽的新書《我的夏威夷:當東方遇上西方》講述瞭她與這裏的人們和美景邂逅的故事,而夏威夷的掙紮連同成就,都難逃她批判的眼光和敏思。
——愛德華·舒爾茨,美國東西方中心協會(EWCA)主席
作為的中國記者,白羽具備齣色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她是一位專傢型記者,關於神秘朝鮮已經齣版瞭兩本具有創新精神的書,給外界帶來她在朝鮮常駐期間,作為“圈內人”的平壤故事。白羽對東西方文化有著富有價值的思考,通過她的睿思慧眼來瞭解獨特的夏威夷經曆,我推薦這本書。
——湯姆·庫珀,美國《媒體倫理》齣版人、夏威夷大學客座教授
白羽在美國訪學,卻被夏威夷的蜈蚣意外咬傷,《東西方文化——一條蜈蚣撕開的裂口》等文章由小見大,由近及遠,思緒飛揚。白羽個性率真勇敢,既挑戰瞭自由潛水和跳傘等極限運動,也剖析思考著藍色天堂裏無傢可歸人群背後的深層社會問題和美國霸權,文如其人,盛開芬芳。
——劉洪,公號“牛彈琴”創始人、《環球》雜誌副總編
夏威夷,以其得天獨厚的優越地理位置、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富的曆史人文、多元的文化交融,構成瞭一幅精彩生動的人間畫麵,令無數人嚮往著迷。它既是美國社會的縮影,也是深具亞太融閤的風貌。
本書稿以鮮活生動的筆觸深入到位於太平洋中部、多元文化的交匯之地——夏威夷,以生活的親曆為基礎,以生動的故事為軸綫,以文化比較的視野審視,再現瞭夏威夷這片“藍色天堂”的曆史人文底蘊和美麗自然風光,牽引齣對中美社會文化的比較。
自 序 東西方文化:一條蜈蚣撕開的裂口
壹 當東方遇上西方
01 夏威夷是美國的?
02 親曆美國醫療之“痛”?
03 美國二戰老兵的眼淚
04 七十年,重返珍珠港
05 髒鞋劃定的“禁飛區”
06 太平洋島國“精英”的冷漠
07 老爸來美國當義工
08 對一張照片的求解
09 “買麵子”還買齣瞭邏輯
10 藍色天堂,為何流浪?
貳 Aloha & Ohana
01 Vernon陳先生的Aloha
02 鄭先生夫婦的助步器
03 餘奧巴馬“擦身而過”
04 當“國父”還年輕
05 百歲壽星傢中做客
06 中國廚男:發照要求老吃飯
07 越南女孩:在美國不能哭
叁 夏大的書香樹影
01 公開課:我給美國人講朝鮮
02 給美國軍人講“一帶一路”
03 選課記
04 古巴裔女神講師
05 “骨頭是你的,肉是我的”
06 遺願清單,走趟絲綢之路
07 漫長的一堂課,看雨
肆 彩虹天堂
01 自由潛:來一次靈魂的遠眺
02 衝浪,你確定你的體力嗎
03 在四韆米高空飛翔
04 太陽雨和風
05 360度可愛島
06 茂宜島觀鯨
07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08 魔幻火山銀河
09 彩虹與霧霾
後 記
新華社記者。曾常駐平壤、特派首爾,著有文化隨筆《我的平壤故事》、散文攝影集《朝鮮印象》。美國東西方中心,夏威夷大學訪問學者。
坦率地說,初拿到這本書時,我有些擔心它會落入俗套,無非是旅遊中的艷遇或美食盤點。然而,閱讀開始後,我的疑慮立刻煙消雲散。這本書的敘事視角是如此的獨特和具有顛覆性,它挑戰瞭許多我原先固有的認知框架。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敏感或復雜的主題,反而勇敢地將其置於陽光下,用一種近乎解剖刀般精準的筆觸去分析。這種對社會肌理的深刻剖析,使得整本書的格局瞬間拔高,從一本可能被歸類為“輕旅行”的作品,升級成瞭一部探討現代性、身份認同與全球化衝擊的力作。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行文中偶爾流露齣的那種帶著戲謔的自嘲,它為沉重的議題增添瞭一絲輕盈,讓讀者在思考之餘,也能會心一笑。書中的一些對比手法運用得極其高明,一桌豐盛的晚餐與背後隱藏的貧富差距,一片寜靜的海灘與暗湧的政治局勢,這種強烈的張力,讓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奇和反思。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人性復雜性的細膩刻畫。作者似乎擁有一種罕見的洞察力,能夠穿透錶象,直抵事物的本質。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個個鮮活飽滿,絕非臉譜化的符號,而是充滿矛盾、掙紮與成長的真實個體。我尤其喜歡其中幾段關於時間流逝和記憶變遷的描繪,那些仿佛被熱帶陽光漂白瞭的舊照片,與當下鮮活的生命力形成瞭鮮明的對比,讓人不禁感慨萬韆。這種對“過去”與“現在”的並置處理,極具哲學思辨的深度。再者,作者的文筆富有音樂性,長短句交錯,情感張弛有度,讀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它不是那種需要你費力去啃讀的“硬核”作品,卻又處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我會選擇“沉浸”。我仿佛被作者輕輕推入瞭一個迷人的漩渦,暫時忘記瞭現實的喧囂,完全沉浸在他構建的那個充滿陽光、海浪與曆史迴響的世界裏。這本書讀完後,留下的餘韻悠長,讓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會不自覺地迴味那些精彩的段落和人物的命運。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真是讓人耳目一新,作者的敘事節奏拿捏得恰到好處,仿佛一位經驗老到的導遊,帶著我們穿梭在字裏行間,領略異域風光。他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令人驚嘆,無論是熱帶空氣中彌漫的鹹濕氣息,還是當地居民臉上那些飽經風霜卻又充滿陽光的笑容,都被他描繪得栩栩如生。閱讀過程中,我好幾次忍不住停下來,閉上眼睛,努力去想象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本書的結構處理也非常巧妙,它不像傳統遊記那樣隻是平鋪直敘地記錄行程,而是巧妙地穿插瞭許多關於曆史變遷、文化衝突與融閤的深刻思考。這種多層次的敘事,使得即便是對曆史不甚感興趣的讀者,也能在輕鬆的閱讀體驗中,潛移默化地吸收那些深刻的見解。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不卑不亢的態度,他既沒有一味地贊美和浪漫化所見所聞,也沒有陷入批判和偏見的泥潭,而是以一種非常平衡、客觀又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去觀察和記錄。這種恰到好處的距離感,反而讓情感的錶達更為真摯動人。整本書讀下來,感覺不僅僅是看瞭一場異國風光,更像是一次深入靈魂的對話,關於“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如何看待他者”的永恒命題。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一個詞概括就是“精緻的內省”。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樣外放、熱情,而是內斂、剋製,每一個詞語似乎都經過瞭韆錘百煉,用在瞭最恰當的位置。作者的筆觸細膩到可以描繪齣海邊清晨薄霧中,光綫摺射在椰子樹葉上的微妙變化。這種對微小事物的關注,反而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情感世界。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關於“傢園”的探討,作者似乎在追問,當一個地方被賦予瞭太多的外界想象和商業包裝後,它原有的精神內核是否會被稀釋?這種對“真實性”的拷問,貫穿始終,讓人深思。全書的節奏變化十分考究,有如海潮般,時而舒緩,時而澎湃,引導著讀者的情緒起伏。我甚至覺得,這本書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種療愈的力量,它將那些關於迷失、尋找與和解的情感,編織成瞭一張溫柔的網,讓人在被包裹的同時,也獲得瞭力量。
評分這是一部充滿靈氣和生命力的作品。作者的觀察點總是那麼齣人意料,他總能從最不起眼的角落裏,發現值得大書特書的故事。比如,他對當地一種傳統手工藝品的描述,不僅僅停留在工藝本身,而是延伸到瞭這種技藝背後所蘊含的時間觀和哲學信仰。這種由小見大的能力,是許多作者夢寐以求的。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那種既擁抱現代的便利,又堅守傳統的根基的態度。作者的行文流暢自然,沒有那種刻意雕琢的痕跡,仿佛是與老友在壁爐旁促膝長談,分享著彼此的人生感悟。讀起來毫無壓力,卻又字字珠璣,讓人不得不贊嘆其文字駕馭能力。最後,這本書對於色彩的運用簡直是大師級的,那些關於日落、海洋和植被的描繪,濃烈而不俗氣,即便脫離文字,那畫麵也深深烙在瞭腦海裏,成為瞭一種美好的視覺記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