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漢語拼音詞匯(專名部分)
:90.00元
作者:董 琨 薑嵐 杜翔
齣版社:上海辭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3264328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漢語拼音詞匯》(專名部分)是配閤國傢語委《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具體實施的規範性文件,同時也是國際標準組織的規範性文件,由國傢語委、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魯東大學、商務印書館和上海辭書齣版社共同研發,是國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綠皮書》係列中的一種,解決瞭漢語中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拼音的分詞連寫問題,對於漢語拼音教學、注音讀物、正字法研究、對外漢語教學等,都有廣泛的使用價值。
內容提要
《漢語拼音詞匯》(專名部分)是《漢語拼音詞匯》的專名部分,收錄現代漢語中常用的專有名詞約3萬條。其漢語拼音拼寫,遵循國傢技術監督局2012年6月29日批準、發布,2012年10月1日實施的《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逐一列齣各自的漢語拼音拼寫形式,特彆是分詞連寫,給齣所有詞目的漢語拼音標準拼寫,是語言文字的國傢標準之一,供文化教育、編輯齣版、信息處理工作者及廣大讀者參考使用。
《漢語拼音詞匯》(專名部分)收錄的專有名詞,主要取自《現代漢語常用詞錶》(《現代漢語常用詞錶》課題組編,商務印書館2008年)、《辭海》(辭海編輯委員會編,上海辭書齣版社)、《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漢語新詞語》編年本(周薦、侯敏、楊爾泓主編,商務印書館)、《新詞語》(魯東大學文學院收集,Word普通版本)、《中醫藥學名詞》(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編,科學齣版社)。《漢語拼音詞匯》(專名部分)收錄的專有名詞包括地名、人名、作品名、報刊名、機構組織名、事件名、建築名、曆史古物名、節名、族名、奬項稱號名、宗教教派名、工程名等。全書按漢語拼音音序編排,正文前有詞目首字《音節錶》,正文後有《詞目首字筆畫索引》。目錄
作者介紹
主編董琨,《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課題組組長,現任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博士生導師。治學領域較為廣泛,在古代漢語、漢字和漢字史、辭書和辭書史、書法史、漢語教學等方麵都有研究成果。主要論著有《古代漢語漫談》、《漢字發展史話》、《商周古文字讀本》(閤著)、《中國漢字源流》、《漢語講義》(主編)、《古代漢語》教材(閤編)等;發錶的學術論文很多,研究問題涉及各個方麵。在辭書編寫方麵,參與瞭《現代漢語詞典》的修訂和《多功能通用成語詞典》的編纂工作。
薑嵐,魯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全國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工作者,山東省城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組成員,省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培訓主講教師、視導員,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員,山東省語言學會會員,省級“十一五”強化重點學科“漢語言文字學”骨乾成員。主要從事漢語研究,漢語方言,詞典編纂,中文信息處理等領域的研究。
杜翔,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緻力於漢語詞匯史、詞典學等的研究,參與瞭《現代漢語詞典》的修訂等。文摘
序言
我嘗試著用這本書來校對一些老舊的文學作品中的專有名詞翻譯,效果齣乎意料地好。很多舊譯本的專有名詞拼寫已經不符閤現行的規範,但由於曆史慣性,許多人仍在沿用。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現代規範”的參照係,幫助我們識彆和修正這些過時的拼寫。它不是簡單地“矯正”,而是提供瞭一種“過渡”的視角。例如,對於一些曆史上的音譯變遷,書中會巧妙地用腳注或旁注的方式,指齣舊有拼法和現行拼法之間的微妙關係,這對於理解語言的演變過程非常有啓發性。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齣瞭單純的“查字典”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專名拼音規範演變史”的側記。它讓讀者在學習如何正確讀寫專名的同時,也隱約感受到瞭漢語拼音係統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對的挑戰與適應過程,這一點,是我在其他任何同類書籍中都未曾體驗到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文字工作的文字編輯,我對任何關於規範性的書籍都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在我看來,《漢語拼音詞匯(專名部分)》這本書的齣現,至少在專有名詞的規範化方麵,樹立瞭一個新的標杆。過去,我們部門內部對於一些不常見的專有名詞發音常常爭論不休,最終隻能求助於最新的官方文件,效率低下且容易産生遺漏。這本書的齣現,極大地減少瞭這種內部溝通成本。它帶來的最大好處是“統一性”。當所有人都以這本書為準繩時,稿件中的人名地名拼寫誤差率顯著下降。而且,它的內容似乎更新得比較及時,對於近年來湧現齣的新機構、新地點的拼寫也做齣瞭規範性的收錄,這體現瞭編纂團隊對時代脈搏的緊密跟進。它不僅是查閱工具,更像是成為瞭我們部門的“內部標準手冊”,極大地提升瞭我們對外輸齣文本的專業度和準確性。
評分這本《漢語拼音詞匯(專名部分)》簡直是學習中文路上的一座燈塔,尤其對於我這種對地名、人名這些專有名詞的準確讀音一直感到睏惑的外國人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我記得有一次跟一位教授交流,我對一個著名曆史人物的姓氏發音總是搞錯,場麵一度非常尷尬。翻開這本書後,我纔發現原來自己一直以來的理解存在偏差。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瞭詞條和拼音,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在背後蘊含著一套嚴謹的規範體係。比如,在處理一些多音字在專名中的特殊讀法時,它給齣的解釋非常清晰,沒有那種生硬的規則堆砌感,而是帶著一種“為什麼是這樣”的邏輯引導。我特彆喜歡它在解釋一些古地名時所采用的注解方式,雖然篇幅不大,但那種曆史的厚重感似乎透過那薄薄的紙頁傳遞齣來。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考究,字體大小適中,查找效率極高,這對於需要頻繁查閱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它讓原本抽象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專有名詞讀音,變得觸手可及,極大地增強瞭我開口說中文的自信心。
評分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漢語拼音詞匯(專名部分)》的時候,內心是抱著一絲懷疑的,畢竟市麵上關於拼音的書籍汗牛充棟,大多是泛泛而談,很難抓住真正的痛點。然而,這本書的“專名部分”這個定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平時工作中經常需要處理大量的公文和新聞稿件,裏麵涉及到的機構名稱、會議地點、人名,往往是拼音規範的重災區。很多通用的拼音規則在這裏根本不適用,比如某些特定的人名會遵循特殊的約定俗成。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是它的收錄的廣度和深度。它似乎不僅僅收錄瞭當代常用的專名,還對一些曆史遺留的、在當代文獻中偶爾齣現的舊譯名或特定譯法做瞭標注和對比。這對於做研究或者需要追溯曆史文本的人來說,價值不可估量。它的編纂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去梳理那些細微的差彆,而不是簡單地套用通用詞典的標準。這種對細節的執著,成就瞭這本書的專業性,讓它超越瞭一本簡單的工具書,更像是一份權威的參考檔案。
評分這本書的體例設計,可以說是為提高效率而生的典範。我是一個效率至上的使用者,閱讀工具書最怕的就是那種“繞圈子”的解釋和冗餘的裝飾性文字。這本書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它直奔主題,結構清晰得令人贊嘆。如果說通用拼音詞匯是公路,那麼專名部分就是那些復雜的城市立交橋,需要更精細的導航。這本書提供的導航係統,清晰地標示瞭每一個“齣口”的正確讀法。我尤其欣賞它在詞條下方的那些簡短的注釋——它們不是用來解釋詞義的,而是用來澄清其拼寫或發音的特殊性。例如,對於一些多音節的少數民族譯名,它不是簡單地給齣整體拼音,而是可能在某些音節上進行瞭重音或聲調的特殊強調,雖然這種標記在書的整體風格上不突齣,但對於需要精準把握的人來說,卻是關鍵所在。這本書,真正體現瞭工具書的“工具”屬性,它幫助我迅速定位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會因為過多的背景介紹而分散注意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