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编中国司机行车地图册
定价:28.00元
作者: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出版社: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3-01
ISBN:97878052276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详细反映我国公路网现状的地图册。他以省为单元,按省(区)图、地市图、城区图的顺序进行设计编排,由总体到局部向您介绍省(区)道路概貌,详细公路走向和里程,城区交通主骨架等公路网信息,是司机行车、旅游出行和经商贸易常备的一本参考图册。
每单元由四部分组成:部分是分省里程图,重点反映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道路主骨架,突出表示高速公路及围道,以梯形表的形式表示了过境高速公路、国道的营运参考里程;第二部分是地市里程图,以地级行政单位进行分幅(合幅),以道路为重点,详细表示了高速公路及其附属设施、国道、省道及县、乡道等各等级公路的走向、区间分段参考里程及经由居民地;第三部分是城区图,主要表示省会城市及部分重点城市的交通主骨架,包括环城路、快速干线、过境公路、出入口通道等交通信息。
本图册采用计算机制作,建立了地图数据库,便于及时改版和资料更新。
目录
中国干线公路网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河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台湾省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与其说是一种导航的助力,不如说是一种对“信息密度”和“信息有效性”的深刻反思。它似乎陷入了一种“大而全”的误区,试图在一个有限的篇幅内塞进太多非必要的地理背景信息,比如大段的历史地名更迭、气候带划分等,这些内容对于日常驾驶来说,纯属锦上添花,甚至可以说是雪上加霜。真正的行车地图,应该像一个高效的过滤器,只保留与“如何安全、高效地从A点开到B点”直接相关的信息。然而,这本书却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地理百科全书,把所有能找到的地理数据都堆砌在一起,导致我们真正需要的路网结构、弯道曲率、超限区提示等关键信息,被淹没在一片密集的、无关紧要的文字和符号海洋里。每次查找一个城市周边的路口,我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寻宝游戏”,需要花费比预想多出三倍的时间来筛选出有用的坐标点,这无疑是极大地降低了驾驶的专注度和安全性。
评分这本号称“新编”的地图册,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这份质感就让人对它寄予了不小的期望。我原本是想找一本能在自驾游时提供详尽路网信息的工具书,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电子导航偶尔会掉线或者信号不佳,这时候一本纸质的、信息量大的地图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翻开目录和内页,我立刻感受到了某种“错位感”。它似乎更侧重于描绘一种宏大叙事下的地理风貌,而非精准到米级的驾驶导航需求。比如,对某些省道和乡村公路的描述,详略失衡得厉害,一些重要的路口信息模糊不清,仿佛作者认为只要标出“A地到B地”这条线就足够了,至于路况如何、限速标识在哪儿,就全凭驾驶者的经验去“悟”了。这种过于艺术化或者说过于“概览式”的处理方式,对于一个追求实用性的司机来说,无疑是令人沮丧的。我希望看到的是清晰的里程桩号、合理的休息区标注,以及关键地点的精确坐标,但在这本册子里,这些本应是核心要素的细节,却被淹没在了大面积的底图渲染之中,让人在实际使用时不得不频繁地切换回手机APP进行二次确认,这极大地削弱了它的“工具性”价值。
评分拿到这本东西,我最大的疑惑在于其“新编”的定义。如果“新”意味着包含了最新的路政变化和交通规则调整,那么很抱歉,它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我最近一次尝试用它来规划一条跨省线路,发现其中几处新修的高速互通立交点竟然还是按照旧有的规划标注的,这直接导致我在进入一个复杂路段时差点走错出口,白白多绕了十几公里。这可不是小问题,对于长途驾驶而言,时间成本和燃油损耗都是实实在在的考量。更别提,一些城市内部的快速路和环线信息也显得滞后,仿佛停在了好几年前的城市规划阶段。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城市发展速度极快,道路网络迭代频繁,一本地图册如果不能紧跟时效性,它的参考价值就会呈几何级数下降。我理解绘制和更新这样一套详尽的图集需要巨大的投入,但既然将其推向市场,就应该对得起“新编”二字所承载的承诺。作为一名需要依赖地图来规划行程的驾驶者,我需要的是“此时此刻”的准确信息,而不是一本“过去时”的地理记录。
评分我当初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它能在户外信号覆盖不佳的地区提供一个可靠的“数字备份”。但随着我使用次数的增加,我逐渐意识到,它的定位似乎与市场主流的刚需存在着巨大的偏差。它更像是一套面向地理研究者或者历史爱好者制作的区域地志图集,而不是面向广大卡车司机、自驾游爱好者日常通勤和旅行的实用工具。例如,对于货运车辆至关重要的轴重限制路段、禁行桥梁信息,这本书只做了极其简略的标注,甚至有些关键路段完全缺失。这些信息对于专业司机来说,是关乎违章成本和车辆安全的大事,缺了它们,这本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此外,在地图的色彩运用上也存在问题,为了追求视觉上的“丰富性”,深色底图和高饱和度的彩色线条混合使用,在白天阳光直射车内时,对比度急剧下降,导致有些路面信息几乎无法辨认。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地图册”这一功能定位上,显得用力过猛于美学表达,而严重不足于实际应用层面。
评分翻阅这本所谓的“行车地图册”,我的感官体验是相当复杂的。首先,从装帧设计上来说,它的开本设计得偏大,虽然使得单页信息量得以提升,但在狭窄的车内空间里进行翻阅操作,简直是一场灾难。你得小心翼翼地把它平铺在副驾驶座上,稍微一个颠簸,它就可能滑落,或者在你试图聚焦某个细节时,因为尺寸过大而让你感到笨拙。其次,关于图例和标识系统的建立,我认为是极其不友好的。设计师似乎热衷于使用各种非常规的、偏向装饰性的符号来代替标准的交通标志符号,这使得初次使用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破译”图例,而不是直接理解地图内容。例如,表示服务区和加油站的图标五花八门,有些甚至需要对比好几个页面才能确定哪个是哪个。这种刻意的“风格化”,完全牺牲了地图作为信息载体最核心的功能——清晰、快速、无歧义地传达信息。如果它是一本旅游画册也就罢了,但作为一本“行车地图册”,这种对实用性的漠视,实在令人费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