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千家诗- | 作者 | 谢枋得 |
| 定价 | 20.00元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03950902 | 出版日期 | 2011-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341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汇聚《千家诗》的各种今注今译成果,按照七绝、五绝、五律、七律的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编排,每部分篇目保持原有顺序。除订正讹误外,还作了详尽的注解,加入丰富的译文,使之更加通俗易懂,并尽量体现诗歌的韵律美。同时配以古典雅致的画作,使读者在诵读经典的同时,更直观形象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浑然天成。本书为每首诗都标注汉语拼音,为孩子们扫清阅读障碍,更易诵读。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出版说明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精装版的古典诗集,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米白色的纸张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气,让人立刻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经典的敬畏。我特意挑选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新炒的碧螺春,翻开了第一页。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艺术品,每一首诗的字体都经过精心挑选,既有宋体的端庄,又不失魏碑的力道,特别是那些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地为读者的思绪留出了想象的空间。它不是那种塞得满满当当、追求信息量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件让人可以慢慢品味的工艺品。我尤其欣赏它在一些重点诗句旁,用极其克制和优雅的蝇头小楷标注了一些背景注解,不喧宾夺主,却能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诗歌诞生的时代氛围。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些千年前的诗人对饮,感受他们笔下风花雪月的细腻情感。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其收录的篇目本身,它重塑了阅读古典诗歌的仪式感,让“读诗”这件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和修行。那种触感、视觉上的愉悦,是冰冷的电子屏幕永远无法替代的。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总觉得诗词是理解造园艺术的钥匙。这本诗集在选材上,似乎也暗合了这种空间布局的哲学。它不像某些选本那样只是简单地按朝代顺序排列,而是通过主题的转换,营造出一种“移步换景”的阅读体验。比如,前一部分是关于“山居静谧”的描绘,多用空灵的意象,文字也较为舒缓;紧接着,突然转入“市井喧嚣”或“边关风雪”,语调和节奏瞬间变得紧凑有力。这种内在的节奏感,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学中对气韵和转换的重视。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对情绪和场景的巧妙调度。我甚至可以根据书中诗句的切换,想象出庭院中小径的曲折和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编排上的用心,体现了编者对文学作品整体结构美学的深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挑选热门作品凑数,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探索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开本设计非常实用,我试着把它带到户外,在公园的长椅上翻阅。很多诗集为了追求所谓的“大气”,做得又大又厚,出门携带很不方便,但这一本尺寸适中,重量也控制得很好,刚好能塞进我的单肩斜挎包里。关键是它的装订技术也十分到位,打开后书脊能平摊,无论是在手持阅读还是放在膝盖上,都不会有“合拢”的趋势,这对于精读细品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喜欢它在纸张选择上的坚持,它没有为了追求“轻薄”而选择那种容易反光的铜版纸,而是用了这种带有一点点粗糙纹理的哑光纸,这样无论是在强烈的日光下,还是在微弱的灯光下阅读,眼睛都不会感到疲劳。而且,这种纸张对手写笔的墨水吸收性也很好,我在几首特别有感触的诗后面,试着写下了自己的片刻感想,墨水沉稳地下渗,丝毫没有洇开的迹象,这让我更有欲望去记录和互动,让这本书成为我个人阅读旅程的一部分。
评分我平时是个对诗词鉴赏基本处于“扫盲”状态的人,但这次意外地被这本诗集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我通常看文学作品容易走神,但这本书的选篇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避开了那些被过度解读、烂熟于心的“必背篇目”,而是挖掘了一些相对冷门但意境高远的佳作。比如其中收录了一位唐代边塞诗人的一组咏雪诗,那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豪迈气概,在这里被赋予了更深一层的苍凉感,因为前文铺垫了大量关于冬日行军的艰辛。更绝的是,这本书的编者似乎很懂现代人的阅读节奏,他们将长篇的组诗拆分,用巧妙的副标题串联起来,使得即便是对格律诗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诗人的情绪流动。我发现自己竟然能毫不费力地读进去,甚至能跟着哼唱几句,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突破。它没有用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去“说教”,而是用最直观、最美的方式,将诗歌的生命力重新注入到每一个字里行间,让人感觉这些古人的心声是多么鲜活、多么贴近我们当下的生活困境与喜悦。
评分说实话,我对很多出版商的“国学热”产品都有点审美疲劳,总觉得它们要么是粗制滥造的口水书,要么就是故作高深的学术砖头。但这一本,无疑是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在内容深度上达到了专业水准,选取的注释简明扼要,完全避开了那些繁琐的、只有研究者才关心的细节考据,而是专注于解释那些能帮助普通读者理解诗歌“情”的关键点。同时,它的设计又非常现代和人性化,没有那种老学究的刻板和压抑。我最喜欢它在每辑开篇加入的那几页关于诗歌意象的历史流变的小短文,比如“月”意象的演变,从早期的纯粹自然景观,到后来的离愁别绪,再到禅宗的空灵。这些拓展阅读材料,像是一扇扇窗户,让我从诗歌本身跳脱出来,去审视它背后的文化脉络,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典意境的理解,让这本书成为了一个自我教育的绝佳伙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