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温病卷 | 作者 | 周仲瑛 |
| 定价 | 135.00元 | 出版社 | 湖南科技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781918 | 出版日期 | 2014-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为了更好地整理保护中医文化遗产,利于读者深入研读中医古籍经典,由教育部、科技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立项、南京中医药大学领衔全国多所中医药院校及中医药研究机构共同编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岳麓书社联袂出版的大型中医药文献丛书《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温病卷》预计将于2014年8月面世。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上接《中国医学大成》余绪,补前贤之遗憾,以传承中医药之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该套丛书将整理、点校、评注中医古籍文献300种,分为《医经卷》、《伤寒金匮卷》、《温病卷》、《诊断卷》、《本草卷》、《方书卷》、《内科卷》、《外伤科卷》、《妇科卷》、《儿科卷》、《五官科卷》、《针灸卷》、《养生卷》、《医案医话医论卷》、《综合卷》15个分卷。全套丛书采用珍本古籍原版影印,以求保持古籍原貌,真实反映珍本古籍的版本特征。该书汇聚了全国各地中医药专家参与撰写导读并进行校勘、注释、点评,体现了我国当代中医古籍文献整理和研究应用的高水平,并*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因该套丛书卷目繁多,体量巨大,将分期分批出版,这次继《伤寒金匮卷》后推出《温病卷》,其中精选珍本古籍18种(具体收录版本见附表),编为13册,以飨读者。 |
| 作者简介 | |
| 周仲瑛国医大师,对中医内科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精湛的临床经验,成绩卓著,饮誉海内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医药卫生学科组组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首批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授予的全国中医(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卫生部、教育部、科技部重点立项 采用珍本古籍原版影印,以求保持古籍原貌,真实反映珍本古籍的版本特征;全国各地中医药专家参与撰写导读并进行校勘、注释,体现了我国当代中医古籍文献整理和研究应用的**水平,并**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也绝对值得称赞。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略显粗糙的出版环境下,湖南科技出版社能拿出这样的作品,实属难得。纸张的选取很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扎实的感觉,这对于需要长期翻阅和标注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墨色清晰,即便是对那些繁体小楷的影印部分,也能辨识度极高,这极大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它的开本适中,便于携带和在案头进行对照学习,不像一些大部头典籍,动辄需要放在专门的书桌上才能展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光是这份制作工艺,就足以让它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一个非常显眼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热爱中医文化,注重阅读体验的同道们来说,这种对物质载体的尊重,本身就是对先贤智慧的一种尊重。
评分这本《{RT}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温病卷-周仲瑛 湖南科技出版社 9787535781918》的出版,简直是中医温病学领域的一场及时雨。我作为一名常年与古籍打交道的学习者,深知要真正领会历代医家对温病脉络的精微阐述,没有一套系统、权威的整理是多么困难。市面上零散的资料,往往版本不一,注释晦涩,让人望而生畏。而这部集成的出现,无疑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它将那些散落在浩瀚典籍中的温病精华,悉心罗织、精心校注,呈现在我们眼前。尤其是周仲瑛先生的参与,更是为这套书增添了不可替代的信誉砝码。他老人家在当代温病学研究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其独到的见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这部“珍本集成”绝非泛泛的文献汇编,而更像是一份经过高人提炼和点拨的学修指南。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用心,清晰的排版和适度的留白,使得冗长的古文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对比参证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细节体验。可以说,这本书甫一入手,便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与人文关怀。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所呈现出的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所吸引。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将温病理论切割得过于零碎和僵化,而是保留了原著那种鲜活的、与时俱进的生命力。那些看似陈旧的篇章,在现代的整理和注释下,焕发出惊人的洞察力。我注意到其中对于“卫气营血”辨证层次的论述,比起我过去阅读的简化版本,要丰富和细致得多。比如对“邪热入营”后不同阶段的微观反应,书中的某些珍稀注本提供了更为细致的脉象和舌象描述,这对于我们现在临床上常常遇到的疑难杂症,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古人经验。这种“原汁原味”的呈现方式,迫使我必须放下现代思维定势,重新以古人的角度去理解病机演变,这种思维的重塑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经历。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冷冰冰的资料集,而是在与历代名家进行一场跨越百年的学术切磋,受益匪浅。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部《温病卷》的价值,远超出了它所收录的古籍本身的总和。它的核心贡献在于“集成”二字所蕴含的系统化梳理和权威性的筛选。温病学派的源流复杂,流派众多,初学者往往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然而,这部集成通过精心的编排,清晰地勾勒出了温病学发展的主线和关键节点。它不像某些选本那样,只挑大家耳熟能详的篇目,而是兼顾了主流脉络与那些被历史略微掩盖的、但同样光芒四射的支流观点。这种宏观视野的构建能力,是任何零散阅读都难以达到的效果。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让我能够带着目标去深入研究特定的医家或特定的理论模型,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和深度。这套书,是每一个想在中医学术前沿有所建树的人,都应该常置案头的案头书。
评分作为一名临床实践者,我最看重的是书籍的实用价值和对治疗思路的启发性。很多中医古籍,虽然理论精湛,但由于地域差异或时代背景不同,直接套用到当下的病患身上总有些水土不服。然而,这套温病卷的整理工作显然考虑到了这一点。它似乎在古籍的严谨性与现代临床的适应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疫疠”和“时令感冒”的不同论述,并与当前流行的流感谱系做了对照。书中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域温病特点的区分描述,非常精妙。例如,对于湿热困脾的论述,书中的选篇角度非常刁钻,选取了一些在江南地区流传甚广、但普通教材较少提及的医案和方剂。这不仅拓展了我的辨证谱系,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治疗温病,必须紧密结合地域气候的细微差别,切忌“一招鲜吃遍天”。这种对细节的捕捉和呈现,体现了编者极高的学术敏感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