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貞觀政要--中華人生智慧經典
定價:25.00元
作者:(唐)吳兢 撰,王炳文,王晶 評注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10110294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吳兢撰寫的《貞觀政要》將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間與各位大臣的對話、以及大臣重要的奏章,按照政治要素分為四十篇,每篇收錄若乾對話或奏章,從不同角度說明本篇主旨。大體來說,這四十篇是由宏觀到細節、由內到外。*捲有《君道》、《政體》兩篇,從宏觀上闡釋太宗的為君之道和為政之體。第二捲包括《任賢》、《求諫》、《納諫》,主要講進諫的重要性。第三捲講君臣關係、擇官任人、封邦建國,屬於國傢治理範疇。第四捲從《太子諸王定分》到《規諫太子》,主要圍繞訓誡諸弟皇子展開。第五捲大緻是關於臣子道德和義務的規定,包括仁義、誠信等準則。第六捲從儉約、謙讓、仁惻等不同方麵,較全麵地反映瞭貞觀政治理念的細節層麵。第七捲闡釋禮樂學問對於治理國傢的重要性。第八捲是關於農業、刑法、邦交等方麵的內容。第九捲著眼於徵伐安邊,包括擊突厥、徵高麗這兩次太宗朝*為重要的對外行動,並反映齣太宗的民族思想。第十捲則講行幸、畋獵等戒懼之事,以《慎終》作為全書十捲四十篇的結尾,引人深思。
目錄
前言
君道
政體第二
任賢第三
求諫第四
納諫第五
君臣鑒戒第六
擇官第七
封建第八
太子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師傅第十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
規諫太子第十二
仁義第十三
忠義第十四
孝友第十五
公平第十六
誠信第十七
儉約第十八
謙讓第十九
仁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語第二十二
杜讒邪第二十三
悔過第二十四
奢縱第二十五
貪鄙第二十六
崇儒學第二十七
文史第二十八
禮樂第二十九
務農第三十
刑法第三十一
赦令第三十二
貢賦第三十三
辨興亡第三十四
徵伐第三十五
安邊第三十六
行幸第三十七
畋獵第三十八
災祥第三十九
慎終第四十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它不像有些古文白話翻譯那樣,為瞭追求“流暢”而喪失瞭原文的莊重和韻味,顯得矯揉造作。相反,它保留瞭古典文本那種特有的凝練和節奏感,但又通過精準的現代漢語進行梳理和注釋,使得即便不是曆史專業齣身的讀者,也能輕鬆領會其深層含義。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對話的還原處理,那種抑揚頓挫的語調仿佛真的能從紙麵上跳躍齣來。比如,記載唐太宗與大臣們討論國傢大事的場景,往往隻用寥寥數語,但其中蘊含的張力和智慧卻極為豐富。它教會我,真正的溝通藝術在於“少說多聽”,在於話語背後的深層意圖。閱讀過程是一種享受,因為它不需要我費力去“解碼”,文字的力量直接作用於心智,這種閱讀的效率和愉悅感,非常難得。
評分我嚮來對曆史人物的言行錄比較感興趣,但很多市麵上的版本要麼是過於學術化,充滿瞭晦澀難懂的注釋和考據,讀起來像在啃石頭;要麼就是過於通俗化,為瞭迎閤大眾而削弱瞭原著的精髓和深度。而這本,恰恰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史料堆砌,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智者,娓娓道來那些唐朝名臣們在君王麵前如何審時度勢、如何規勸進諫的細節。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納諫”和“用人”那幾章的論述。它不是簡單地描述事件,而是深入挖掘瞭李世民和他的顧問們之間那種高頻次的、近乎於藝術的交流模式。讀著讀著,我常常會聯想到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如何嚮上級清晰地錶達不同意見,如何在團隊中識彆齣真正有遠見的人纔,這些古老的智慧,經過精煉的文字提煉後,立馬就變得鮮活起來,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這種跨越韆年的對話感,是閱讀這本書最令人著迷的地方。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透著雅緻的氣息,拿在手裏就感覺不是一般的暢銷書那種輕飄飄的質感。封麵那種淡淡的宣紙紋理,配上燙金的字體,古韻悠然而生,讓人忍不住想去翻閱。我特意找瞭個周末的下午,泡瞭壺熱茶,纔正式開始閱讀。一上手,就被它排版的細緻給吸引住瞭。字號大小適中,行距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一點都不覺得疲勞。要知道,很多古籍的現代版本為瞭省成本,排版簡直是災難,但這本書顯然在這些細節上是下足瞭功夫的。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工藝品,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享受到視覺上的愉悅。我甚至考慮過,如果未來有朋友喬遷或者祝壽,這套書絕對是拿得齣手的好禮,它承載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品味。那種翻開扉頁,聞到油墨和紙張混閤的獨特香氣,真的能讓人瞬間沉浸到那個曆史的氛圍中去,這種實體書的體驗,是任何電子閱讀器都無法替代的。
評分這本書在講解古代政治哲學時,那種抽絲剝繭的邏輯性,簡直讓人拍案叫絕。它沒有簡單地將“貞觀之治”歸功於某幾位英雄人物的超常發揮,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復雜的係統工程來剖析。比如,書中對“循吏與績吏”的區分,就非常精闢。它指齣瞭古代為官者在不同階段需要具備的不同特質,以及如何在“求穩”與“求進”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動態平衡。我發現,作者在闡述這些概念時,采用瞭大量的對比手法,一會兒是魏徵的直言不諱,一會兒又是房玄齡的圓融周到,通過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展現瞭君主在治理國傢時所需要的多元化視角。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讓我對“完美領導力”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是單一模闆,而是一種根據環境變化不斷調整的適應性策略。讀完這些章節,我甚至開始重新審視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某些“最佳實踐”,思考它們是否也存在著適用於特定情境的局限性。
評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曆史的獨特“透鏡”。它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秘史集錦,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正確做人、如何高效治理”的實戰手冊。我常常在思考,為什麼兩韆多年前的經驗教訓,在今天看來依然能提供如此強大的解釋力。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提煉的是那些跨越時代的、關於人性、關於權力的基本規律,而不是那些轉瞬即逝的時事評論。它讓我明白瞭,無論是管理一個龐大的帝國,還是管理一個小型的團隊,其核心邏輯是相通的——那就是理解人的復雜性,並用恰當的製度和德行去引導和約束。每次閤上書本,我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好像思路被梳理得更加清晰瞭,對眼前的一些復雜局麵也能從更宏大、更長遠的角度去審視。這對於提升個人的心智成熟度,確實有著潛移默化的幫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