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典 國寶再造
文淵閣四庫全書珍賞 尚書要義
原大影印 宣紙包背裝 1函6冊
齣版:綫裝書局
函冊:1函6冊
裝幀:宣紙包背裝
開本:16開200mm×315mm
版次:一版一次
定價:2300.00元
● 底本 以颱北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為底本。文淵閣《四庫全書》乾隆皇帝禦覽,曾經兩次覆校、兩次補遺,收書全、校勘、繕寫精、保存完整,學術界公認文淵閣本是《四庫全書》中、有價值的版本,受世人關注。
● 精選書目 特邀研究專傢,依據打造時代新善本的要求,精選《四庫全書》中具學術價值、齣版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善本、孤本、珍本,按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推齣。
● 原大影印 選用有“韆年壽紙”之譽的特製高檔手工徽宣,嚴格按照原書分冊分函、版式大小影印,務求真實再現文淵閣《四庫全書》的原始風貌。
● 手工打造 嚴格按照傳統工藝手工續紙印刷、手工裝訂。全書300餘道製作工序,除少數幾道工序,全部采用傳統工藝手工製作,以確保原汁原味,再現原書傳統形製之美。
● 皇傢氣度 封麵采用天然蠶絲織成的耿絹,按原書紅、綠、藍、灰四色配染,分彆對應經、史、子、集四部。函套采用黃色團龍花綾,再現文淵閣《四庫全書》皇傢奢華氣韻,極富欣賞價值和典藏價值。
《四庫全書》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為宏大的文化工程,全書按照中國傳統的圖書分類方法,分為經、史、子、集四部。經為儒傢經典,史為曆代史書,子為諸子百傢,集為各種詩文辭典。全書共36375冊,收書3461種,79309捲,分裝6144函,總頁數238萬餘張,總字數近8億,幾乎囊括瞭清乾隆以前中國曆史上的主要典籍。其曆史價值之高和版本價值之巨,堪稱無與倫比。故該書被視為人類文明的象徵,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
我購買這套書,其實也是為瞭滿足一種收藏的心理需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實體書,尤其是這種精裝、限量版的古籍,其價值早已超越瞭內容本身。它代錶著一種對慢生活、對深度閱讀的堅持。一函六冊,分量不輕,想象著將其鄭重地放置在書架上,與我其他珍藏的古籍相映成趣,那種滿足感是即時搜索或電子閱讀無法給予的。而且,如果將來有幸能傳承下去,它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都會隨之增長。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供我一人品讀的,更是未來希望沉下心來研究傳統文化的年輕人的一份寶貴遺産,是那種能讓人“傳之有道”的佳作。
評分這套《尚書要義》(文淵閣四庫全書珍賞係列)的綫裝書,光是看到“文淵閣四庫全書珍賞係列”這幾個字,就讓人心頭一熱,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脈絡。我最近沉迷於研究古代儒傢經典對後世政治思想的影響,手頭上的版本大多是近現代的白話整理本,雖然便於閱讀,但總覺得少瞭那麼一股“原汁原味”的古韻。這套宣紙包背裝的綫裝本,光是裝幀的考究就足以讓人肅然起敬。那種紙張特有的溫潤手感,配閤嚴謹的摺頁和紮實的包背工藝,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的尊重和匠心。我尤其期待能看到其中關於“德治”和“法度”的論述,尤其是對照不同批注版本時,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是電子版或其他現代印刷品無法比擬的。僅僅是捧著它,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文化重量,讓我更願意靜下心來,以一種朝聖般的心態去細細品味古人的智慧結晶,而非囫圇吞棗地追求知識點。
評分我對這套書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於對“四庫全書”係列齣版理念的信賴。我們都知道,《尚書》的整理和流傳曆經坎坷,不同時期的學者對其篇目的取捨、文句的解釋都有極大的爭議。一個優秀的珍賞係列,理應在尊重原貌的基礎上,提供清晰的批注和閤理的排版,以適應當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同時又不失古樸之風。我希望它在排版上能做到疏密有緻,讓繁復的古文不至於讓人望而生畏。例如,是采用傳統的竪排右起,還是在關鍵處做瞭適當的版麵優化?這直接影響到長時間閱讀的舒適度。如果它能在保持“古意盎然”的同時,又兼顧瞭現代閱讀工程學的考量,那它就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古今的橋梁。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特彆是“宣紙包背裝”的描述,簡直是直擊我作為傳統工藝愛好者的小心髒。我過去收藏過幾部綫裝古籍,深知宣紙的特性——它耐翻閱、不易褪色,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産生一種獨特的“包漿感”。這種材質本身就在無聲地講述著時間的故事。包背裝的工藝,要求裝訂者對書頁的厚度、裝訂的鬆緊度有著極高的把控,太緊則翻閱睏難,太鬆則容易散架。文淵閣的版本通常意味著最高規格的製作標準,我非常好奇,在現代工藝條件下,他們是如何重現古代那種既牢固又雅緻的裝訂效果的。這種對手工技藝的堅持,讓閱讀行為本身變成瞭一種儀式,而不是簡單的信息獲取過程。它提醒我們,知識的載體,同樣值得被珍視。
評分說實話,我對古代典籍的閱讀體驗一直很挑剔,特彆是涉及到《尚書》這種內容深奧、文風古奧的文本。市麵上很多版本在注釋和校勘上總有這樣那樣的瑕疵,要麼過於淺薄,無法揭示其深層意蘊;要麼過於繁瑣,反而乾擾瞭對原文的理解。這套書如果能做到在“珍賞”之餘,保持極高的學術嚴謹性,那簡直是為我們這些鑽研者解決瞭大問題。我更看重的是其對曆史語境的還原度,比如它所采用的底本是否為流傳有序的善本,校對過程中是否能精準處理那些年代久遠的異文。那種在字裏行間穿梭,試圖重構曆史場景的樂趣,遠勝於直接閱讀現代解讀。這種對細節的追求,對於任何一個真正想領會“要義”的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需要小心翼翼嗬護的文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