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典 国宝再造
文渊阁四库全书珍赏 尚书要义
原大影印 宣纸包背装 1函6册
出版:线装书局
函册:1函6册
装帧:宣纸包背装
开本:16开200mm×315mm
版次:一版一次
定价:2300.00元
● 底本 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为底本。文渊阁《四库全书》乾隆皇帝御览,曾经两次覆校、两次补遗,收书全、校勘、缮写精、保存完整,学术界公认文渊阁本是《四库全书》中、有价值的版本,受世人关注。
● 精选书目 特邀研究专家,依据打造时代新善本的要求,精选《四库全书》中具学术价值、出版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善本、孤本、珍本,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推出。
● 原大影印 选用有“千年寿纸”之誉的特制高档手工徽宣,严格按照原书分册分函、版式大小影印,务求真实再现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原始风貌。
● 手工打造 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手工续纸印刷、手工装订。全书300余道制作工序,除少数几道工序,全部采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以确保原汁原味,再现原书传统形制之美。
● 皇家气度 封面采用天然蚕丝织成的耿绢,按原书红、绿、蓝、灰四色配染,分别对应经、史、子、集四部。函套采用黄色团龙花绫,再现文渊阁《四库全书》皇家奢华气韵,极富欣赏价值和典藏价值。
《四库全书》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为宏大的文化工程,全书按照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方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为儒家经典,史为历代史书,子为诸子百家,集为各种诗文辞典。全书共36375册,收书3461种,79309卷,分装6144函,总页数238万余张,总字数近8亿,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其历史价值之高和版本价值之巨,堪称无与伦比。故该书被视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套书的装帧,特别是“宣纸包背装”的描述,简直是直击我作为传统工艺爱好者的小心脏。我过去收藏过几部线装古籍,深知宣纸的特性——它耐翻阅、不易褪色,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一种独特的“包浆感”。这种材质本身就在无声地讲述着时间的故事。包背装的工艺,要求装订者对书页的厚度、装订的松紧度有着极高的把控,太紧则翻阅困难,太松则容易散架。文渊阁的版本通常意味着最高规格的制作标准,我非常好奇,在现代工艺条件下,他们是如何重现古代那种既牢固又雅致的装订效果的。这种对手工技艺的坚持,让阅读行为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过程。它提醒我们,知识的载体,同样值得被珍视。
评分这套《尚书要义》(文渊阁四库全书珍赏系列)的线装书,光是看到“文渊阁四库全书珍赏系列”这几个字,就让人心头一热,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古代儒家经典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影响,手头上的版本大多是近现代的白话整理本,虽然便于阅读,但总觉得少了那么一股“原汁原味”的古韵。这套宣纸包背装的线装本,光是装帧的考究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那种纸张特有的温润手感,配合严谨的折页和扎实的包背工艺,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的尊重和匠心。我尤其期待能看到其中关于“德治”和“法度”的论述,尤其是对照不同批注版本时,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电子版或其他现代印刷品无法比拟的。仅仅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文化重量,让我更愿意静下心来,以一种朝圣般的心态去细细品味古人的智慧结晶,而非囫囵吞枣地追求知识点。
评分我购买这套书,其实也是为了满足一种收藏的心理需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实体书,尤其是这种精装、限量版的古籍,其价值早已超越了内容本身。它代表着一种对慢生活、对深度阅读的坚持。一函六册,分量不轻,想象着将其郑重地放置在书架上,与我其他珍藏的古籍相映成趣,那种满足感是即时搜索或电子阅读无法给予的。而且,如果将来有幸能传承下去,它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都会随之增长。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供我一人品读的,更是未来希望沉下心来研究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的一份宝贵遗产,是那种能让人“传之有道”的佳作。
评分说实话,我对古代典籍的阅读体验一直很挑剔,特别是涉及到《尚书》这种内容深奥、文风古奥的文本。市面上很多版本在注释和校勘上总有这样那样的瑕疵,要么过于浅薄,无法揭示其深层意蕴;要么过于繁琐,反而干扰了对原文的理解。这套书如果能做到在“珍赏”之余,保持极高的学术严谨性,那简直是为我们这些钻研者解决了大问题。我更看重的是其对历史语境的还原度,比如它所采用的底本是否为流传有序的善本,校对过程中是否能精准处理那些年代久远的异文。那种在字里行间穿梭,试图重构历史场景的乐趣,远胜于直接阅读现代解读。这种对细节的追求,对于任何一个真正想领会“要义”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需要小心翼翼呵护的文物。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四库全书”系列出版理念的信赖。我们都知道,《尚书》的整理和流传历经坎坷,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其篇目的取舍、文句的解释都有极大的争议。一个优秀的珍赏系列,理应在尊重原貌的基础上,提供清晰的批注和合理的排版,以适应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又不失古朴之风。我希望它在排版上能做到疏密有致,让繁复的古文不至于让人望而生畏。例如,是采用传统的竖排右起,还是在关键处做了适当的版面优化?这直接影响到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如果它能在保持“古意盎然”的同时,又兼顾了现代阅读工程学的考量,那它就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