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升庵詩話新箋證(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全3冊)
定價:148.00元
作者:(明)楊慎,王大厚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08-12-01
ISBN:978710106373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1.22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楊慎(一四八八!一五五九》,字用修,彆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殿試,授翰林院修撰,時年二十四。嘉靖三年《一五二四》,以上疏議大禮,兩被廷杖,斃而蘇,鏇謫戍雲南永昌衛《今雲南保山》,從此僻居邊疆三十五年。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卒於戍所,已七十二矣。升庵既得罪時君,自知不為當世所容,雖處遐荒,獨肆誌於學,著作之富,為一代冠。身後譽之者固多,毀之者亦復不少,要其緒言餘論,足以傾動當時而影響於後世。今校理《升庵詩話》,因揭櫫數端,桷略論之,以弁於首焉。
《升庵詩話新箋證(套裝上中下冊)》以《升庵外集》十二捲為主,以《函海》本《升庵詩話》及有關《詩話》各本參校,今斟酌去取,共得五九十六條。新箋本在作者父親王仲鏞教授原有箋證之基礎上重加新箋,首先著重於搜求升庵之所引據,於原箋所未及或已箋而未盡者,皆盡力窮探其本源,注明其齣處。進而考核其異同,查檢其疏誤。其或記憶失誤,或考論偶疏,或乃有意改竄,或乃強為牽閤,皆酌加分辨,略為說明。凡有眾議紛紜,而與升庵之說可互為參詳者,則略舉其要,並稍疏己意,以明是。或有奧辭僻典,不注不足以明升庵之意者,亦稍加注明,以利讀者。另將詩話之外書中輯齣詩話資料,共得三九條。及各書序跋、年譜、誌傳、逸事等,並附書末。
目錄
前言
凡例
升庵詩話新箋證上冊
升庵詩話新箋證捲一
古詩二言至十二日
四言詩
雉噫
白渠歌
探情以華
鴻篆
七經詩集句之始
四言詩自然句
上巳詩
雪贊書紈扇
孫思邈詩
袁崧山川記
南裔誌
六言詩始
荔枝六言
咄喑歌
麥含金
狄香
古歌銅雀詞
曹孟德樂府
曹子建遣詩
甄後塘上行
升庵詩話新箋證捲二
橫浦論詩
王粲用劉歆賦語
劉文房詩
連綿字
陸士衡詩
趙李
湖陰麯題誤
寄梅事
苻堅詩
傅玄雜詩
粘天
慧遠詩
帛道猷詩
古詩用古韻
凝笳疊鼓
謝靈運逸詩
牽綫
串
謝靈運逸句
晚見朝日
顔謝詩評
陶淵明九月九日
東坡評陶詩
驅雁
後山詩話
平楚
謝詩
古今樂綠
掛鬍床
夏侯湛補亡詩
石城樂
估客樂
魏收挾瑟歌
魏收贈裴伯茂詩
王融詩
長河既已縈
梁武白紆辭
瑟居
梁簡文詠楓葉詩
梁簡文和蕭侍中子顯春彆
灘澦
梁簡文帝詠螢詩
韋應物螢火詩
梁元帝陽雲館柳詩
攀兀帝登花亭懷荊楚
落星遠戍
蕭子顯春彆
蕭紀巫峽詩
升庵詩話新箋證捲三
……
升庵詩話新箋證中冊
升庵詩話新箋證下冊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部文集給我的感受,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文本復述或觀點堆砌,更像是一場與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深度交流。作者們在解讀詩話時,沒有將古人的觀點“抽離”到現代語境中去進行生硬評判,而是努力還原其産生的時代氛圍和作者心境。讀著讀著,我仿佛能感受到當年那些文人墨客在特定曆史節點下的心緒起伏和創作動機。這種深入文本肌理的解讀,使得原本乾巴巴的理論分析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它教會我的,是如何用更具同理心和曆史縱深感的視角去審視古典文學遺産,這對於培養一個研究者的“史識”至關重要。
評分閱讀的體驗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內容的梳理和注釋的詳盡程度。這部作品在考證和箋注方麵所展現齣的嚴謹性,絕對是教科書級彆的。對於那些晦澀難懂的詩話原文,作者團隊的考證工作簡直是化繁為簡,層層剝開迷霧,讓人茅塞頓開。特彆是那些涉及到具體典故、人物生平和時代背景的解釋,都引用瞭大量的旁證和側證,清晰地勾勒齣瞭曆史的脈絡。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不同版本差異時所采取的審慎態度,沒有輕易下定論,而是將不同觀點並置,供讀者自行判斷,這種學術的誠實度讓人非常信服。對於我們這些希望深入探究古典文學精髓的研究者來說,這樣的注釋係統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
評分作為一套三冊的叢書,其結構上的完整性和邏輯上的遞進性處理得非常高明。它並非是簡單地將內容平鋪直敘,而是似乎在編排上遵循瞭一種由宏觀到微觀,再迴歸整體審視的思路。第一冊可能側重於對基礎概念的梳理和主要文本的框架搭建,第二冊則深入到具體的詩話細節和旁徵博引,而第三冊則似乎承擔瞭總結升華和跨文本對比的重任。這種層層遞進的結構,非常有利於讀者係統性地吸收知識,也方便研究者在需要時快速定位到特定的研究層麵。對於需要進行大量引用的學術工作而言,這種清晰的結構劃分,極大地提高瞭工作效率。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令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時,那厚實的紙張觸感和細膩的印刷質量就給我留下瞭極佳的第一印象。封麵設計很典雅,既有傳統韻味又不失現代感,那種沉穩的色調和恰到好處的留白,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部有分量的學術著作。特彆是那種微微泛黃的書頁邊緣處理,仿佛帶著曆史的溫度,讓人在翻閱時有一種與古人對話的莊重感。三冊書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內頁的字體大小和行間距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可以看齣,齣版方在書籍的物理形態上是下瞭大功夫的,這對於嚴肅的文學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尊重和享受。裝幀的精美程度,足以讓它成為書架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綫,而不僅僅是一套普通的工具書。
評分我驚喜地發現,這部作品在“新”的方麵也做瞭很多當代性的工作。它繼承瞭傳統箋注的精粹,但同時又融入瞭現代學術的視野和方法論。例如,對於一些牽涉到版本流傳和文本異文的討論,它明顯采用瞭更精細化的文獻學手段進行辨析,這在以往的一些古典注釋書中是相對少見的。而且,在引用和參考最新的相關研究成果時,也做到瞭與時俱進,使得整部書在紮根於傳統的同時,也展現齣鮮明的時代特徵和研究前沿性。這錶明編纂者並非隻是做簡單的整理工作,而是在積極參與和推動相關領域的學術發展,使得這套書具有瞭長久的參考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