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圓覺經 | 作者 | 張保勝 |
| 定價 | 45.00元 | 齣版社 | 東方齣版社 |
| ISBN | 9787506085694 | 齣版日期 | 2016-09-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圓覺經》是佛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其中心思想主要在強調一切萬法皆含攝與圓覺妙心,有情眾生的四聖六凡和無情的山河大地,都是圓覺妙心所變現的。《圓覺經》對中國佛教華嚴宗、天颱宗禪宗、密宗等都有重要的影響,如第七章大威德的齣場,就是明顯的密宗特徵,因此也受到密宗的重視。 |
| 作者簡介 | |
| 張保勝,北京大學教授。師從季羨林、金剋木。主修梵文、巴利文。譯著《薄伽梵歌》,著有《數論頌析辨》等。 |
| 目錄 | |
| 題解�輟��錁�典�輟��歇�1文殊章�輟�2普賢章�輟�3普眼章�輟�4金剛藏章��5彌勒章�輟�6清淨慧章��7威德自在章8辨音章�輟�9淨諸業障章10普覺章�輟�11圓覺章�輟�12賢善首章�暝戳鰵杲饉氮旮鉸吉�1大方廣圓覺修多羅瞭義經略疏序��2大方廣修多羅瞭義經序��3刻圓覺經解後跋 4圓覺經講義序�輟�5圓覺經�輟�參考書目�輟� |
| 編輯推薦 | |
| 《圓覺經》為漢傳佛教重要經典,學佛者必讀經典之一。本係列叢書為星雲大師總監修,名傢釋譯,版本,在市場上具有性。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為獨特,帶著一種古典的、疏離的美感。它很少使用我們現代人熟悉的日常口語,而是采用瞭一種更加凝練和富有韻律感的句式,這使得閱讀過程本身變成瞭一種對語言藝術的欣賞。我感覺自己仿佛在聆聽一段由古人吟誦的經文,每一個轉摺和停頓都有其內在的邏輯和節奏感。當然,這對於初次接觸此類文本的讀者來說,可能構成一道不小的門檻,我承認,我剛開始時查閱瞭大量的注釋和背景資料纔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但一旦適應瞭這種語境,你會發現它所蘊含的信息密度是驚人的。它更像是一部思想的“地圖集”,標示齣瞭古代智慧的復雜地形,而不是一份簡單的旅遊指南。它挑戰的不是你的智商,而是你的“心力”——你願意為理解世界付齣多少沉靜的時間。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是一場精神上的“馬拉鬆”。它要求讀者具備極高的專注力和持久的耐心,因為作者的敘述節奏非常緩慢,每一章都像是一塊塊精心打磨的玉石,需要你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其內部的紋理。我最初有些不適應這種“慢熱”的風格,甚至幾次差點想閤上書本去翻閱一些更直接的摘要。但最終堅持下來後,我發現這種慢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拆解瞭許多宏大的理論,將其分解成可以被個體感知和消化的單元。讀到某一章節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遠比直接閱讀結論要來得深刻和持久。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並非簡單地介紹“是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為什麼會是這樣”,探討瞭其産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思潮的深層動因。它不迎閤快餐文化,實實在在地為讀者搭建瞭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的穩固平颱。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來自於它對“確定性”的解構。在很多現代讀物中,作者往往緻力於提供一套完整的、自洽的體係,給人以終極答案的錯覺。然而,這本著作卻恰恰相反,它熱衷於揭示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觀念內部的張力與矛盾。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為我們指明方嚮,而是更傾嚮於展示路途的復雜性。這種“不提供現成答案”的態度,起初讓人感到迷茫和不安,仿佛站在一片無邊無際的迷霧中。但細細品味後,我體會到這其實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尊重,是對讀者獨立判斷能力的信任。它鼓勵我們在迷霧中自行摸索,去感受那些思想交鋒時産生的火花。這本書並非教你如何生存,而是教你如何麵對生存本身的“不確定性”,極具現代意義。
評分最近讀完一本關於古代哲學思辨的著作,真是讓人耳目一新。這本書的結構非常精巧,作者以一種近乎“導覽”的方式,帶領讀者穿梭於那些晦澀難懂的古籍文本之間。它並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提問和反思,引導我們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概念。我特彆欣賞它在闡述復雜思想時的那種剋製與精確,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仿佛經過瞭韆錘百煉,避免瞭任何不必要的誇張或煽情。讀起來,就像是跟隨一位博學的老者在清晨的竹林中漫步,空氣是涼爽的,思維是清晰的。它迫使你放慢腳步,去體會文字背後的重量和曆史的沉澱。對於那些渴望深入瞭解古代思想流變脈絡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它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韻味,難得的好書。
評分從裝幀和排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也體現瞭一種對傳統的敬畏。它的紙張選擇和字體設計都透露齣一種沉穩厚重的氣質,讓人在翻閱時就能感受到其內容的重量。這種實體書的體驗,是電子設備難以比擬的。它鼓勵你將書頁摺角、做筆記,與文字進行物理上的互動。內容上,它巧妙地將敘事、論辯和隱喻熔於一爐,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論探討變得富有畫麵感。例如,作者在解釋某個復雜的形而上學概念時,引用瞭一段極為生動的自然景象描寫,一下子就將抽象的思辨拉迴到瞭具體的感官層麵。這錶明,即便是最深奧的哲學思考,也離不開對我們日常經驗世界的深刻洞察。這是一本需要被“體悟”而不是僅僅被“閱讀”的書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