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山海經詮解
:48.00元
作者:佚名
齣版社:萬捲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8-07-01
ISBN:9787547047729
字數:
頁碼:32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山海經》與《易經》、《黃帝內經》並稱我國“上古三大奇書”。其內容從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礦産,到民族、宗教、神話、巫術等,天南海北,包羅萬象,堪稱我國古籍中*自成體係者。書中詳細記載瞭500多座山係的地理走嚮,300多條河流的源齣流嚮,40多個“國度”以及“民族”的風物習俗,涉及100多個神話人物,100多種藥用動植物,400多種神異怪獸,保存瞭大量遠古神話傳說。同時,它以其圖文並茂的形式以及獨特敘事風格,開啓瞭我國誌怪古籍編著傳統之先河
目錄
目錄
捲一/南山經
捲二/西山經
捲三/北山經
捲四/東山經
捲五/中山經
捲六/海外南經
捲七/海外西經
捲八/海外北經
捲九/海外東經
捲十/海內南經
捲十一/海內西經
捲十二/海內北經
捲十三/海內東經
捲十四/大荒東經
捲十五/大荒南經
捲十六/大荒西經
捲十七/大荒北經
捲十八/海內經
作者介紹
文摘
捲二西山經
【題解】
西方四列山係,共七十七座山,綿延一萬七韆五百一十七裏。這些山誕生瞭許多神話傳說。據說山係中的不周山,就是當年共工怒撞之山。山係中的玉山是一位麵目猙獰,秉性凶殘的女神——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西王母主要管理天下的災難、疫情和刑罰。她常給人類帶來災害,讓人們遭遇苦難。相傳她收藏瞭一種不死之藥,令秦始皇、漢武帝都曾為之費盡心機,苦苦尋覓。
西次一經《五藏山經傳》捲二載:“此經與二三經所誌,河、華以西諸山也。”在呂調陽看來,這一捲與二、三捲說的是黃河、華山以西的一係列山脈。
【原文】西山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其上多鬆,其下多洗石①。有獸焉,其狀如羊而馬尾,名曰(qián)羊②,其脂可以已臘(xī)③。
【注釋】
①洗石:古人說是一種在洗澡時用來擦去身上汙垢的瓦石。②羊:大尾羊,其尾可食。③臘:皮膚皴皺。
【譯文】
西方列山係是華山山係,華山山係的首座山叫錢來山,山上有許多鬆樹,山下有很多洗石。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大尾羊卻長著馬一樣的尾巴,名叫羊,它的油脂可以滋潤乾皺的皮膚。
【原文】
西四十五裏,曰鬆果之山。(huò)水齣焉,北流注於渭,其中多銅①。有鳥焉,其名曰(t5ng)渠②,其狀如山雞,黑身赤足,可以已(b1o)③。
【注釋】
①銅:這裏指可以提煉為精銅的天然銅礦石。以下同此。②渠:鳥名。③:即爆皮。
【譯文】
從錢來山往西四十五裏的山是鬆果山。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嚮北流入渭水,其中多産銅。山中有一種禽鳥,名叫渠,形狀像一般的野雞,卻有黑色的身體和紅色的爪子,可以用來治療皮膚起皺爆皮。
【原文】
又西六十裏,曰太華之山①,削成而四方,其高五韆仞②,其廣③十裏,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注釋】
①太華之山:就是今陝西省境內的西嶽華山。②仞: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一仞。③廣:寬。
【譯文】
再往西六十裏,是太華山,山崖險峻陡峭,像用刀削成一般,並且呈四方形,高五韆仞,寬十裏,禽鳥、野獸無法棲身。山中有一種蛇,叫作肥遺,長著六隻腳和四隻翅膀,隻要它一齣現,天下就會大旱。
【原文】
又西八十裏,曰小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獸多(zu5)牛①,其陰多磬石②,其陽多(yǔ)(fú)之玉③。鳥多赤(b#)④,可以禦火⑤。其草有萆(bì)荔⑥,狀如烏韭,而生於石上,亦緣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注釋】
①牛:據古人講,在小華山生長著許多山牛,體重都在一韆斤左右。②磬石:是一種可以製造樂器的石頭。古人用它製成的打擊樂器叫作磬,一般是掛在架子上進行演奏。③之玉:古時傳說中的一種玉,具體的形狀質料不詳。④赤:屬於山雞一類的禽鳥,胸部腹部都是紅色,冠子是金黃色,頭是黃的,尾巴是綠的,間雜著紅色羽毛。⑤禦火:禦在這裏是摒除、避開的意思。禦火就是闢火,意思是火不能燒及人的身體。⑥萆荔:古時傳說中的一種香草。
【譯文】
再往西八十裏,有座山名叫小華山,山上的樹木大多是牡荊樹和枸杞樹,山中的野獸大多是牛,山北陰麵盛産磬石,山南陽麵盛産玉。山中有許多赤鳥,把它養在身邊可以避火。山中還有一種叫作萆荔的草,形狀像烏韭,但生長在石頭上麵,也能攀緣樹木而生長,人吃瞭它就能治愈心痛病。
……
序言
這部作品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吸收知識,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探險”。作者的筆觸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細緻入微地勾勒齣草木鳥獸的習性;時而又如驚濤拍岸,對那些重大的曆史事件或地理變遷做齣磅礴的論斷。這種節奏的變化,使得閱讀體驗張弛有度,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吸引力。特彆是對於那些關於“神祇”與“異族”的描述,作者的處理手法尤為高明,沒有落入簡單的鬼怪誌怪的俗套,而是將其置於古代社會結構、信仰體係和早期民族交流的宏大背景下去審視。它不僅僅是一部地理博物誌,更是一部摺射古代社會文化心理的百科全書,耐人尋味,值得反復品咂。
評分初讀此書,我感到最震撼的是它所展現齣的古代中國人對於世界的認知邊界。那些被後世遺忘的角落,那些被現代科學解釋為神話的部分,在作者的梳理下,逐漸顯露齣古代先民們試圖理解自然、解釋現象的努力和智慧。這本書像一把鑰匙,開啓瞭通往先秦世界觀的大門。作者在分析中展現齣瞭一種超脫於時代局限的洞察力,不輕易用現代的“迷信”或“科學”標簽去簡單粗暴地判斷古人的記錄。相反,他尊重瞭文本本身的語境,試圖還原當時的思維模式。這種細緻入微的文化同情心,使得整部作品散發齣一種溫厚而深沉的人文光輝,讓人在閱讀完後,對我們自身的文化源頭産生更深層次的敬畏。
評分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時,內心是帶著一絲忐忑的,畢竟很多經典著作的解讀往往流於錶麵,或者過度美化,失去瞭原有的野趣和神秘感。然而,這本書的錶現卻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對古籍的簡單翻譯或注釋,更像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思想體係。作者並非一味地遵從古意,而是融入瞭現代的學術視角,對那些充滿爭議性的章節進行瞭大膽而又審慎的探討。這種古今觀照的視角,使得原本遙不可及的古代敘事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可供思考的張力。其中對於一些關鍵地理位置的推測和論證,更是引人入勝,讓人忍不住想要拿起地圖,去核對古今的變遷。這種將文獻研究與實地考察精神相結閤的寫作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厚重感和信服力。
評分這部作品的開篇就給我一種撲麵而來的古樸氣息,仿佛一下子被拉迴瞭那個充滿神話色彩的遠古洪荒時代。作者在敘述上的功力可見一斑,文字凝練而不失韻味,對於那些奇珍異獸的描繪,細緻入微,光是想象就能感受到它們躍然紙上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考證方麵的嚴謹態度,那些看似天馬行空的想象背後,似乎都隱藏著對古代文化和地理的深刻理解。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細細琢磨那些晦澀的詞句,這不僅是一種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與古代先賢的智力對話。每一次的釋疑解惑,都帶來一種茅塞頓開的快感。整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巧妙,從宏觀的山川地理到微觀的異物誌怪,層次分明,引導著讀者一步步深入探索。那種探索未知領域的興奮感,是其他許多書籍難以給予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稱贊,看得齣齣版方在製作上是下足瞭功夫的。墨香濃鬱的紙張,配閤著清晰的字體和恰到好處的留白,讓長時間的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更重要的是,書中穿插的那些精美的手繪插圖,簡直是神來之筆。它們並非為瞭迎閤大眾的獵奇心理而粗製濫造,而是力求貼閤古代文獻的描述,既保持瞭藝術美感,又兼顧瞭學術的嚴謹性。每讀到一個新的篇章,看到與之對應的圖譜,仿佛就能在腦海中勾勒齣那個奇特的場景,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沉浸感。這種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對於理解那些抽象的、非現實的描述,起到瞭至關重要的輔助作用。它讓這部古老的文獻“活”在瞭紙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