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婚姻超市男女之战
定价:21.60元
作者:肖烨,于艾香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2-01
ISBN:9787505940383
字数:242000
页码:3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婚姻超市
从《大话西游》到《牵手》,从《渴望》到《过把瘾》,从“水果婚姻论”到“网络时代的爱情”……在关于爱情的故事和观念中,青年男女都能从中找到自己需要借鉴的东西。周星驰的那部《大话西游》使女人重新认识了猪八戒,发现这才是真正的情哥哥,是能疼爱人的情种。可惜男人并不这样看,男人有男人的观点,自信这种观点更合乎今天这个时代。《牵手》是为女人拍摄的,男人从中看到的是两种爱情,一种是理性的,另一种是感性的,就像看《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和林黛玉一样。于是在面对《过把瘾》那样的感情时,男人劝说女人采取一种“*麦穗寻找法”——男人比女人更像是理性动物,而理性动物才是人类的本性。一见钟情只应该存在于影视戏剧当中,现实里的婚姻应该像挑水果那样来选择,即使如此我们还不敢保证自己的婚姻美满,因为在网络时代时,婚姻就像股票一样,一半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半却不得不交给运气。
男女之战
这是一本叙述男女之间既相爱又斗争的书。
男人和女人既有性的诱惑又有性的鸿沟;既有爱的光芒又有恨的火种;既是一对形影不离的伴侣,更是一双不共戴天的冤家。女人在深夜常常自问,男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特权,女人终生都得在这种特权下生活吗?离开男人,巨大的空虚潮水般袭来;贴近男人,深沉的痛苦压在心头;若即若离,双方都在病态的渴望;一旦走近,男人的劣迹处处可见。女人,你该怎么办?
你已经被男人这块石头绊倒了一次,你还要被同一块石头再绊倒第二次?
是抑或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实在是太抓人眼球了,初次看到就忍不住好奇心,想知道“婚姻超市”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又怎么会演变成一场“男女之战”。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现代婚姻的种种困境,尤其是那种仿佛一切都可以用价格标签衡量,或者充满了博弈和较量的感觉。读完之后,我发现作者对婚姻的探讨非常深入,但又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分析。它更像是一部观察日记,记录了当代人在亲密关系中,那些难以言说的焦虑、期待与妥协。比如,书中对“匹配度”的探讨就特别有意思,它撕开了“灵魂伴侣”那层浪漫的面纱,直指现实中的资源交换与价值评估。我尤其欣赏作者笔下那些鲜活的女性角色,她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内助或受害者,而是积极地在婚姻这场“交易”中寻找最优解的策略家,即使她们的策略未必总是成功。书中对于“包邮”这个词的运用,更是妙极了,它暗示了某种对完美关系的廉价期待,而婚姻的真相往往是需要不断投入成本去维护的。整体而言,它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又不禁陷入沉思:我们所追求的婚姻,究竟是童话故事,还是一个需要精打细算的市场?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就像一场沉浸式的体验剧,让你不得不直面那些平时被我们用“爱”这个万能词汇巧妙掩盖的现实矛盾。它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时而像一个法庭上的质证环节,双方的论点和论据被清晰地摆放;时而又切换成一个温馨的家庭访谈,展现出无可奈何的温情。我非常喜欢作者对“沟通障碍”的描绘,它不是简单的“你没听懂我说的话”,而是双方在“超市”里习惯了用不同的“货币”来交流——一方试图用“付出的时间”结算,另一方却坚持要用“物质的回馈”来兑换。这种错位的价值体系,正是导致“男女之战”的核心矛盾。书中有一段关于“完美伴侣的退货政策”的描述,让我拍案叫绝,它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现代人对关系的非弹性需求:我们要求伴侣既要像稳定的储蓄罐,又要像惊喜的盲盒,一旦不如预期,立刻启动“我要换一个”的程序。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如何修复破损关系的药方,而在于它让你看清了,很多关系在购买之初,就已经种下了互相拆解的种子。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两性关系中那些老生常谈的抱怨集合,毕竟“男女之战”的标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网络上的口水战。然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极其巧妙的观察视角——“婚姻超市”。这个设定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作者仿佛搭建了一个巨大的、霓虹闪烁的商场,里面琳琅满目地摆放着各种“婚姻套餐”和“关系附加值服务”。我花了好大力气才跟上作者的叙事节奏,因为它并不完全是线性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场景和人物侧写来构建一个宏大的图景。书中对于“消费主义”如何渗透到亲密关系中的剖析,精准得令人心寒。它揭示了我们是如何不自觉地将择偶标准变成了一份详尽的购物清单,从身高体型到经济能力,再到情感付出比例,统统都要“货比三家”。最震撼我的部分是关于“售后服务”的描写,一旦婚姻进入“保修期”之外的磨损阶段,双方如何互相推诿责任,如何试图用更昂贵的新“产品”来替代旧的消耗品。这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答案,它只是把超市的监控录像展示给你看,让你自己去判断,这场消费盛宴背后,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书的时候,对封面上那种略带戏谑的标题感到一丝抗拒,总觉得它可能过于浮夸或者流于表面。但翻开内页后,我立刻被作者那冷峻又精准的笔触所吸引。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它没有使用那种矫揉造作的文学腔,而是用极其当代、贴近生活的语言,去解剖那些深埋在婚姻表象之下的权力结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隐形成本”的捕捉能力。比如,一个家庭中谁来承担“情感劳动”的重量,这个劳动在超市的价格标签上是看不见的,但它却是决定婚姻质量的“隐形税”。书中关于“七年之痒”的章节,并没有用俗套的剧情来填充,而是用经济学的模型来解释为什么热度会下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爱情中的残酷体现。这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一本普通的婚恋指南,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社会学、心理学与个体生存哲学的交汇点读物。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思维训练,对周遭已婚朋友的相处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开始反思自己对“圆满”的定义是否过于理想化。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的婚姻书籍大多试图教你如何“经营”关系,那么这本书则更像是在教你如何“看透”关系背后的商业逻辑。它的文字带着一种清醒到近乎刻薄的幽默感,尤其是在描述那些试图通过购买昂贵礼物来弥补情感空缺的行为时,那种讽刺是高级而有力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家庭资产的隐形分割”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对我触动很大。它讨论的不是房产和股票,而是那些难以量化的精神遗产和教育资源,它们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婚姻中筹码的。作者没有陷入愤世嫉俗的泥潭,而是在展示完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后,留下了一丝对“真诚连接”的微弱期待。这种平衡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读者在感到被冒犯的同时,又能被邀请去思考,在这样一个充斥着交易和比较的“超市”里,是否还存在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不打折的纯净地带。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在于它的颠覆性,它强迫你用一个冷酷的外部视角,重新审视自己最私密的情感契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