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的心语
定价:26.00元
作者:张芬之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43682511
字数:
页码:2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爱的心语》主要内容包括:天意、问我爱谁、天意、自从认识你、送、缘、雪与情、昔日的爱恋、愿、奔腾不息、瑰丽的梦、永远、羞答答、心安、爱妻、读信、祝福、因为有了你、笑一笑十年少、爱你的理由、花更艳、婚庆等。
目录
作者介绍
张芬之,安徽省灵璧县人,1945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生。原任《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高级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记者协会新闻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是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1968年投笔从戎,曾任北京军区空军宣传部新闻宣传科科长、北空导弹某师政治部副主任。1984年毛遂自荐转业进京,先后担任《中国报刊报》常务副总编,《中国新闻出版报》副总编、总编辑。1991年被评为全国新闻工作者。1993年进入中央党校地厅级干部进修部学习,同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韬奋新闻奖提名奖。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被评为高级编辑。曾连续15年担任中国新闻奖评委,连续8年担任国家新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1989年以来,先后出版过《笔耕路》、《信息录》、《人生是杯苦酒》、《报苑随笔》、《拾萃集》、《阅稿随笔》、《伏案拾萃》等7部新闻、文学专著,主编过《中国主流传媒》、《十步芳草》等多部新闻出版文集,曾先后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还获得过中宣部举办的繁荣出版好作品报告文学二等奖,在全国报刊上发表消息、通讯、评论、杂文、散文、报告文学、诗歌1000余篇,总计400余万字,是一位忠诚勤勉、自学成才、与人为善、才思敏捷、开拓奋进的新闻出版专业工作者。
文摘
序言
辑 天意
问我爱谁
天意
自从认识你
送
缘
雪与情
昔日的爱恋
愿
奔腾不息
瑰丽的梦
永远
羞答答
心安
爱妻
读信
祝福
因为有了你
笑一笑十年少
爱你的理由
花更艳
婚庆
一二三四
花果山庄抒怀
因为所以
欢乐一生
虎与猫
美不胜收
第二辑 相思
倩影
忘不了
思念
你是太阳
想
月
情思
盼
愁肠百转
正月十五
秋雨
相思
独步
像条蛇
春景
问苍天
……
第三辑 绝情
第四辑 爱恋
第五辑 散文
后记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其实已经足够吸引我了,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跨越文化隔阂的普适性情感力量。我是一个对语言细节非常敏感的读者,这本书的译文(或者如果是原版,则是作者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句子结构的长短错落有致,节奏感极强,读起来有一种音乐般的韵律感。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沉默”的运用。很多关键的转折点,都不是通过激烈的争吵或表白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人物长时间的沉默、一个眼神的交汇,甚至是一次不经意的触碰来完成的。这种对非语言交流的捕捉能力,简直是神乎其技。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微小瞬间,意识到很多重要的信息,恰恰隐藏在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之中。整本书读下来,我的内心被洗涤了一遍,感觉自己对人与人之间的复杂互动又多了一层体悟,这才是阅读带来的真正馈赠。
评分我通常偏爱科幻或者历史题材的读物,对于纯粹的情感叙事类作品,兴趣相对较低。然而,这次我完全被朋友的强烈推荐“绑架”了这本书,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打开了它。结果呢?彻底沦陷了。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其有说服力的世界观,虽然故事背景设定在当代,但作者对人性中那些亘古不变的欲望、恐惧与渴望的刻画,达到了近乎哲学思辨的深度。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爱情故事,更是在探讨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定义真正的“自我价值”。书中有一个桥段,关于主人公为了保护自己所珍视之物而做出的牺牲,那个场景的描写,力度之大,让我手中的书差点滑落。作者的文风是极其克制的,他/她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情感,而是通过精准的动作描写和环境烘托来营造氛围,这种“少即是多”的写作手法,反而产生了更强大的感染力。这本书的价值,绝对超越了一般的通俗小说范畴,值得反复玩味。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油墨的清香,一下子就将我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我尤其喜欢它封面设计的那种低调的奢华感,没有张扬的色彩,却在细节处透露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韵味。初读之下,我便被作者那细腻入微的观察力所折服。书中描绘的场景,无论是江南水乡的烟雨迷蒙,还是北方冬夜炉火旁的温馨絮语,都仿佛是昨日才发生在我眼前的事情,每一个细节,从人物的衣着纹理到空气中弥漫的气味,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特别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种隐忍的爱恋、错过的遗憾、以及最终修成正果的欣喜,如同剥开层层洋葱,让人在共鸣中体会到生命本身的复杂与美好。它不是那种直白的叙事,更像是一幅层层晕染的水墨画,需要你慢下来,静下心去品味那些留白之处蕴含的深意。我感觉作者的笔触是带着温度的,他/她似乎非常理解人性的幽微,总能在最不经意的地方,抛出一个直击灵魂的观点。读完第一部分,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的主人公们接下来将如何面对命运的捉弄与考验,那种悬念感,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我很少给一本书打出满分,因为总觉得世间万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瑕。但是,这本书在某些层面上,已经触及到了我个人阅读体验的“天花板”。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立刻感到轻松愉悦的作品,恰恰相反,它会带来一种深刻的、久远的“心痛感”,但这种痛楚是带着治愈效果的,它让你直面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触碰的阴影,并温柔地引导你走出来。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多条故事线索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掌控力,每一条线索都有其独立的生命力和逻辑,但最终却能完美地汇聚成一个宏大且和谐的整体,没有丝毫的拖沓或割裂感。这本书的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在精准地咬合,推动着故事向那个命中注定的结局前进。读完最后一页时,我甚至有一种失落感,仿佛失去了一群相处已久的朋友。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值得被珍藏,并向所有人大力推荐的杰作。
评分老实说,我并不是一个容易对文学作品产生如此强烈情感波动的人,但这本书,绝对是个异类。它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其巧妙,时而急促如山洪爆发,将人物推向绝境,时而又放缓得如同夏日午后的一杯清茶,让人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那些沉重的情感负担。我发现自己常常读着读着就停了下来,不是因为无聊,而是因为需要时间去整理思绪,去体会那种扑面而来的情绪冲击。书中对“时间”这个概念的探讨,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频繁地穿插回忆与现实,这种结构上的创新,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主角们内心深处无法磨灭的过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对话设计上的功力,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张力,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精确无误,充满了潜台词。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真实”,不是那种不加修饰的粗粝的真实,而是经过艺术提炼后,更接近生命本质的真实感。读完后,我花了很长时间盯着天花板发呆,那种书中的情景久久不能散去,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