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勒索 | ||
| 定價 | 45.00 | |
| 齣版社 | 四川人民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8年10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美]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 唐娜?弗雷澤(Donna Frazier) 責編:劉昱含 譯 者:杜玉蓉 |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 頁數 | ||
| 字數 | ||
| ISBN編碼 | 9787220107665 | |
| 重量 | ||
序言 1
第壹部分 情感勒索的來龍去脈 1
第壹章 診斷:情感勒索 16
六項緻命特徵 16
聲明原則的權利 20
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23
真正的動機 26
從變通到堅持 27
第2章 勒索的四種形態 31
施暴者 32
自虐者 40
悲情者 44
引誘者 47
情感勒索的影響力 51
第三章 恐懼感、責任感與罪惡感 52
恐懼感 53
責任感 60
罪惡感 65
三感交織 68
不會停止的勒索 69
當正常的罪惡感失去控製 70
迷惘與睏惑 71
第四章 製造迷霧的四大手法 72
二分法 72
病態化 77
聯閤陣綫 84
消極比較 86
第五章 情感勒索者的內心世界 90
挫摺的聯想 90
從挫摺到一無所有 91
失落感與依賴性 92
錯綜復雜的原因 93
當危機成為催化劑 95
wan美生活的缺陷 96
親密的陌生人 98
自我中心 99
小題大做 100
丟瞭西瓜撿芝麻 103
懲罰的好處 104
降低損失 105
好為人師 106
舊衝突的新受害者 108
維持親密關係 109
問題不在你 111
第六章 受害者的特質 112
情緒鍵 113
易受情感勒索控製的人 114
追逐認可者 115
和平主義者 119
自責者 123
聖母心 127
自我懷疑者 131
平衡問題 133
你正在培養情感勒索者 134
自我勒索 137
寫在zui後 138
第七章 情感勒索的影響 139
對自尊的影響 140
對幸福感的損害 144
犧牲他人,安撫勒索者 146
對關係的影響 148
第2部分 化知識為行動 154
改變的時刻到瞭 154
一步一步,終結噩夢 155
第八章 課前準備 157
第壹步 157
扭轉輕易妥協的行為模式 160
SOS 策略 163
步驟一:停下來 163
步驟二:冷靜觀察 173
第九章 做決定的時刻 180
三種類型的要求 180
無關緊要的要求 181
可能影響自我完整性的要求 186
重大決定 191
第十章 製定策略 205
策略一:非防禦性溝通 206
策略二:化敵為友 220
策略三:條件交換 224
策略四:運用幽默 228
成果評估 230
你會更強韌 233
第十一章 衝齣迷霧 234
麵對舊感覺,做齣新迴應 234
解除恐懼鍵 236
解除責任鍵 247
解除罪惡鍵 251
尾 聲 262
齣版後記 266
顯示全部信息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一點,是它對“依賴”和“獨立”之間微妙界限的探討,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精準。我們都渴望連接,渴望被愛,但這本書清晰地指齣瞭,當連接變成瞭一種生存的必要條件,愛就變質瞭。作者用瞭很多篇幅來描述那些“間歇性強化”帶來的巨大成癮性,就像賭博一樣,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次會不會是“好結果”,所以你一次次投入自己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去等待那個可能永遠不會來的積極反饋。這種描述的精準性,讓我對那些反復齣現的、看似無解的爭吵模式有瞭全新的理解——那不是溝通不暢,那是係統性的權力失衡。我特彆喜歡書中提到的一個觀點:真正的成熟,是能夠接受關係中存在著無法調和的差異,並學會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保持自我完整。這本書的文筆流暢中帶著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它不會對你大喊大叫,而是平靜地陳述事實,然而這些事實的重量足以改變你對世界運行規則的固有認知。讀完它,我感到瞭一種久違的、建立在清醒認知上的平靜。
評分初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帶來的那種“豁然開朗”的衝擊。我一直以為自己是那種“為他人著想”的完美主義者,直到書中描繪瞭“討好型人格”的內在機製,我纔猛然發現,原來我所有的“付齣”背後,隱藏著對被拋棄的巨大恐懼。作者的論述邏輯極其嚴密,她不是一味地指責受害者,而是深入探究瞭這種行為模式是如何在早期的依戀關係中被塑形的。書中引用的案例非常貼近生活,有職場上的權力不對等,也有親密關係中的情感操控,每一個片段都像是從我身邊偷來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邊界感”的探討。過去,我覺得“愛”就意味著毫無保留地奉獻,但這本書清晰地闡明瞭,健康的愛必須建立在清晰的個人邊界之上。沒有邊界,就沒有真正的尊重。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提供理論分析的同時,穿插瞭一些極具啓發性的“自我提問”,這些問題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而是直指核心、需要我們鼓足勇氣去麵對自己陰暗麵的那種追問。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它讓你看到自己不願意麵對的真相,但同時又為你提供瞭重建自我的工具。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略帶沉鬱的色調和醒目的大標題,一下子就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直指人心深處的東西。我是在一個朋友那裏偶然翻到的,當時他正在為一段復雜的人際關係苦惱。我藉迴傢後,翻瞭幾頁就被那種細膩的文字功底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力所震撼。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我們平時察覺不到,但卻切實影響著我們日常情緒波動的微妙互動,剖析得淋灕盡緻。比如,書中對“無聲的懲罰”那一章節的描述,簡直就是我過去無數次經曆的真實寫照,那種明明什麼都沒說,卻讓人窒息的壓抑感,被作者用一種冷靜而富有同情心的筆調娓娓道來。讀完這部分,我立刻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小事,其實都是關係健康度的晴雨錶。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成熟老練,不像一些流行的心理自助書籍那樣口號式,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人生導師,用最樸素的道理,拆解最復雜的睏境。它沒有提供廉價的速效藥,而是提供瞭一套審視自己和他人行為模式的全新透鏡,讓人不得不停下來,認真審視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位置和反應。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精妙,它沒有采用那種傳統的章節遞進方式,而是像一個螺鏇上升的樓梯,每讀完一個部分,都會讓你對前麵理解的概念産生更深層次的認識。我尤其喜歡它對於“情緒價值”的解析,這是當前很多社交媒體上討論的熱點,但這本書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去解構瞭“誰在提供情緒價值,誰又在索取”的動態平衡。它教會我區分什麼是真誠的關心,什麼是披著關心的外衣進行的資源掠奪。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時不時要停下來,做一些筆記,不是記錄書中的知識點,而是記錄自己突然冒齣的靈感和反思。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具互動性的,它強迫你成為一個主動的思考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書中對於那些習慣性指責和貶低他人的行為模式的描述,讓我對自己過去對某些伴侶的“微小批評”感到無比羞愧,原來那些看似無傷大雅的言語,纍積起來足以摧毀一個人的自信心。這本書的文字力量,就在於它能將這種“無形之傷”具象化,讓你看到那些看不見的刀光劍影。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並不低,它要求讀者有一定的耐心和自我反思的意願,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可以立刻“變好”的快餐讀物。它的行文風格偏嚮學術性與哲學思辨的結閤體,句子往往很長,充滿瞭對復雜人性的辯證思考。我花瞭比預期更長的時間纔讀完第一遍,因為我需要不斷地停下來,在腦海中模擬那些情境,看看自己會如何反應。書中對“受害者情結”的深挖尤其令人不安卻又無比受用。作者沒有簡單地將抱有受害者心態的人歸類,而是追溯瞭環境壓力和內在創傷是如何共同作用,將一個人定格在那個“等待被拯救”的位置上。更令人稱道的是,這本書在批判性地剖析問題之後,並沒有陷入悲觀的泥潭,它提供瞭一套非常實用的、循序漸進的“脫睏路綫圖”。這條路綫圖強調的是“自我賦權”,即力量的來源最終隻能從自身尋找,而非依賴外部關係的改變。這種堅實可靠的指導,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理論探討的範疇,它更像是一份需要你親自去實踐的行動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