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勒索 | ||
| 定价 | 45.00 |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10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美]苏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 唐娜?弗雷泽(Donna Frazier) 责编:刘昱含 译 者:杜玉蓉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220107665 | |
| 重量 | ||
序言 1
第壹部分 情感勒索的来龙去脉 1
第壹章 诊断:情感勒索 16
六项致命特征 16
声明原则的权利 20
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23
真正的动机 26
从变通到坚持 27
第2章 勒索的四种形态 31
施暴者 32
自虐者 40
悲情者 44
引诱者 47
情感勒索的影响力 51
第三章 恐惧感、责任感与罪恶感 52
恐惧感 53
责任感 60
罪恶感 65
三感交织 68
不会停止的勒索 69
当正常的罪恶感失去控制 70
迷惘与困惑 71
第四章 制造迷雾的四大手法 72
二分法 72
病态化 77
联合阵线 84
消极比较 86
第五章 情感勒索者的内心世界 90
挫折的联想 90
从挫折到一无所有 91
失落感与依赖性 92
错综复杂的原因 93
当危机成为催化剂 95
wan美生活的缺陷 96
亲密的陌生人 98
自我中心 99
小题大做 100
丢了西瓜捡芝麻 103
惩罚的好处 104
降低损失 105
好为人师 106
旧冲突的新受害者 108
维持亲密关系 109
问题不在你 111
第六章 受害者的特质 112
情绪键 113
易受情感勒索控制的人 114
追逐认可者 115
和平主义者 119
自责者 123
圣母心 127
自我怀疑者 131
平衡问题 133
你正在培养情感勒索者 134
自我勒索 137
写在zui后 138
第七章 情感勒索的影响 139
对自尊的影响 140
对幸福感的损害 144
牺牲他人,安抚勒索者 146
对关系的影响 148
第2部分 化知识为行动 154
改变的时刻到了 154
一步一步,终结噩梦 155
第八章 课前准备 157
第壹步 157
扭转轻易妥协的行为模式 160
SOS 策略 163
步骤一:停下来 163
步骤二:冷静观察 173
第九章 做决定的时刻 180
三种类型的要求 180
无关紧要的要求 181
可能影响自我完整性的要求 186
重大决定 191
第十章 制定策略 205
策略一:非防御性沟通 206
策略二:化敌为友 220
策略三:条件交换 224
策略四:运用幽默 228
成果评估 230
你会更强韧 233
第十一章 冲出迷雾 234
面对旧感觉,做出新回应 234
解除恐惧键 236
解除责任键 247
解除罪恶键 251
尾 声 262
出版后记 266
显示全部信息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章节递进方式,而是像一个螺旋上升的楼梯,每读完一个部分,都会让你对前面理解的概念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它对于“情绪价值”的解析,这是当前很多社交媒体上讨论的热点,但这本书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去解构了“谁在提供情绪价值,谁又在索取”的动态平衡。它教会我区分什么是真诚的关心,什么是披着关心的外衣进行的资源掠夺。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时不时要停下来,做一些笔记,不是记录书中的知识点,而是记录自己突然冒出的灵感和反思。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具互动性的,它强迫你成为一个主动的思考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书中对于那些习惯性指责和贬低他人的行为模式的描述,让我对自己过去对某些伴侣的“微小批评”感到无比羞愧,原来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言语,累积起来足以摧毁一个人的自信心。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就在于它能将这种“无形之伤”具象化,让你看到那些看不见的刀光剑影。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对“依赖”和“独立”之间微妙界限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我们都渴望连接,渴望被爱,但这本书清晰地指出了,当连接变成了一种生存的必要条件,爱就变质了。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描述那些“间歇性强化”带来的巨大成瘾性,就像赌博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会不会是“好结果”,所以你一次次投入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等待那个可能永远不会来的积极反馈。这种描述的精准性,让我对那些反复出现的、看似无解的争吵模式有了全新的理解——那不是沟通不畅,那是系统性的权力失衡。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真正的成熟,是能够接受关系中存在着无法调和的差异,并学会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保持自我完整。这本书的文笔流畅中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会对你大喊大叫,而是平静地陈述事实,然而这些事实的重量足以改变你对世界运行规则的固有认知。读完它,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建立在清醒认知上的平静。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自我反思的意愿,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可以立刻“变好”的快餐读物。它的行文风格偏向学术性与哲学思辨的结合体,句子往往很长,充满了对复杂人性的辩证思考。我花了比预期更长的时间才读完第一遍,因为我需要不断地停下来,在脑海中模拟那些情境,看看自己会如何反应。书中对“受害者情结”的深挖尤其令人不安却又无比受用。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抱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归类,而是追溯了环境压力和内在创伤是如何共同作用,将一个人定格在那个“等待被拯救”的位置上。更令人称道的是,这本书在批判性地剖析问题之后,并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潭,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循序渐进的“脱困路线图”。这条路线图强调的是“自我赋权”,即力量的来源最终只能从自身寻找,而非依赖外部关系的改变。这种坚实可靠的指导,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理论探讨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需要你亲自去实践的行动指南。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带来的那种“豁然开朗”的冲击。我一直以为自己是那种“为他人着想”的完美主义者,直到书中描绘了“讨好型人格”的内在机制,我才猛然发现,原来我所有的“付出”背后,隐藏着对被抛弃的巨大恐惧。作者的论述逻辑极其严密,她不是一味地指责受害者,而是深入探究了这种行为模式是如何在早期的依恋关系中被塑形的。书中引用的案例非常贴近生活,有职场上的权力不对等,也有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操控,每一个片段都像是从我身边偷来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边界感”的探讨。过去,我觉得“爱”就意味着毫无保留地奉献,但这本书清晰地阐明了,健康的爱必须建立在清晰的个人边界之上。没有边界,就没有真正的尊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提供理论分析的同时,穿插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自我提问”,这些问题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而是直指核心、需要我们鼓足勇气去面对自己阴暗面的那种追问。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它让你看到自己不愿意面对的真相,但同时又为你提供了重建自我的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略带沉郁的色调和醒目的大标题,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直指人心深处的东西。我是在一个朋友那里偶然翻到的,当时他正在为一段复杂的人际关系苦恼。我借回家后,翻了几页就被那种细腻的文字功底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所震撼。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我们平时察觉不到,但却切实影响着我们日常情绪波动的微妙互动,剖析得淋漓尽致。比如,书中对“无声的惩罚”那一章节的描述,简直就是我过去无数次经历的真实写照,那种明明什么都没说,却让人窒息的压抑感,被作者用一种冷静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调娓娓道来。读完这部分,我立刻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小事,其实都是关系健康度的晴雨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老练,不像一些流行的心理自助书籍那样口号式,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用最朴素的道理,拆解最复杂的困境。它没有提供廉价的速效药,而是提供了一套审视自己和他人行为模式的全新透镜,让人不得不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位置和反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