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中国史学目前,《汉书》是与《史记》地位并隆的史学名著,历来研习注释者代不乏 人,*负盛名者,前有唐颜师古,荟萃先代23家注疏,参以己意;近有清王先谦,征引注解百余家,亦加精辨。王氏之集注多吸收清代如王念孙父子等训诂大家之精良成果,不但能发前人所未发,亦能纠正颜氏之失,诚为研读《汉书》者之优选。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汉书》标点本,用《汉书补注》本作为底本,惟限于当时历史条件,仅收入颜师古注而未收王先谦补注。今则汇集专家,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氏虚受堂刻本为底本,吸纳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百衲本、中华书局标点本以来的研究成果,将《汉书补注》全本予以整理标点出版,以惠学者。坦率地说,这套书的定价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不算便宜,我犹豫了很久才决定入手。但现在看来,这笔投资绝对是物超所值的。它不是那种快消品式的、读完就束之高阁的畅销书,而是一件需要时间去品味、去消化的“精神食粮”。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册收录的对《天文志》和《五行志》的校勘。这部分内容往往是传统注本处理得最为含糊的地方,因为涉及大量的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然而,这套书通过汇集不同朝代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我不需要再为了一句话要去翻阅好几本晦涩难懂的历法专著,这里的注释已经为我做好了充分的预消化工作。它极大地降低了理解汉代复杂思想体系的门槛,同时又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如果你对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思想史感兴趣,那么这套书提供的背景知识和解读深度,是任何单一注本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字考据有偏执追求的人,常常因为某一个生僻字的读音或本义而卡住,影响了对全篇语意的把握。这套《汉书补注》在这方面简直是我的“救星”。它的注释不仅仅停留在“解释意思”,而是深入到字源、古音乃至不同版本之间的异文对比。例如,书中对一些篇章中频繁出现的、带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动词进行的多重语义分析,简直是文学鉴赏的盛宴。阅读这些注释,我能真切感受到古代学者对文字的敬畏和锤炼。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阅读《汉书》从一个有些枯燥的“背诵”过程,变成了一种充满探索乐趣的“对话”。我甚至开始尝试模仿这种注释的风格,尝试给自己喜欢的其他古籍也做一些简单的梳理。这套书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治学的方法和态度,非常值得那些渴望沉下心来做学问的同道中人拥有。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毕竟“补注”二字意味着内容会非常庞杂,可能会陷入那种汗牛充栋却缺乏条理的境地。但实际阅读下来,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这套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每一条注都是针对原文中的特定字词或典故进行深入挖掘和辨析,而非泛泛而谈。我特别欣赏它收录了一些清代学者对于《汉书》中地理名词和官职名称的考订。举个例子,书中对“度辽将军”的驻地变迁以及职权范围的梳理,就比我手上其他任何一本注本都来得细致和准确,几乎可以作为一部微型的汉代官制词典来查阅。我发现自己以前因为不理解某些细节,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判断产生了偏差,现在通过这些补注,那些历史的迷雾仿佛被拨开了。这不仅仅是阅读历史,更像是在进行一次严谨的学术“考古”。对于想准备相关考试或者撰写学术论文的朋友,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巨大的,它提供的论据和引用都非常扎实,让你在论证时底气十足。
评分这套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那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感。当你翻开其中一册,看到那些蝇头小楷的眉批和旁注,你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与几百年前那些顶尖的文人学者进行一场无声的交流。那些批语有时犀利,有时谦逊,却都带着对班固文本的深深敬意和钻研精神。我尤其注意了不同时期学者之间的观点碰撞,比如某一位学者对某段历史评价的驳斥,以及另一位用更确凿的史料进行反驳的过程。这种“辩论史”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动态的张力。它让我明白了,历史研究从来都不是一个静止的结论,而是一个不断被审视、被修正的动态过程。这套书不仅仅是《汉书》的注本,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研究《汉书》”的实战指南。对于想真正领悟中国传统学术精神的读者而言,这套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增益,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对学术精神的致敬。
评分这套《汉书补注》的影印本简直是古籍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想找一套权威且易于阅读的《汉书》注本,市面上的版本实在是良莠不齐,有些注释过于简略,有些排版又让人看得眼睛疼。这套书的装帧厚重而典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有一种踏实的仪式感。更重要的是,那些历代名家的补注和疏证,这次居然如此完整地汇集一堂,简直就像一位老前辈亲自为你讲解《汉书》中的疑难杂症。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对照着班固原文和这套补注,才发现自己以前对“礼乐志”中一些关键概念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尤其是那些关于西汉早期政治制度的考证,注释的详实程度,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权力运作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对于想深入研究汉代历史,或者单纯想提升阅读古籍体验的书友来说,这套书的收藏价值和阅读价值都是无可替代的。每一册的页边空白处都留得恰到好处,方便读者做自己的批注和心得记录,体现了出版者对“读书人”这个群体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