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古文观止-美国学 | 作者 | 文心工作室 |
| 定价 | 29.00元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718587 | 出版日期 | 2014-01-01 |
| 字数 | 页码 | 427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精选《古文观止》名句100则,就该名句的相关语文知识,提供一篇完整而实用的介绍。每一篇结构统一,包括以下板块:【名句的诞生】呈现原文,同时节录上下文,有助于理解与记忆完整段落。【完全读懂名句】难字与难词的意义解释。整段原文的白话语译。【文章背景小常识】文章创作的背景故事,主旨的说明,或是题解。【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轶事、字词语的典故故事、历代的品评。【历久弥新说名句】介绍相关主题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并完整说明故事背景与应用情境。 |
| 作者简介 | |
| 多为台湾知名学者 |
| 目录 | |
| 出版缘起 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n 专文推荐 宜古宜今、历久弥新的《古文观止》n 专文推荐 重建语文现场,自能方便引学子入门n n 天地一方n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n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n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n 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n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n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n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n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n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n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n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n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n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n 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n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n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n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n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n 士之有道,固不役志于贵贱n 当思帝德如天n 经正则庶民兴n n 人生志气n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n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n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n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n 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n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n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n 坐井而观天,日天小者,非天小也n 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n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n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n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n 业精于勤,荒于嬉n ……n 忠臣名谏n 真情流露n 山光水色n 金玉丰鲜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赋为《诗经》所指的“六义”之一,是铺陈其事的书写方式。赋读起来很有诗韵的感觉,却又不是诗,文字用词简短清澈,又不像散文,可说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韵文。“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以《楚辞》滥觞,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形式,其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两汉时期的“汉赋”,辞藻华美,多为歌功颂德,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六朝时期的“骈赋”,充满作者个人的情感,例如曹植的《洛神赋》;唐朝则以赋取士,其“律赋”对偶工整、讲求音韵,至晚唐时期发展出“散赋”,延续到宋朝,的如本文《阿房宫赋》及苏轼的《赤壁赋》等。n 杜牧是晚唐时期人士,其祖父乃是唐朝知名宰相杜佑。杜牧出身望族,由于耳濡目染,对于政治国事的关心自不在话下,他在《上知己文章》中解释:“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六)杜牧撰文的意图在于以秦帝国的兴亡史实,劝诫唐敬宗的骄奢。杜牧的部分文学作品多少带有史论、以史鉴君的特色,例如他在《乌江亭》一诗中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帝制时代,官场社会中要写这样的内容,多少要具备相当的勇气。从《阿房官赋》的起承转合中,我们便看到杜牧强烈的历史意识,行文不仅气势纵横,内容更毫不留情地指陈时弊。全文在互文、对偶、比喻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中,让秦朝与六国兴亡的历史教训,生动地在我们眼前流转。名句的故事n 锱或铢,都是古代用来计算重量的极小单位,“锱铢”合为一词,即用来比喻极微小者。“取之尽锱铢”即秦王搜括民间财富建造阿房官时,连很零碎的金钱也搜括走,可见当时为了建造宫殿,对财富的需求之大。泥沙是不值钱的贱物,用手抓起一把泥沙,它很快会从我们的指缝中流出,所以,“用之如泥沙”意即为了建造宫殿,把这些钱像泥沙一般地花掉,可见其花用速度之快。n 相传阿房官是秦王为他所爱的民间女子阿房所建造的宫殿,尔后西楚霸王项羽推翻秦帝国时,听说自己的爱妾虞姬被擒,愤而迁怒,就放了一把火烧掉阿房宫,据说这一烧就花了整整三个月。一座可以花掉三个月时间才烧完的宫殿,范围之大,可以想见,当初建造时所费必定不赀,亦可窥见秦王的浮华。n …… |
| 序言 | |
| 汉朝有一句俗谚说:“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留给子女满屋子的黄金,不如教会他们一本经书——典出《汉书·韦贤传》)的确,经典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经过几千年的节选沉淀,能留下来的当然是经典。念书先从经典下手,眼界自然高,入门自然快,不必走路! |
从整体的气场来看,这套书给人的感觉是稳健、可靠,充满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底蕴。它不会用浮夸的宣传来吸引眼球,它的价值完全体现在它作为文化载体的坚实性上。我将它放置在书架上,它散发出的那种宁静的力量,似乎能让周围那些新潮的读物都黯然失色。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审美和人格的熏陶。我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语言艺术的极致追求不会停止,而这本《古文观止》就是站在那个高峰上,向后人展示古代文人们是如何将情感、历史与美学熔于一炉的。它承载的,不仅仅是几百篇精彩文章,更是几千年的文脉传承,光是这份厚重感,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说实话,选择这本《古文观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给我的“距离感”处理得恰到好处。它既没有将古代文章变成一堆高高在上的学术符号,让人望而却步;也没有一味地用现代白话文去“稀释”古文的力度和美感。它保留了古文的原始张力,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先贤们文字的力量和节奏感。我试着在心中默读了几句,那种抑扬顿挫的韵律感是任何翻译版本都无法替代的。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像一个耐心的向导,站在文学的“关口”,既指明了方向,又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供你自行探索。这种对原味的尊重,对于真正想要学习文言文表达方式的人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它拒绝了廉价的迎合,坚持了自己的学术立场,这一点在当下的出版界,实属难得。
评分最近在整理书架时,无意间翻到了这套书的目录和前言部分,虽然还没正式进入课文精读的阶段,但光是阅读出版者对这套书的编纂理念和选篇标准的阐述,就足够引人深思了。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经典篇目,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阅读脉络,让初学者能够循序渐进地领略古文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我感受到了编者在选篇上的克制与精准,没有盲目追求篇幅的宏大,而是更注重每一篇的代表性、思想的精炼性以及语言的典范性。特别是他们对于“观止”二字的理解,似乎超越了单纯的“最好”或“完美”,更像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脉的深沉致敬和系统梳理。这种立意之高,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信心,它似乎在告诉我,这不是一次走马观花的浏览,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洗礼。能够将如此复杂的文化精髓,用如此清晰的思路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学问和功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既权威又易于上手的《古文观止》版本。市面上版本繁多,但很多要么注释过于简略,对现代读者不友好,要么就是过度解读,冲淡了原著的韵味。而这套书的整体感觉,则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散发出的那种沉静、内敛的气质,让人觉得它不会用花哨的包装来掩盖内容的单薄。它似乎在用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方式,静静地等待着真正愿意与之深度交流的读者。我能想象,当我沉浸在那些关于忠义、关于哲思、关于山水田园的篇章中时,这本厚重的书页所带来的的重量感,将是精神上的一种巨大支撑。它不像某些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即忘,它更像是一个可以陪伴你走过人生不同阶段的智者,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才是真正经典书籍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古文观止》的版本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我还没开始深入阅读,但光是翻阅和感受这套书的整体设计,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摸起来厚实而细腻,对于阅读古文这种需要反复品味的文字来说,这种触感简直是享受。装帧设计上,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老旧的传统样式,而是融入了一种现代的审美,既保留了古籍的庄重感,又不失当代读者的亲和力。我尤其喜欢它在字体排版上的考量,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和版心布局都经过精心设计,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要知道,面对那些佶屈聱牙的文言文,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大挑战,而好的印刷和排版无疑是最好的“引路人”。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从封面设计上就能看出出版方在选材上的用心,那种沉稳的色调,仿佛让人瞬间穿越回了那个群星璀璨的古代文人时代,让人肃然起敬,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看看它如何将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以如此精美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