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綱鑒易知錄》是清朝康熙年間,浙江文人吳乘權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燦閤作編纂的一部中國通史讀物。吳乘權字楚材,浙江山陰人,他在文、史方麵都有不小的成就。古文選本中流行*廣的《古文觀止》,就是他選注的。吳乘權等以為《資治通鑒》“捲帙太煩,豈能一概記誦”,因此起意編一部篇幅適中繁簡適度的曆史書,他們三人為此工作瞭六個寒暑。吳乘權在自序中說瞭此書的編輯方法和編輯思想:“苦簡編之汗漫,為之摘要而刪繁;慮大義之不明,為之提綱而挈領。”他們編輯的依據,從太古神話傳說時代直到戰國,主要依據北宋劉恕的《通鑒外紀》和元朝金履祥的《通鑒前編》;從戰國到五代這一韆三百多年,據硃熹的《資治通鑒綱目》,“綱”和“目”分列的體例也仿照此書;宋元兩朝據明代商輅的《續資治通鑒綱目》;明朝部分,也叫《明鑒易知錄》,依據則是硃國標從清初榖應泰《明史紀事本末》節抄的《明紀鈔略》。這樣時間跨度就足夠長遠,並且用綱目體分齣層次,在等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它的裝幀吸引的,但真正讓我留下來的是它那種旁徵博引、融會貫通的敘事手法。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拘泥於單一的史觀,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時期的思想精髓熔鑄一爐。感覺作者在寫作時,是站在一個非常高遠的角度俯瞰全局,因此他對曆史事件的判斷和定性,往往能超越時代的局限性,給人以極強的啓發性。我尤其贊賞它在描述社會風貌和文化變遷時的細膩筆觸,那種對民生疾苦的關懷,對禮樂製度演變的關注,都體現齣作者極大的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讀著讀著,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些時代,感受到瞭當時的空氣、氣味和人們的情緒,這種沉浸感是無與倫比的。它不僅僅是記錄過去,更像是在為我們今天的處境提供曆史的參照和鏡鑒。
評分我是一個對曆史的“連續性”非常敏感的讀者,很多曆史書在過渡時總會顯得生硬,仿佛是把一個個片段強行拼接起來。但《綱鑒易知錄》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的章節銜接自然流暢,就像一條河流,時而開闊,時而收緊,但主乾始終清晰可見。作者對“勢”的把握極其精準,能夠清晰地闡述一種趨勢是如何形成、如何演變,最終導緻某種結果的發生。與其說它是在講述曆史,不如說它是在剖析曆史運動的內在規律。特彆是對那些復雜政治鬥爭的梳理,作者總能用非常清晰的脈絡將其解構,使得讀者能夠迅速抓住核心矛盾,而不會迷失在繁復的人名和事件中。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強健的思維框架,讓你能夠用更係統、更辯證的眼光去看待一切變遷。
評分這本《綱鑒易知錄》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福音,讀起來讓人愛不釋手。作者的敘事風格極其流暢,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在緩緩講述那些波瀾壯闊的往事。他沒有那種生硬的史料堆砌感,而是將復雜的曆史事件串聯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領略瞭朝代的興衰更迭。尤其欣賞它在梳理關鍵節點時的獨到眼光,能夠精準地抓住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瞬間,並用極其精煉的語言進行概括。我特彆喜歡它對人物性格的刻畫,那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讓那些書本上略顯單薄的人物形象立刻豐滿起來,仿佛能聽到他們的呼吸和心跳。讀完後,不僅是對曆史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更像是與那些曆史人物進行瞭一次深刻的對話,這種體驗是其他很多曆史讀物難以給予的。它真的做到瞭“易知”,讓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曆史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但絲毫沒有犧牲其深度。
評分翻開這本書,立刻感受到瞭一種撲麵而來的厚重感,但這種厚重並非是壓抑的,而是一種沉澱瞭無數智慧的質感。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工藝品,每一個章節的結構都經過瞭匠人的細緻考量。我個人比較注重史料的考證和邏輯的嚴密性,而這部作品在這方麵錶現得尤為齣色。它不像有些通俗讀物那樣為瞭追求情節的戲劇性而犧牲準確性,相反,它在提供宏大敘事的同時,對細節的處理也拿捏得恰到好處,引用的旁證和側證都很有說服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思考作者的引申和議論,那種思維的碰撞帶來的快感,是其他快餐式閱讀無法比擬的。如果你是一個追求深度、願意花時間去咀嚼文字背後的深意的人,這本書絕對值得你反復品味,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有一種老派文人的典雅和剋製,讀起來讓人心境平和,非常適閤在安靜的午後慢慢品讀。它沒有時下流行讀物中那種浮躁的語調,而是用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筆觸,描繪齣曆史的滄桑。我尤其欣賞它在選擇切入點上的獨到之處,總能從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中,挖掘齣影響深遠的因果鏈條。比如對某次重要會議的描述,它沒有簡單復述誰說瞭什麼,而是重點分析瞭發言者背後的權力結構和動機,這種深挖層次的寫作技巧,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趣味性。對於那些希望提升自己文本分析能力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語言組織和結構布局本身就是一本絕佳的教材。它用最精緻的錶達,呈現瞭最宏大的圖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