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解开和谐婚姻之谜
定价:28.50元
作者:林殷平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8020678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再的爱情也是一场交换,换你心为我心,始知相忆深。
有了爱情婚姻就会幸福吗?婚姻不能没有爱情,但婚姻不完全是爱情,婚姻到底是什么?
当某一天,心底涌起一阵幸福的暖意之余,我们开如思考,他(她)就是我要嫁(娶)的人吗?未来的婚姻里,我们能一直这样下去吗?
恋爱犹如甜蜜浪漫的度假
婚姻则是需要努力的事业
爱情和婚姻是一种彼此之间互惠的交换关系
内容提要
浪漫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能否走得下去,不取决于过往,不取决于我们的预测,而在于我们日后的相处中,在于我们是否正视了自己的问题,在于我们的磨合与成长,在于我们的爱情不断达到新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在爱情与婚姻的迷途里,我们是不是真正地扪心自问过:我们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对方能给的是什么?只有真正能明白自己内心深处需求的人,只有十分清楚对方能给予什么的人,才可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目录
序言 婚姻_彼此互惠的交换关系
部分 对中国爱情与婚姻观念的思考
章 现实世界的婚姻
节 围城里的男人和女人
第二节 两个现代情感与婚姻案例的剖析
第三节 两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爱情婚姻悲剧的现代剖析
第二部分 和谐婚姻的提出与发现
第二章 和谐婚姻评估模型
节 和谐婚姻假说
第二节 和谐婚姻的数学评估模型
第三节 婚姻动态和谐理论
第三章 婚姻需求与供给
节 对需求的划分
第二节 婚姻的基础性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婚姻的社会性需求与供给
第四节 自我实现的需求与供给
第四章 影响婚姻需求与供给的外部因素
节 对婚姻和谐度评估模型的修正
第二节 工作需求和供给与婚姻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剖析
第三节 亲友需求供给与婚姻需求供给的关系
第五章 和谐婚姻模型的启示
节 和谐婚姻模型的含义
第二节 理解婚姻的本质
第六章 爱情对婚姻的影响
节 浪漫情爱与理性婚姻
第二节 不一样的需求强度
第七章 如何选择合适的人
节 了解自己的需求,也尊重对方的现实条件
第二节 了解社会现实
第三节 了解你的那个Ta
第四节 评估与决策
第八章 匹配的量表
第九章 对几个择偶现象的分析
节 “甲女丁男”现象
第二节 “想嫁给有钱人”
第四部分 动态的个人发展理论
第十章 和谐婚姻模型的启示
节 从和谐婚姻模型看自己的婚姻
第二节 从恋爱到婚姻的变化
第十一章 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及动态平衡
节 婚后需求与供给的失衡
第二节 和谐婚姻的动态平衡
第十二章 如何构建和谐婚姻
节 审视你的婚姻
第二节 评估你现在的婚姻状态
第三节 建立有效的沟通
第十三章 对几个婚姻现象的分析
节 现代“陈世关”
第二节 相爱容易相处难
第三节 亲情对婚姻的影响
第五部分 新时代的爱情与婚姻
第十四章 婚姻的价值观
第十五章 更加自我的时代
第十六章 关于婚姻的九条建议
后的思考
后记
参阅的资料
作者介绍
林殷平,1965年出生,广东揭阳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历,现任华夏青年联谊工程副理事长、民政部全国婚介所协会高级顾问。 作者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和谐婚恋理论,2006年在国家一级类学术刊物《预测》上发表《基于有效需求分析的和谐婚姻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情绪反应是“平淡的失望”。它并没有触动我内心深处对于亲密关系复杂性的任何深刻认知。很多时候,我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略带俯视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常识”,然后试图用一些华丽的辞藻将其包装成“新发现”。真正深刻的婚姻探讨,往往需要直面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比如,爱意消退后的习惯性依赖,或者在漫长岁月中对彼此的“知晓”带来的边界侵蚀。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过于谨慎和保守,它似乎在刻意避开那些可能会让读者感到不适或质疑的领域,选择了一条最安全、最温和的论述路径。结果就是,它描绘出的“和谐婚姻”像是一个无菌室里的标本,美丽、完美,但缺乏生命力,缺少了真实的、有重量的摩擦和挣扎。因此,对于那些真正想深入了解人类关系中那些阴影与光亮交织的复杂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提供不了多少值得停留驻足的风景。
评分关于结构和逻辑的展开,这本书的表现非常令人失望。它仿佛是将许多零散的讲座笔记随意堆砌在一起,缺乏一个清晰、有力的主线贯穿始终。我发现自己需要不断地往回翻阅,试图找到前文某个论点与后文某个结论之间的明确指引线索,但通常得到的只是模糊的关联。例如,关于“冲突管理”的部分,它先讲了A方法,然后跳到了C理论,中间那个至关重要的B环节似乎被完全忽略了。读者很容易在阅读过程中迷失方向,不清楚当前讨论的焦点究竟是“个体责任”还是“系统影响”。更令人困惑的是,不同章节之间的理论引用似乎也存在相互矛盾的倾向,但作者并未对此进行任何解释或调和。一本探讨“解谜”的书,最起码应该提供一个清晰的地图和一套可靠的工具箱。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给了我一张残缺不全的手绘地图,上面还标注着一些自相矛盾的路标。我更倾向于那种能清晰划分出“诊断阶段”、“干预策略”和“长期维护”这几个步骤的结构,这样读者才能有步骤地跟随作者的思路,真正地理解并应用书中的见解。
评分从读者的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购买一本探讨婚姻关系的书,自然是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可以立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智慧或技巧。然而,书中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大多停留在非常高阶的、几乎不可能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实现的理想状态。比如,它反复强调“完全的自我接纳是和谐的前提”,这听起来非常正确,但在一个疲惫不堪的周二晚上,当伴侣连续三次忘记倒垃圾时,这种形而上的哲学劝诫显然无济于事。我需要的是具体的“脚本”——在某种特定情境下,我应该用怎样的语气、选择怎样的词汇来引导对话,而不是被告知“你需要提升你的内在能量场”。这种对现实操作性的回避,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给理论研究者撰写的学术小品,而非给身处婚姻围城中的普通人准备的指南。如果作者能加入一些情境模拟练习,或者提供一些“如果对方反应是X,你可以尝试Y”的细致指导,这本书的价值将不可同日而语。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坦白讲,让我有些难以捉摸。它试图在严肃的学术探讨和轻松的日常随笔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结果却是两头不靠岸。有时候,作者会突然冒出一句非常哲学化的论断,仿佛要引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思维维度,但紧接着,下一段话又跳跃到了对早餐麦片的讨论,而且这个讨论似乎与主题毫无关联,让人感觉非常突兀和散漫。我理解作者可能想营造一种“生活化”的氛围,但这种跳跃性过强的文风,极大地削弱了论点的集中度和冲击力。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作者到底想用哪种“滤镜”来审视婚姻,是社会学家的冷峻视角,还是心理治疗师的温和共情?结果发现,似乎每种视角都被浅尝辄止地触碰了一下,但没有一种被深入发展。阅读过程中,我需要不断地在“这是不是在说我”和“这跟婚姻有什么关系”之间切换注意力,这无疑极大地消耗了我的阅读耐心。如果能将核心观点提炼得更精炼一些,去掉那些明显偏离主旨的枝蔓,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能会提升好几个档次。现在,它更像是一本思维导图的草稿,而非最终定稿。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挺大的期待去看的,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像是能揭示某种深层秘密的样子。然而,读完之后,感觉就像是爬了一座看似高耸入云的山峰,结果顶上却只有一块小小的指示牌,上面写着“此路不通”。我期待的是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分析,能够真正触及到婚姻关系中那些难以言喻的、微妙的平衡点或者说断裂点。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比较平铺直叙,更像是一系列案例的简单罗列,缺乏那种能够让人产生强烈共鸣的深度挖掘。比如,它提到了“沟通障碍”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给出的建议却非常泛泛,几乎是任何一本关于人际关系的书都会提到的那些老套路。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拿出一些非常具体、非常私人化的例子,然后对这些例子进行极其细致的心理学或社会学层面的剖析,展示出“和谐”背后的那些隐藏的权力结构、未被满足的需求或者认知偏差是如何被巧妙地(或不巧妙地)处理的。总而言之,它给了我一个框架,但填充的却是些廉价的填充物,读完后,我依然觉得那个“谜”还紧紧地锁在原地,根本没有被“解开”的迹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