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去巴黎烤个马卡龙
定价:32.00元
作者:于美瑞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5407514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更多美食达人、新手食谱,新书、热书、畅销书,点击进入: 烤一个美味人生,当做送给自己下半辈子的礼物吧。 所有你能想到的法式甜点,所有你不知道的蓝带主厨,一段甜蜜与冒险交织的梦幻旅程。 在巴黎这张美食地图上,草莓蛋糕、香颂苹果派、蝴蝶酥、欧培拉、马卡龙、巧克力慕斯这些法式甜点,是我的美食横坐标;而迪迪爷主厨、小马哥主厨、头目主厨、铁人主厨、模范生主厨这些蓝带名师,就是我的梦想纵坐标。 在这个由奶油、焦糖、浆果、巧克力、乳酪、果酱组成的甜蜜世界里,你会品尝到无限丰富的快乐滋味。
内容提要
许多人觉得吃甜点是享受幸福,到法国旅游是无限浪漫,亲手制作甜点是*梦想,所以到法国学习法式甜点等于是超级浪漫的幸福,是美梦成真的代名词。然而,背后真正的事实却是,在巴黎,我度过人生中辛苦的三年,从有到无,放下身段,一切从零开始;跟着经验丰富的大师级典范主厨们,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学习专业技术、经验知识和工作态度,好奇兴奋地探索复杂又高深的法式厨艺,默默接受严格的法式作风,疯狂地品尝法式经典糕点,百味杂陈的法国巴黎,一个无国界?美味王国,梦想,从这里开始起飞。本书是作者在巴黎蓝带厨艺学院学习甜点、料理的生活趣记,以轻松的笔触描写在巴黎生活的种种,以及学习甜点和当料理助手的甘苦,还有与不同主厨、不同国籍的同伴之间相处的各种趣闻。探索复杂又高深的法式厨艺,品尝百味杂陈的巴黎,一个无国界的美味王国。梦想,从这里开始变甜。
目录
作者介绍
于美瑞(于淑萍),2008年法国蓝带厨艺学院专业甜点与料理毕业,巴黎利兹饭店艾斯可菲厨艺学院法式艺术甜点毕业。曾担任巴黎蓝带学院助手(料理及甜点),及就职于巴黎艾里克凯塞面包店甜点面包部,巴黎安吉莉娜咖啡甜点部、巴黎利兹饭店点心房。著有《甜点比爱人更可口》、《果酱女王》、《青春欧巴桑游学记》等作品。
文摘
序言
我读完这本书后,最直观的感受是:我仿佛进行了一次“味觉的旅行”。虽然书名与食物有关,但作者对“味道”的描绘,远远超出了美食本身。她将味道与记忆、情感、色彩甚至声音联系起来。比如,她描述一碗浓郁的法式洋葱汤时,不仅仅是说了“咸香可口”,而是将其描绘成一种“琥珀色的温暖,像壁炉里噼啪作响的柴火声,带着一丝焦糖化的微苦和灵魂深处的慰藉”。这种跨感官的描述能力非常高超。她会花大量篇幅去探讨“为什么巴黎的黄油闻起来更香?”、“一家古老糕点店里陈旧的烤箱是如何赋予马卡龙一种独特的‘时间感’的?”。她把对食物的探究,上升到了对手工艺和时间哲学的探讨。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在阅读时忍不住产生饥饿感,但这种饥饿感并非单纯的口腹之欲,而是一种对生活质感和细节之美的渴求。它成功地将“吃”这个日常行为,提升成了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文化体验,让我对“美食散文”这一文学类型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孤独”这个主题的处理。巴黎,这样一个浪漫到极致的城市,往往被描绘成情侣的圣地,但作者却巧妙地挖掘了这座城市里那些优雅的、带着哲思的孤独感。她记录了一个人在雨夜中独自穿过拉丁区图书馆的经历,那种被知识和历史包围的宁静和疏离感,被她描绘得既令人心疼又令人向往。她没有试图用虚假的喧嚣来填补这种孤独,而是拥抱它,将它视为一种深入思考和自我对话的必要空间。书中的人物形象也塑造得极其成功,尤其是那些配角,比如在卢浮宫附近画速写的老画家,那位总是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家小酒馆的独饮者,他们都是这座城市沉默的见证者。作者没有给他们戏剧性的背景故事,只是客观地记录了他们的存在状态,正是这种“留白”,让读者得以将自己的情感投射进去。这本书的基调是内敛且深沉的,它不迎合大众对“欢乐巴黎”的期待,反而更像是一封写给内向者的情书,告诉你,在人群中独处,也可以是一种高级的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简直可以用“锋利而温柔”来形容。我是一个对语言美感要求比较高的人,很多号称“文笔好”的书读起来总觉得差了点火候,要么是堆砌辞藻显得矫揉造作,要么是过于直白缺乏韵味。但这位作者的文字,每一次落笔都恰到好处。举个例子,她写到在一家老旧的二手书店里翻找旧书的经历,那种书页泛黄、灰尘在光束里跳舞的场景,她没有用“古老”或“充满历史感”这种老套的词语,而是用了“空气中漂浮着被时间慢煮过的纸张的芬芳”。这种比喻既精准又充满画面感,让人拍案叫绝。更难得的是,她的文字中蕴含着一种克制的悲悯。她谈论巴黎的历史变迁,谈论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渐渐消失的手艺人时,没有控诉,没有过度煽情,只是一种淡淡的、带着敬意的记录。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个学识渊博、品味高雅的朋友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他见多识广,但从不炫耀,只是循循善诱,引导你去发现隐藏在日常表象下的美好与哀愁。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要求你静下心来,细细咀嚼每一个句子。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值是中等的,毕竟现在市面上“城市漫游”主题的书籍太多了,很容易审美疲劳。这本书的开篇也略显平淡,像是日常的流水账,但越往后读,越能体会到作者隐藏在平淡叙事下的深意。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松散,它没有清晰的章节划分,更像是一个人的思维漫游地图。她会突然从对一幅街景的描绘跳跃到对某种哲学思想的感悟,再突然转到对某道地方菜肴味道的精准还原。这种跳跃性,乍看之下似乎缺乏逻辑,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这正是巴黎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充满了不经意的惊喜和碎片化的美感。作者非常擅长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比如她对一家老式面包店炉火温度的描述,如何影响了牛角面包外壳的酥脆程度;比如她如何通过一个地铁出口的指示牌设计,来反推法国人对实用主义的坚持。她不是在写“旅游景点”,她是在解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隐藏在建筑线条、食物气味和人们举止中的文化密码。这本书读完后,你不会立刻想订机票,但你会开始审视自己身边的环境,尝试用一种更细致入微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有点犯嘀咕。封面设计得挺清新的,那种法式田园风,但书名……“去巴黎烤个马卡龙”?听起来像是那种教你做甜点,顺便谈谈浪漫邂逅的轻小说,我本来还想找本硬核的旅行见闻录呢。翻开第一页,我就发现我想多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与其说是旅游攻略,不如说是一篇篇散文诗的集合。她没有急着带你去看埃菲尔铁塔人山人海的景象,而是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描写了塞纳河边一棵老梧桐树在不同光线下叶子的颜色变化。那种对光影和氛围的捕捉能力,简直绝了。我记得有一段写到雨后的蒙马特高地,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味和淡淡的咖啡香,那种画面感强到我仿佛能感受到脚下石板路的微凉。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很慢,但绝不拖沓,它像是拉着你的手,让你放慢脚步,去真正“感受”巴黎,而不是“打卡”巴黎。我尤其喜欢她对巴黎人日常的观察,那些在街角咖啡馆里低语的情侣,在报摊前驻足的老绅士,都栩栩如生,仿佛是你身边的朋友。这本书真正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剥离了所有被过度渲染的刻板印象,让你看到一个更真实、更有人情味的巴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