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离骚图 ——奎文萃珍系列
定价:78.00元
作者: 萧云从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01052646
字数:
页码:22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珍贵版本:顺治二年(1645)刻本
2、木刻插图64帧,是明代木刻版画的代表作。
3、底本为郑振铎藏本,卷首钤印“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卷尾“长乐郑氏藏书之印”。
内容提要
《离骚图》,顺治二年(1645)刻本。系明末清初画家萧云从为《离骚》《九歌》《天问》等篇目所作插图,含《离骚》一图,《九歌》九图,《天问》五十四图。《九歌图》人物形象“诡奇生动”,在构图和人物的形象塑造上,兼有李公麟、张渥、陈洪绶诸家想象丰富、生动传神的特点,同时也“夷考记载”,深刻领会屈原诗歌的内在精神,独多创新之处。与上述画家同类题材的画作相比,多有不同之处。典型的地方是云从不满意于前辈画家对屈原某些诗歌的艺术表现,如前人画“山鬼”,容貌怪异,形同古代发多而乱、形丑的神像蒙倛。对此他很不赞同,感叹“写山鬼如蒙(棋)〔倛〕者,谬矣”,于是深入领会《九歌·山鬼》的精神实质,将山鬼描绘成年轻貌美的女子,使之“含睇宜笑”,力图合于原作的本意。再如画《国殇》,不取将士英勇与敌厮杀场景,而独绘“败绩”,强调“而后知武终鬼雄,生死无二”,其目的是“儗其古战场之吊”,于王朝更替之际,亦借古喻今,有深意在焉。凡此种种,都可以见出云从身手不凡,见识高远,在继承前辈画家的长处以外,对《九歌》主题人物描绘作了创造性的发挥。
《天问图》所刻画的内容,在萧云从之前绝少有画家涉及。要想地为《天问》插图,非有超人想象力、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几乎是难以做到的。五十四图基本涵盖了屈原《天问》所有的内容,山川神灵,奇闻异说,一一纵横在画家的笔底。在艺术表现上,云从力求,每一图的构思都精心为之,或高下错落,或左右掩映,疏密有致,简约空灵。人物的情态各不相似,服饰器物因人因事而异,绝不雷同。不少画面人物场景安排得体,富于变化,洋溢着审美的快感。
目录
作者介绍
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于湖老人、无闷道人、默思。安徽马鞍山人,明末清初芜湖画家,姑孰画派创始人。作品有《秋山行游图卷》《太平山水图》《闭门拒客图》《西门恸哭图》《秋山访友图》《江山览胜图卷》《归寓一元图卷》《磵谷幽深卷》等等。人物画继承发扬李公麟的白描技法,代表作为《离骚图》,人物造型准确,神态动人,点缀景物,富有生命。
文摘
序言
初次接触这类偏重于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艺术融合的作品时,我总是带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太多时候,对经典元素的挪用往往流于表面,成了空洞的符号堆砌。然而,这本画册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内化”。它没有刻意去炫耀技法或者追求某种时髦的风格,而是将画家的个人情感与作品的精神内核紧密地结合起来。我尤其留意了那些对人物神态的处理,那种“众芳芜秽,独芳芷若”的决绝,被描绘得入木三分,但绝非刻板的古代人物造型,而是融入了一种现代人对独立人格的向往。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所缺乏的。每一幅画作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叙事张力,仿佛是串联起来的电影镜头,引人入胜地讲述着一个永恒的悲剧英雄故事,让人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拿到这本画册时,心里就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虽然我对《离骚》的主题并不算完全陌生,但“奎文萃珍”这几个字,以及文物出版社的出品,让我对这次的视觉体验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典雅与厚重,拿在手里,指尖感受到的那种纸张的质感,仿佛就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我最欣赏的是,它似乎不是简单地去“图解”屈原的诗篇,而是试图捕捉那种灵魂深处的意境与悲怆。翻开内页,那些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勾勒,无一不体现出创作者对古典美学的深刻理解。有些画作的构图极其大胆,却又在细节处留有余韵,让人在凝视之中,仿佛能听到汨罗江畔风声萧瑟,感受到那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傲与坚韧。这种将文学的精髓转化为视觉语言的能力,着实令人赞叹,它拓宽了我对传统题材再创作的想象空间。
评分我通常对画册的评价会比较关注其印刷质量和装帧工艺,毕竟,对于珍贵的图像资料而言,载体本身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这本“奎文萃珍”系列的作品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尤其是那些需要表现墨色层次感和矿物颜料厚重感的画面,都处理得极为细腻,没有出现偏色或油墨扩散的现象。书本的装订也十分考究,平摊打开时,书脊处没有出现过度拉扯的痕迹,保证了每一页画作都能得到完整的展示。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反映了出版方对于“文物”二字的敬畏之心。对于真正的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来说,这样的制作水准,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它让那些高远的文学意境,通过实体媒介得到了最扎实的物质依托。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关注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观察者而言,这本书像是一份阶段性的总结报告,展示了国内顶尖艺术力量如何去面对文化母题。它并非一味地复古,更不是盲目地追逐新潮。它建立了一种坚实的对话基础:以扎实的传统功底为基石,以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理解为切入点,去重新诠释那些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我惊喜地发现,那些关于忠诚、彷徨、以及对理想国度追寻的片段,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依旧能引起强烈的回响。这本画册的成功,在于它激活了经典,使其不再是高阁之上的古董,而是能与当代生活产生共振的鲜活文本。它就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新的、更具审美高度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位伟大的诗人与他的不朽篇章。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是想从中汲取一些创作上的灵感。我发现,它在处理“想象空间”的描绘上,非常值得玩味。很多描绘神怪异兽或上天入地场景的段落,在文字中是极度抽象和跳跃的,而这本书里的画家,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既保留了原著那种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色彩,又用一种克制的、具有东方哲学意味的笔触将其具象化。例如,对于“九天阊阖开宫殿”那种宏大叙事的处理,不是用西方的透视法去堆砌建筑的复杂,而是通过光影和云雾的流动,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境界。这种“不尽意”而“得其神”的表达方式,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再创作,不是复制,而是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翻译密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