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图 ——奎文萃珍系列 文物出版社

离骚图 ——奎文萃珍系列 文物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萧云从 著
图书标签:
  • 离骚
  • 楚辞
  • 屈原
  • 文物
  • 艺术
  • 中国古代文学
  • 诗歌
  • 文化
  • 历史
  • 绘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52646
商品编码:2999507915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离骚图 ——奎文萃珍系列

定价:78.00元

作者: 萧云从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01052646

字数:

页码:22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珍贵版本:顺治二年(1645)刻本
  2、木刻插图64帧,是明代木刻版画的代表作。
  3、底本为郑振铎藏本,卷首钤印“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卷尾“长乐郑氏藏书之印”。

内容提要


《离骚图》,顺治二年(1645)刻本。系明末清初画家萧云从为《离骚》《九歌》《天问》等篇目所作插图,含《离骚》一图,《九歌》九图,《天问》五十四图。《九歌图》人物形象“诡奇生动”,在构图和人物的形象塑造上,兼有李公麟、张渥、陈洪绶诸家想象丰富、生动传神的特点,同时也“夷考记载”,深刻领会屈原诗歌的内在精神,独多创新之处。与上述画家同类题材的画作相比,多有不同之处。典型的地方是云从不满意于前辈画家对屈原某些诗歌的艺术表现,如前人画“山鬼”,容貌怪异,形同古代发多而乱、形丑的神像蒙倛。对此他很不赞同,感叹“写山鬼如蒙(棋)〔倛〕者,谬矣”,于是深入领会《九歌·山鬼》的精神实质,将山鬼描绘成年轻貌美的女子,使之“含睇宜笑”,力图合于原作的本意。再如画《国殇》,不取将士英勇与敌厮杀场景,而独绘“败绩”,强调“而后知武终鬼雄,生死无二”,其目的是“儗其古战场之吊”,于王朝更替之际,亦借古喻今,有深意在焉。凡此种种,都可以见出云从身手不凡,见识高远,在继承前辈画家的长处以外,对《九歌》主题人物描绘作了创造性的发挥。
  《天问图》所刻画的内容,在萧云从之前绝少有画家涉及。要想地为《天问》插图,非有超人想象力、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几乎是难以做到的。五十四图基本涵盖了屈原《天问》所有的内容,山川神灵,奇闻异说,一一纵横在画家的笔底。在艺术表现上,云从力求,每一图的构思都精心为之,或高下错落,或左右掩映,疏密有致,简约空灵。人物的情态各不相似,服饰器物因人因事而异,绝不雷同。不少画面人物场景安排得体,富于变化,洋溢着审美的快感。

目录


作者介绍


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于湖老人、无闷道人、默思。安徽马鞍山人,明末清初芜湖画家,姑孰画派创始人。作品有《秋山行游图卷》《太平山水图》《闭门拒客图》《西门恸哭图》《秋山访友图》《江山览胜图卷》《归寓一元图卷》《磵谷幽深卷》等等。人物画继承发扬李公麟的白描技法,代表作为《离骚图》,人物造型准确,神态动人,点缀景物,富有生命。

文摘


序言



离骚图——奎文萃珍系列 一、 时代背景与创作缘起 《离骚》,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篇章,屈原倾注毕生心血的杰作。其字句间流淌着楚国璀璨的文化,映射着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更凝聚着诗人忠君爱国、高洁不屈的理想与情怀。千载之下,《离骚》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光辉,依旧震撼人心,引人深思。 “奎文萃珍系列”,乃文物出版社倾力打造的一套高品质艺术图书,旨在汇聚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精美的图文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该系列注重学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力求透过文物、艺术作品,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离骚图》的诞生,正是“奎文萃珍系列”理念的生动体现。本书并非简单地对《离骚》文本进行解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离骚》在历代艺术创作中的呈现——那些或描绘屈原形象,或表现其诗中意境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通过梳理和展现这些珍贵的艺术遗产,本书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离骚”文化图景,让读者得以“观图以知离骚”,感受《离骚》跨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 二、 内容构成与艺术特色 《离骚图》一书,在内容编排上,遵循着严谨的学术逻辑与流畅的阅读体验。全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 屈原形象的艺术演绎: 《离骚》本身是屈原思想与情感的载体,而历代艺术家们则通过各自的笔触,塑造了他们心中“屈原”的形象。《离骚图》将重点呈现这些艺术化的屈原肖像。 早期图像的探索: 追溯至汉代,虽然直接表现《离骚》的绘画作品不多,但一些描绘贤臣、忠臣的画像,已隐约可见对屈原精神的呼应。本书将收录可能与屈原相关的早期图像,分析其艺术特征与文化渊源。 宋元时期文人画的笔墨韵味: 宋元时期,文人画蓬勃发展,许多艺术家以《离骚》为题材,创作了大量水墨画。这些作品往往注重写意,以寥寥数笔勾勒出屈原的孤高、忧愤与飘逸。本书将精选代表性的宋元《离骚》图,如著名的《屈原离骚图》、《渔父图》等,剖析其构图、用笔、墨法,以及如何通过画面传递出屈原的悲怆与浪漫。 明清时期版画与绘画的丰富表现: 明清时期,《离骚》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精美的版画,如《列女传》中相关的图绘,将屈原故事融入更为具象的叙事之中。同时,明清时期的绘画大家,如陈洪绶、任伯年等,也创作了许多具有个人风格的屈原形象,或显得苍古虬劲,或流露哀怨之情。本书将展示这些作品,并深入分析其艺术手法与时代背景。 近现代艺术家的创新解读: 进入近现代,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赋予了屈原形象新的时代内涵。一些现代画作,可能将屈原的形象与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展现出更加强烈的家国情怀。本书将介绍近现代名家对屈原形象的创新演绎,探讨其艺术语言的时代变迁。 2. 《离骚》意境的视觉化呈现: 《离骚》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叙事,更在于其磅礴浪漫的意境。《离骚图》将着力展现艺术家们如何将抽象的诗歌意象转化为具象的视觉语言。 神游九天的奇幻之旅: 《离骚》中,屈原神游天界的描写,如“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忽焉propoxy”、“驾龙车兮载神女”,是历代艺术家极易捕捉的素材。本书将呈现表现这一主题的画作,分析艺术家如何运用大胆的想象、瑰丽的色彩和奇特的造型,来表现这种超现实的、充满神秘感的空间。 花草异物的象征意蕴: 《离骚》中大量描绘的香草、灵木、奇花异草,如“兰芷”、“椒桂”、“蘅芜”,不仅是屈原高洁品德的象征,也构成了诗歌优美的自然背景。本书将选取描绘这些植物的精美画作,探讨艺术家如何将这些象征性元素融入画面,赋予其独特的艺术生命。 流放与忧思的深沉描摹: 屈原放逐异乡,在孤寂中思念故国。《离骚》中弥漫的忧愤、孤独与凄美,是许多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本书将展示表现屈原流放场景、或通过自然景物烘托其内心世界的画作,分析其笔墨的沉郁、色彩的晦暗,以及如何营造出一种凄婉动人的艺术氛围。 与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的融合: 屈原的形象与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常常交织在一起。本书将呈现一些融合了这些元素的艺术作品,分析艺术家如何借用这些素材,来丰富《离骚》的艺术表现,使其更具文化厚度。 3. 艺术载体与工艺展现: 《离骚图》不仅仅局限于绘画,还将涵盖其他艺术载体,展现《离骚》主题在不同工艺门类中的独特魅力。 古代书画中的《离骚》: 精选历代名家以《离骚》为主题的书画作品,展示其笔墨技法、构图章法,以及与诗歌主题的契合度。 雕塑与石刻艺术: 搜集表现屈原形象或《离骚》场景的雕塑、石刻作品,分析其造型语言、材质特点,以及如何在三维空间中呈现《离骚》的意境。 陶瓷、玉器、漆器等工艺美术: 展现《离骚》主题在各类工艺品上的装饰与表现,如青花瓷器上的《离骚》人物,玉雕上的屈原形象,漆器上的《离骚》山水等,探讨其图案设计、色彩运用与工艺制作的精湛之处。 4. 学术研究与赏析: 每一幅艺术作品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由国内顶尖的文物、艺术史专家撰写,力求做到: 作品鉴赏: 对作品的作者、年代、材质、尺寸、来源等进行清晰的考证。 艺术分析: 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风格、构图技巧、用笔用墨、色彩运用、造型特点等。 主题解读: 结合《离骚》文本,详细解读作品所表现的具体诗句、意象或故事情节,阐释其艺术象征意义。 历史语境: 将作品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其创作的社会、文化、思想渊源,以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工艺特色: 对于工艺美术作品,将重点介绍其制作工艺、技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三、 本书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离骚图——奎文萃珍系列》一书,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价值: 系统性与完整性: 本书力求系统地梳理和呈现历代以《离骚》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形成一部集大成的图像百科,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 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结合: 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本书注重语言的通俗易懂,力求让普通读者也能欣赏到《离骚》在艺术上的璀璨光芒。 文化传承与创新: 通过对历代《离骚》艺术的梳理,本书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借鉴。 审美体验与文化感悟: 本书通过精美的图文,为读者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让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屈原的精神,感悟《离骚》的文化内涵。 文物保护与学术研究的推动: 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离骚》艺术的关注,推动相关文物的保护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离骚图》一书,不仅是一部关于艺术的著作,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离骚》的艺术世界,用眼睛去“读”《离骚》,用心去感受这位伟大诗人不朽的精神。本书将成为“奎文萃珍系列”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偏重于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艺术融合的作品时,我总是带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太多时候,对经典元素的挪用往往流于表面,成了空洞的符号堆砌。然而,这本画册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内化”。它没有刻意去炫耀技法或者追求某种时髦的风格,而是将画家的个人情感与作品的精神内核紧密地结合起来。我尤其留意了那些对人物神态的处理,那种“众芳芜秽,独芳芷若”的决绝,被描绘得入木三分,但绝非刻板的古代人物造型,而是融入了一种现代人对独立人格的向往。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所缺乏的。每一幅画作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叙事张力,仿佛是串联起来的电影镜头,引人入胜地讲述着一个永恒的悲剧英雄故事,让人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拿到这本画册时,心里就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虽然我对《离骚》的主题并不算完全陌生,但“奎文萃珍”这几个字,以及文物出版社的出品,让我对这次的视觉体验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典雅与厚重,拿在手里,指尖感受到的那种纸张的质感,仿佛就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我最欣赏的是,它似乎不是简单地去“图解”屈原的诗篇,而是试图捕捉那种灵魂深处的意境与悲怆。翻开内页,那些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勾勒,无一不体现出创作者对古典美学的深刻理解。有些画作的构图极其大胆,却又在细节处留有余韵,让人在凝视之中,仿佛能听到汨罗江畔风声萧瑟,感受到那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傲与坚韧。这种将文学的精髓转化为视觉语言的能力,着实令人赞叹,它拓宽了我对传统题材再创作的想象空间。

评分

我通常对画册的评价会比较关注其印刷质量和装帧工艺,毕竟,对于珍贵的图像资料而言,载体本身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这本“奎文萃珍”系列的作品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尤其是那些需要表现墨色层次感和矿物颜料厚重感的画面,都处理得极为细腻,没有出现偏色或油墨扩散的现象。书本的装订也十分考究,平摊打开时,书脊处没有出现过度拉扯的痕迹,保证了每一页画作都能得到完整的展示。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反映了出版方对于“文物”二字的敬畏之心。对于真正的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来说,这样的制作水准,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它让那些高远的文学意境,通过实体媒介得到了最扎实的物质依托。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观察者而言,这本书像是一份阶段性的总结报告,展示了国内顶尖艺术力量如何去面对文化母题。它并非一味地复古,更不是盲目地追逐新潮。它建立了一种坚实的对话基础:以扎实的传统功底为基石,以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理解为切入点,去重新诠释那些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我惊喜地发现,那些关于忠诚、彷徨、以及对理想国度追寻的片段,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依旧能引起强烈的回响。这本画册的成功,在于它激活了经典,使其不再是高阁之上的古董,而是能与当代生活产生共振的鲜活文本。它就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新的、更具审美高度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位伟大的诗人与他的不朽篇章。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是想从中汲取一些创作上的灵感。我发现,它在处理“想象空间”的描绘上,非常值得玩味。很多描绘神怪异兽或上天入地场景的段落,在文字中是极度抽象和跳跃的,而这本书里的画家,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既保留了原著那种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色彩,又用一种克制的、具有东方哲学意味的笔触将其具象化。例如,对于“九天阊阖开宫殿”那种宏大叙事的处理,不是用西方的透视法去堆砌建筑的复杂,而是通过光影和云雾的流动,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境界。这种“不尽意”而“得其神”的表达方式,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再创作,不是复制,而是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翻译密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