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从写恋爱信开始——老舍文学奖获奖者散文随笔新作书系
定价:18.00元
作者:刘庆邦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4-01-01
ISBN:97878017323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老舍文学奖获奖者刘庆邦的散文随笔集。
作者著有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10余种。获各种文学奖项20余次,多篇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国文学出版。
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2002年老舍文学奖后,由导演李杨改编为电影《盲井》,在2003年柏林电影节上获艺术贡献银熊奖:并先后在亚洲以及美国、荷兰、香港等电影艺术节上获“*故事片”奖。
目录
一 记忆
儿子是什么
妹妹
陪护母亲
虎头山上的森林公园
都是因为没了水
房子和稿子
没电视的日子
爬山
二 印象
记王安忆
谭谈?我认识
刘恒在灵境
少山,大山
建功,哥们儿
有关徐坤的几个片断
三 随感
人人都有生存压力
生命的缰绳
生命之树常青
强大的是时间
都是从青年过来的
关于女孩子
保持心案
哈尔滨不会忘记
四 谈片
短篇小说之美
短篇小说的种子
生长的短篇小说
得地独厚
老老实实地写
痛快一回
让人走神儿
一段隐痛
从写恋爱信开始
给人心一点希望
凭良心
把美好写在书里
改善人心
……
五 留念
六 纪实
作者介绍
刘庆邦,出生于1951年,河南沈丘县人,1978年发表作品,现供职于《中国煤炭报》。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断层》、《高高的河堤》、《落英》,短篇小说集《走窑汉》、《心疼初恋》等。 著有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10余种。获各种文学奖项20余次,多篇作品被译成英、法、日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个重度“细节控”来说,简直是天堂般的享受。我发现作者对环境的描摹有着一种近乎强迫症的精准,比如对光线的描述,他不会简单地说“阳光很好”,而是会细致到“光线穿过老式百叶窗,在地板上切割出斑驳的棕色条纹,每一条都清晰可见,仿佛是无形的标尺在丈量着时间”。这种对感官细节的调动,让文字立刻立体了起来。我仿佛能闻到雨后泥土的气息,能听到老式收音机里传来的沙沙声。这种沉浸式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想象空间,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单纯地“阅读”故事,而是“置身其中”。我甚至会忍不住放慢速度,生怕漏掉任何一个被作者精心布置的感官陷阱。对于追求阅读沉浸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感受上来说,这本书带给我一种久违的“回甘”体验。很多畅销书读完后,合上封面,便云淡风轻,很快就被下一个热点取代了。但这本不同,它有一种内在的韧性。它不会强迫你立刻接受任何观点,而是像一位耐心的朋友,在你读完后,默默地为你留下了一些思考的种子。我发现自己会在等待红灯的时候,琢磨某段对话的真正含义;会在和朋友聊天时,不经意地运用到作者对某种情绪的精准定义。这种“后劲”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黄金标准,它证明了作者的文字已经渗透到了读者的思维结构中,成为了个人感知世界的一部分。它不是一顿快餐,而是一道需要细嚼慢咽、回味无穷的精致私房菜,值得反复咀嚼,每一次都能咂摸出新的滋味。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不像那些直白地宣泄情感的作品,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用无数细密而又精准的针脚,编织出一幅幅细腻入微的生活图景。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为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观察力所折服,那些看似毫不经意的街角瞬间、偶然听到的只言片语,都被他捕捉并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深度。那些叙述的节奏感把握得炉火纯青,时而舒缓如溪流潺潺,让人可以慢慢品味每一个词汇背后的潜台词;时而又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精妙的比喻,让你猛地停下,回味良久,甚至忍不住要对照着窗外的景色,去寻找那种被文字点亮的真实感。这种文字功力,绝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它带着时间的沉淀和对世事洞明的透彻。读完一篇,就像刚刚经历了一场微型的人生体验,既感到饱满,又有一种淡淡的怅惘,非常过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太走心了,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那种淡雅的色调配上精致的字体排版,让人爱不释手。我个人尤其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不仅在阅读时减少了视觉疲劳,更增添了一种复古的韵味,仿佛真的在翻阅一本有年头的老书。而且,装订得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担心散页的问题。这样的用心,实在难得。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还能有这样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房间的格调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我已经很久没有因为一本书的外在表现如此惊喜了,每一次拿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仪式,为即将到来的精神之旅做足了准备。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见出版方对作品的尊重,也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更高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含而不露的智慧”。作者似乎总是在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地审视着人情世故的复杂与微妙,但他的笔触里却丝毫没有那种批判性的尖锐,反而是带着一种深沉的理解和温和的同情。最让我触动的是,他总能将宏大的哲学思考,巧妙地融入到最日常、最琐碎的场景之中,让人在哈哈一笑或者会心一笑的同时,不自觉地就触碰到了某种关于“存在”或者“意义”的边界。比如,他写邻里间的那些小摩擦,写一个人独自面对夜晚的孤独,那些文字里蕴含的对人性弱点的洞察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你大声叫好的书,而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在处理自己的事情时,时不时地冒出作者的某句话,帮你理清思路,让人感到被一种高级的温柔所包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