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中图分类号:B248.2
编辑
★中国人应读的国学经典
★荟萃儒释道三家经典 涵盖经史子集精华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书籍目录
上卷
徐爱录这本《传习录》读下来,感觉就像是和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阳明先生的学说,特别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行动力却日益碎片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特别欣赏他那种将至理融入日常生活的态度,书中那些看似朴实的问答,实则暗藏着对人性、对天理的深刻洞察。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古代典籍,反而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读的时候,常常会因为某一句精辟的论述而停下来,反复琢磨。它引导我去反思自己平日里的言行是否一致,是否真的做到了学以致用。对于想要探究中国古代心学精髓,又苦于文言文阅读障碍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扇相对平易近人的窗户。它不仅仅是哲学思辨,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人的实践指南,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作者对生命真谛的执着追寻。
评分翻开这本“谦德国学文库”的版本,首先被它的装帧和排版所吸引。纸张的质感很舒服,古朴中又不失现代阅读的便利性。更重要的是,它精选的这些论学书信和问答体裁,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与其说是在读一本死板的学术著作,不如说是在旁听一场场精彩的辩论与教诲。尤其是那些书信往来部分,可以看到阳明先生在面对不同门人、不同困境时,是如何灵活运用他的心学体系去开导、去点拨的。这种动态的呈现方式,让“心即理”、“致良知”这些核心概念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解决具体人生难题的有效工具。我感受最深的是,这种智慧是流动的、鲜活的,它要求读者不仅是理解,更要躬身践行。每读完一个章节,都忍不住想立刻起身,去实践书中所言的道理,这种催人奋进的力量,是许多当代心灵鸡汤无法比拟的。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类经典抱持着一种敬畏又畏惧的心态,怕自己领悟不到其精髓。但这部《传习录》的编排方式,尤其是对一些关键对谈的保留,让我惊喜地发现,阳明心学其实可以很“接地气”。它没有过度纠缠于形而上的玄学探讨,而是紧扣“事上磨炼”这个核心。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处理日常琐事的论述,如何看待失败和挫折,都充满了实操性。这些内容让我重新审视了“内圣”与“外王”的关系,明白心学的修养不是为了逃避尘世,而是为了更好地在尘世中展现出纯粹的良知力量。读罢全书,感觉自己的心境沉淀了许多,看待世间万物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内敛和坚定。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守住那一点最根本的、不受污染的本心。
评分这部文库版《传习录》的译注和梳理工作做得非常到位,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它在保持原著神韵的同时,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阳明先生那如珠玑般闪光的智慧得以更广泛地传播。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心外无物”、“格物致知”的辩驳,它们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展现了中国哲学体系中罕有的那种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的犹豫、虚妄和不纯粹。它不要求你立刻成为圣人,而是鼓励你每天都比昨天更真诚一点,更坦荡一点。这种对内在自我负责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读它,不仅是学习哲学,更是一种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深度建设和长期投资。
评分从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已久的老读者角度来看,这部《传习录》的价值在于它对“主体性”的强调。在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背景下,王阳明能够将焦点重新拉回到个体内在的“良知”上,无疑是一次伟大的哲学突破。书中的问答常常围绕着如何分辨真伪、如何去除私欲的干扰展开,这对于我们审视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和外部标准至上的倾向,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系。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源于内心,而非外在的名利或他人的评价。它的语言风格时而激昂慷慨,时而温和恳切,展现了圣贤教育的多元魅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他那充满激情的教导,它没有高傲的距离感,而是像一位慈爱的长辈在循循善诱,使人茅塞顿开,对自身存在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