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处世悬镜诠解
定价:46.00元
作者:傅昭,郑广发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2805642
字数:
页码:3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普通大众
《处世悬镜》短小精悍,却汇集人生百态,囊括人生的是是非非,细细品味,才会看清人生,前方的道路才能走得更好。在当今的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合作密切,竞争激烈,处世学这门实用且高深的学问,谁掌握得好,谁就能占得先机,获得更多、更便捷的发展机遇。《处世悬镜》正是这样一部开启人们心智的读物。
内容提要
《处世悬镜》是一本教人如何做人做事的经典古书。尽管是本古书,但其中的为人处世哲理对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仍具有现实意义。当我们读着这本书的时候,恰如一位慈祥而睿智的老者,在一点一滴地向我们讲授人生的甘苦、做人的学问、处世的真经。
目录
作者介绍
郑广发,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毕业后到吉林大学工作,现为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直致力于对古典文化小说研究工作,著有《老残游记》、《今古奇观》、《读懂易经》、《中国古代见人秘诀》、《增广贤文》等。
文摘
过了不久,有人举荐舜给尧,舜姓姚,名重华。舜为人正直厚道,虽然父母兄弟对他不好,但他还是很孝顺父母,关怀弟弟象。 n
有一天,瞎父亲叫舜到屋顶上去抹顶篷,然后他悄悄地在下面放火,想烧死舜。舜见浓烟四起,火焰往上蹿,急忙一手举着一顶斗篷,好像张开翅膀一样跳了下来,脱离了危险。 n
一计未成,又施一计。过了几天,瞎父亲叫舜去挖井,等到井快挖好的时候,就把泥土倒进井里,想活埋舜。他们没想到舜在井底挖了一条斜巷,在里面休息。井被填死后,舜急中生智,从斜巷里挖开了一个出口,爬出来了。 n
象以为这次舜必死无疑,于是满心欢喜地跑进舜的房里,躺在床席上,自得其乐地弹起琴来。不料,舜平平安安地进屋来了,象大吃一惊,继而假惺惺地说:“哥呀,你怎么挖井挖半天也不上来,我真为你担心呢”舜并没有责怪象,反而说:“谢谢你这么关心我,我没事。” n
尧听了舜的这些事迹后,非常感动,于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舜结婚后,带着两个妻子一起种地干活,仍旧孝顺父母,关心弟弟。舜的名气也开始往四面八方传播。 n
舜在历山脚下种地,本来那里的农民经常为了争夺土地而发生械斗,舜的事迹传到那里后,农民们开始相互谦让,你让我,我帮你,社会风气大变。舜到雷泽一带去捕鱼,本来那里的渔民经常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打得头破血流,舜一来,渔民们纷纷向他学习,相互礼让。和睦得像一家人。 n
尧听说后,认为舜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德大才之人,于是将部落联盟的职位让给了舜,自己退居一旁养老。 n
舜担任部落联盟八年后,尧去世了,尧活了一百多岁。舜更加勤勤恳恳地工作,把天下治理得比尧的时候更好。舜经常到各地去巡视,关心人民的生活。 n
后一次,舜巡视到南方苍梧地区时,不幸染病去世。娥皇和女英悲痛万分,赶至南方,也死于江湘之间。相传,她们常常扶着竹子悲切地痛哭,眼泪滴到竹子上,久而久之,凝成了斑斑点点的美丽的花纹。这种有花纹的竹子,后来即被人们称为“湘妃竹”。 n
陈元方妙言解难题 n
陈元方小时候就聪明伶俐、能言善辩。他还在11岁时,有一次家人领他去袁公府上做客。这位被称作“袁公”的人,是当朝的大官,同时也是位学识渊博、勤政爱民的人。到了袁公府上,陈元方彬彬有礼的举止深得大家的喜爱。 n
袁公很喜欢陈元方,他疼爱地拉着元方的小手和颜悦色地道:“我素闻你勤奋好学、聪慧过人,想问你一个问题,你父亲在太丘做父母官,为什么能深得民心?” n
陈元方不假思索地回答:“回袁大人:家父为人清正廉明,秉公执法。在治理太丘时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原则管理,对那些倚仗权贵而作威作福的人,进行严厉地制裁;对贫困交加的百姓,去关心和帮助,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切实改善。这样恩威并重、执法严明的管理,天长日久就赢得了百姓的尊重和拥护。” n
袁公听后,欣喜地说道:“想不到你小小年纪,就有如此一番见解,果真是名不虚传啊!”袁公沉吟片刻后,语重心长地说:“我以前曾任邮县县令,当时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治理的。要是所有的父母官都能这样做,那天下才会太平无事,百姓才能丰衣足食啊。” n
陈元方道:“您和家父是智者所见略同。” n
袁公高兴地把元方搂在怀里说:“你如此善于词辩,来考考你如何?”元方道:“等会儿畅所欲言时,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袁大人见谅。” n
袁公微笑着说:“依你看,我和你父亲理政的策略是谁先向谁学的?” n
陈元方想了想说:“大人,您可记得古代政治家周公和孔子吗?他们先后出生在不同的年代,可是他们都有共同的目标,都为百姓而造福,都推行了仁政。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而奉献一生的心血。因此,他们也都深受民众的敬仰。他们的理论至今都受到拥护,谁又能分清周公和孔子两位圣人的治理之策是谁跟谁学的呢?”说完后,元方看看袁公的脸色,发现并没有责怪自己的意思,才长舒了一口气。 n
只见袁公哈哈大笑,他一把抱起元方,不住地点头称赞道;“好!很好!回答得恰如其分,今后你不要浮躁,要踏实做人,将来必是国家的栋梁呀!”又转身对陈元方的家人说:“真是后生可畏,可喜可贺呀!” n
小元方的精妙之处在于他以周公、孔子的事迹作比袁公和父亲,对二者同时称赞,不曾厚此薄彼,才博得喝彩。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触感,初上手就给人一种“有料”的感觉。那种略带粗粝却又温润的纸质,很适合反复摩挲,也让人更愿意沉下心来细读。我发现,作者在引用典故和阐述观点时,总能找到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他不会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而是将那些古老的智慧,用一种现代人依然能够轻松理解的语言重新包装。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深奥”与“实用”之间的鸿沟。读到某些段落时,我会忍不住停下来,仔细琢磨作者措辞上的微妙变化,那种精确拿捏分寸的语言艺术,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用夸张的标题和煽情的论调来吸引眼球,而是依靠内容的厚度,自然而然地抓住读者的心神。每一次阅读的深入,似乎都能带来新的感悟,好像书页本身就蕴含着某种持续释放的能量,让你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对同一句话产生截然不同的共鸣。这才是好书的价值所在,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而是可以伴随人成长的伙伴。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带着一点怀疑的态度去接触这本书,毕竟市面上打着“处世”旗号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是陈词滥调。然而,这本书很快就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表层规训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内在逻辑。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抽象为一套可观察、可理解的体系的能力。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的关于“变通”与“坚守”之间的微妙关系,那部分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妙。它没有简单地提倡圆滑世故,也没有鼓吹孤傲清高,而是描绘了一个在复杂系统中生存的智者形象,既要保有内心的原则,又要懂得顺应外在的潮流。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一般的成功学或人际关系指南。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模板,而是一种灵活的思维模式,一种面对复杂世界时的底层操作系统。
评分翻开这本,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位老学者的书房,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岁月的沉淀。书里的文字布局考究,每一页都透露着一种严谨而不失灵动的气息。读起来,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份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力,那种经过千锤百炼才形成的深刻理解。它不是那种急功近利的“速成秘籍”,而更像是一面映照人心的古老铜镜,虽然光洁度不如现代的玻璃镜,却能照出事物更本质的脉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叙述时的那种从容不迫,没有丝毫的激进或偏颇,而是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层层剥开,用一种近乎禅意的平和将道理娓娓道来。这需要极高的文字功力和人生阅历才能达到。对于那些希望在纷繁的世事中找到一份安宁与清醒的人来说,这本书的节奏和深度无疑是极大的慰藉。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构建自己的思考框架,这比直接灌输结论要宝贵得多。那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度”的把握,让人在合上书卷时,心中能升起一股沉静的力量,足以应对眼前的风浪。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韵味,简直可以用“如饮甘泉,沁人心脾”来形容。它的句子结构富有张力,长短句的交错使用,营造出一种跌宕起伏的阅读节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看似矛盾的处世之道时,总能找到一个“更高的维度”来加以调和。比如,关于“谦卑”与“自信”的探讨,他并没有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阐述了真正的自信如何自然地导向一种不张扬的谦逊。这种富有层次感的表达,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人生哲学的深刻体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技巧”,更是对“如何做一个更完整的人”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并随时翻阅的案头之书,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光亮照进心底,指引我更清晰地看待周遭的世界和内心的自我。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进行深入的对话。行文风格中,总能感受到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它不会用激烈的言辞去指责或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为你把脉,然后给出最精到的调理建议。我欣赏作者对于“人性幽微之处”的刻画,那些我们平时不愿承认、却又真实存在的弱点和矛盾,都被他不动声色地揭示了出来,但揭示的目的不是为了嘲讽,而是为了理解和接纳。这种深沉的同理心,让读者在阅读时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会有一种“啊,原来我不是一个人”的释然感。整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极为巧妙,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像是为读者铺设了一条清晰的思维路径,引领我们从表象的喧嚣,逐步走向内在的宁静与通透。它确实需要静下心来品味,那些匆忙翻阅只会错失其中的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